宅在家中看歷史之《史記》:從史料來源看《史記》的可信度

最近看了一些文章,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大批《史記》,認為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胡寫,甚至將《史記》寫成了故事書,以至於其史料價值不高。我在課上聽過一些老師關於《史記》的見解,加上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今日一文,就通過史料來源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史記》的可信度有多高吧。

史料來源一:石室金匱之書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最主要的史料來源還是前人積累的各種各樣的書籍檔案。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他所看過書現在一大半都已經失傳了。

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為國家藏書,即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說的“石室金匱”了。《史記索隱》中將“石室金匱”解釋為國家藏書之處,因此我們可見司馬遷在寫作的時候經常使用到國家所藏的各種書籍。這些書籍包括了國家蒐羅的各種書籍,也包括了國家所藏的檔案資料。

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銷燬了當時的很多書籍。但是我認為當時還是有很多人利用各種手段保護了一些書籍,例如說《留侯世家》中張良曾經得到了一卷《太公兵法》,這本書在秦始皇時期應該是屬於禁書的,但是張良卻能從別人手中得到它,可見雖有毀書行為,但是民間還是有很多書籍留存的。在保護檔案方面,蕭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據記載:

“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

蕭何收藏了很多來自秦的丞相、御史的各種圖書檔案。這一批圖書檔案屬於寶貴資料,後面肯定也被收入到了漢的國家藏書裡面,再加上漢本身的國家藏書,司馬遷可以看到的資料可以說是非常豐富的。

宅在家中看歷史之《史記》:從史料來源看《史記》的可信度

蕭何在蒐集檔案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外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流行“蘭克史學”,蘭克史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注重原始檔案資料的運用,而早在蘭克史學之前,中國就已經有人開始運用原始檔案資料進行寫作了。

除了國家檔案之外,在西漢初年漢王朝還進行了大規模的蒐集書籍的活動,並且從中獲得了非常多的書籍。例如說《漢書·藝文志》中就記載了非常多的書籍,裡面很多書我們現在是看不見了,但是司馬遷卻能看見。

班固曾經在《司馬遷傳》中列舉司馬遷看過的書,其中如《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等。這僅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就是這一小部分,裡面如《楚漢春秋》我們現在人就看不到了。據張大可先生統計,司馬遷在《史記》之中運用的書多達106種。難怪班固稱讚司馬遷:

“亦其涉獵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以勤矣。”

宅在家中看歷史之《史記》:從史料來源看《史記》的可信度

司馬遷使用過的檔案圖書十分豐厚

史料來源二:口述史與後人回憶

口述史是一門在國內剛剛興起不久的學問,國內各個大學都在進行如火如荼的口述史整理。比較著名的口述史史學家就是唐德剛了,我想很多朋友都讀過唐德剛的《張學良口述歷史》、《李宗仁回憶錄》等。

口述史的好處是更加生動而且細節充足,可以給我們一種置身其地的感覺,但是口述史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回憶人往往會出於為自己辯護或者是記憶力衰退等問題而進行錯誤的回憶。這個時候就需要史學家去進行整理、補充、改錯了。例如說唐德剛曾經提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唐德剛在給李宗仁寫回憶錄的時候,李宗仁常常會美化自己,例如說李宗仁曾經回憶說某某戰役之中,我一馬當先,殺敵無數,敵人望風而逃。這個時候唐德剛就拿著早就準備好的檔案資料說,檔案顯示李先生你這個時候在某某地,根本不會出現在戰場上。這個時候李宗仁因為露餡,就會變得非常生氣,有的時候乾脆就不說話了。”

宅在家中看歷史之《史記》:從史料來源看《史記》的可信度

唐德剛的口述史很精彩

而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也採用了大量的口述回憶。在後世,因為後朝為前朝編史的慣例,因此口述史很難再出現在史籍之中了。

例如說我們看《史記》之中的鴻門宴的一段,非常非常的精彩,細節、人物神態、動作、語言都很完備。如此詳細的描寫是從哪裡來的呢?我想就是從樊噲的後人嘴裡聽說的。我們注意在鴻門宴的幾個人物之中,樊噲是給人留下印象最為深刻。裡面樊噲又是怒斥項羽,又是喝酒吃肉的。如果不是親身經歷者很難描繪出這樣的細節。

司馬遷很可能是從樊噲的後人嘴中聽到了關於樊噲的故事,然後將其寫入了《史記》之中。但是不得不說,樊噲的形象實在是太過於偉光正了,與他素有的“屠夫”的形象有些格格不入。可能是樊噲的後人在講述樊噲的故事的時候加了很多的料,這樣就有了這些故事了。

宅在家中看歷史之《史記》:從史料來源看《史記》的可信度

鴻門宴上,樊噲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再舉一個例子,就是項羽的最後一戰中,司馬遷曾經寫了這麼個事情:

“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

赤泉侯是誰呢?正是拿了項羽五分之一的屍體最後封侯的楊喜。當時五個人裡面,為什麼楊喜的戲這麼多?很簡單,楊喜有一個曾孫叫做楊敞,楊敞是司馬遷的女婿。因此司馬遷很可能是從楊敞嘴中聽到這個故事的。楊敞小的時候可能聽過這樣的故事:

“你的太爺爺楊喜當年和項羽打過仗,項羽一瞪眼,你太爺爺嚇得一後退,但是一會兒就緩過了勁來,與項羽大戰三百回合,最後殺死項羽,被封為了赤泉侯。”

說實話,正如同李宗仁的故事一樣,樊噲的後人和楊喜的後人在講述自己祖先的故事的時候勢必會進行添油加醋以及美化,因此如何對於這些史料進行重新編輯便成為了史學家的工作。司馬遷必然也是對這些故事進行過辨偽和提純,因此才有了“人馬俱驚”這樣的記載,而不是一味地幫傳記主人說好話。

宅在家中看歷史之《史記》:從史料來源看《史記》的可信度

垓下之戰中,項羽也有著很多的細節

史料來源三:親自走訪,親身經歷

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非常欣賞一種歷史寫作方式,那就是體驗式寫作。現在很多作家都採用了這種方法寫作,例如說馬伯庸有本書叫做《文化不苦旅:重走諸葛亮北伐之路》。裡面馬伯庸就採用了親身經歷的方式,重走了一遍諸葛亮的北伐之路,感受諸葛亮當年的辛苦。

布羅代爾曾經提出了“三時段”的理論,將歷史分為“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長時段即地形、氣候等,長時段往往在幾千幾百年內都不會有什麼改變,因此後人可以去體會這種感覺。例如說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是討論三國時期的“東三郡”的問題,為了描繪東三郡其地地勢險峻、道路崎嶇的情況,我就引用了清人的記載。清朝到三國已經有了上千年,但是此地的地形地勢卻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宅在家中看歷史之《史記》:從史料來源看《史記》的可信度

布羅代爾的三時段理論很值得我們學習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雖然不懂“三時段”理論,但是司馬遷卻懂得實地走訪的益處,因此司馬遷常常實地走訪去看各種歷史事件。司馬遷給自己寫自傳說:

“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

我們可見司馬遷將當時人能到達的所有地方几乎都走了一遍,因此司馬遷寫出來的《史記》在描寫各個地方不同的地形、氣候、風俗的時候就引人入勝,讓人讀來津津有味了。例如說司馬遷寫的《匈奴列傳》,我認為對於匈奴的描寫就入木三分,在許多許多年後的王明珂用了人類學視角去探尋遊牧民族,寫了《遊牧者的抉擇》一書,其中很多觀點都印證了司馬遷的觀察。

因此司馬遷通過自己的走訪,積累了許多豐厚的資料,他將這些資料融會貫通寫入《史記》之中,這才成就了這篇偉大的傑作。

宅在家中看歷史之《史記》:從史料來源看《史記》的可信度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去過很多地方

更何況其中還有很多司馬遷親身經歷的事情,例如說漢武帝一朝的衛青、霍去病、李廣等人的討伐匈奴的事情,都是司馬遷所親耳所聽、親眼所見。正好就這幾個人,我們來看一下司馬遷的好惡問題吧。

很多人對於司馬遷詬病的原因之一是司馬遷說了《史記》是一家之言,那麼《史記》之中自然會因為司馬遷的好惡對某些人進行美化或者詆譭。關於這個問題大家各抒己見,但是我覺得若是如此看太史公的話,未免小瞧他了。

司馬遷對於一個人喜愛或者是同情(例如說李廣),司馬遷會在其傳記之中將其寫得非常詳細而且栩栩如生,通過儘可能還原這個人的原貌來表現出對於這個人的喜愛。我們看《李將軍列傳》的時候,會發現司馬遷在寫李廣的時候真的可以稱得上是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這就表現出了司馬遷對於李廣的感情了。

司馬遷對於一個人不喜歡的時候(例如說衛青、霍去病),司馬遷在寫他的傳記的時候,往往會寫得不太詳細,例如說《衛將軍驃騎列傳》。司馬遷寫衛青、霍去病不僅篇幅短,而且還在他們的傳記之中加了很多很多的其他人,完全跟李廣是兩個待遇。但是我們可見的是,司馬遷並沒有去刻意抹黑他們,衛青霍去病的戰績司馬遷一樣保留了下來,不像李世民還會去抹殺自己的父親和兄弟的功績。

總結

因此綜上來說,我認為司馬遷是有著高度責任感,治學嚴謹,寫作用心的史學家。他的《史記》是具有高度史學價值的一本書。我們可以對比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希羅多德在寫作《歷史》時,雖然也有走訪、運用材料等行為,但是希羅多德在寫材料的時候卻是一股腦地照搬全收,裡面充斥著神話、吹牛、荒唐的小故事等,相對於司馬遷的《史記》來說可信度極低,在外國史學家眼中也是飽受詬病。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司馬遷的《史記》之中也有著很多錯誤,例如說地名上的記載錯誤、對於數字的不敏感甚至還有部分史實性的錯誤(例如說蘇秦張儀),這些都體現了司馬遷所處時代的侷限性。我們現在很多歷史學家通過出土的《竹書記年》等也對《史記》中的錯誤進行了更正。歷史是在不斷進步的,我們可以說司馬遷已經在他那個時代做到了最好了。因此《史記》是一本可讀性兼可信度都極高的史書。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宅在家中看歷史之《史記》:從史料來源看《史記》的可信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