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容易被忽略的關鍵篇章:補寫政治史的《史記》十《表》

《三代世表》寫的是從黃帝到西周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分為顓頊、帝嚳、堯、舜、夏、殷、周族分別記事至西周建立,之後分為周與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燕十一諸侯;《十二諸侯年表》寫的是從共和行政到周敬王去世(公元前477年),以西周十一諸侯加上鄭、吳,實際上共有十三諸侯,那為何稱“十二諸侯”,應當是把魯國排除於外的緣故。大約魯國有周公、孔子及《春秋》,故在太史公心裡地位超然。

值得注意的是,太史公以公元前841年作為《三代世表》與《十二諸侯年表》分界線。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前,這個年份被普遍認為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這當然要歸功於太史公的記錄。但實際上,在太史公手中的資料裡,黃帝到共和都有具體的年份。不過太史公卻認為這並不可靠,堅決不將其編入《三代世表》裡,反映了他嚴謹的治史作風。顧頡剛先生就認為“司馬遷作《史記》,最足表見其截斷眾流之魄力者,厥惟《三代世表》。”

《十二諸侯年表》不以《春秋》絕筆(公元前481年)或孔子去世(前479年)結束,而選擇周敬王去世(前477年)這個時間點,因為以下《六國年表》元年是周元王元年(前476年),所以這裡太史公明顯看重“元王元年”這個特殊年份。不過他這裡參考的資料可能有問題,因為在同書《周本紀》裡周敬王去世是前478年,而在《左傳》裡又是前476年。今天一般以《左傳》為準。所以郭沫若主張的春秋戰國分界線,也是在前476年—前475年。

《史記》中容易被忽略的關鍵篇章:補寫政治史的《史記》十《表》

《六國年表》寫到秦滅亡(公元前207年)結束,其中分為周與秦、魏、韓、趙、楚、燕、齊,“六國”顯然不包括周、秦。以上《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大約對應的就是《五帝本紀》到《秦始皇本紀》的歷史時期,相互之間的年份都能銜接。但到《秦楚之際月表》裡寫法一變,這篇寫的是從陳涉起義(公元前209年)到漢高祖稱帝(公元前202年)的歷史,劃分為秦、楚、項、趙、齊、漢、燕、魏、韓諸勢力,也是唯一的月表。

以上四種表均為大事年表,記錄了漢以前的上古、近古史;更多的功能是將《本紀》《世家》《列傳》相關內容放在同一個時空框架內,未明顯擴大其記事範圍。而其餘六種則系從漢元年(公元前206年)開始的今世史。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記錄的是漢元年至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各異姓王國、同姓王國的發展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太史公自序》裡,太史公先稱《史記》記事從陶唐至於麟止(前122年),後又稱從黃帝至於太初。顧頡剛先生認為,前者是司馬談的書寫,而後者是司馬遷的書寫。《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下限為太初四年,很明顯就是司馬遷本人的作品;而其它五種漢表有的寫到太初以後甚至元、成之際,那就明顯為後人續補了。

《史記》中容易被忽略的關鍵篇章:補寫政治史的《史記》十《表》

從補史角度看,最值得重視的是接下來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惠景間侯者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錄的是漢高祖時期分封的143名軍功列侯的歷史,一直寫到漢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92年),這些軍功列侯有一個排名;《惠景間侯者年表》,記錄的是漢惠帝到景帝時期分封的90多名列侯的歷史,一直寫到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在漢高祖時期就立有軍功,後來補封的列侯。

關於漢初異姓諸侯王的情況,在《世家》《列傳》裡基本都有詳細記載;但對於漢初列侯,除了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這些位於朝廷中樞的人物,很多人不但沒有傳記,甚至在《史記》其它篇章連名字都不會出現,故《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惠景間侯者年表》可以極大補充漢初政治史不足。比如大家熟悉的長沙馬王堆漢墓2號墓的墓主,長沙王相軑侯利蒼,關於此人家族的史料就只見於《惠景間侯者年表》。

通過年表,我們得知利蒼也在高祖時立有軍功,但直到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才正式封軑(今河南息縣)侯;利蒼於高後二年(前186年)去世,利豨繼承軑侯;利豨於文帝十五年(前165年)去世,利彭祖繼任;元封元年,軑侯利秩擔任東海太守,在武帝出行車駕經過時,未經請示而調動軍隊護衛,按罪當斬。正好碰到大赦,但封國也被去除。《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補充到利彭祖在位二十四年,那麼利秩當在前141年繼任。

《史記》中容易被忽略的關鍵篇章:補寫政治史的《史記》十《表》

對於兩表的史料價值,從古至今一直不受重視。日本學者西嶋定生在《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一書中首次將其系統運用,其弟子李開元先生受此啟發,在此基礎上寫成博士論文《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一書,書中李先生提到:“筆者在仔細整理了功臣侯表以後,深感其對漢代歷史,特別是秦末漢初之歷史的研究價值,幾乎完全處於未開發狀態,其豐富之程度,絕不亞於同等數量之出土簡牘。”

接下來的《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寫的是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太初年間封功臣為侯的情況;《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寫的是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封各諸侯王的兒子163人為侯的情況。最後一篇則是《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十《表》的結構,一般是序文加表格的形式,但也有兩處例外。一是《三代世表》在表格之後多出了一段張長安和褚少孫的對話,張長安、褚少孫都為漢元帝、成帝時期人物。

還有一處就是《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沒有太史公的序言,班固《漢書》指出《史記》“十篇有目無文”,三國魏人張晏指出其中之一就是《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餘嘉錫先生認為是西漢末年的馮商所作。記錄的是漢高祖至漢成帝鴻嘉元年(公元前20年)的大事及將、相、御史大夫的任免,可以視為一部西漢政治史綱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裡面出現一些顛倒的文字,可能蘊含了作者的春秋筆法,千萬別認為是書印錯了。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澎湃歷史專欄作者,網易歷史專欄作者,百度ta說合作作者,全歷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實體書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同舟共進》《北京晚報》《瘋狂閱讀》《醒獅國學》《百家講壇》《威海晚報》等報刊雜誌及自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