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社會動物之七:語言各表其表,表表與共

人類語言起源的問題,本來是18與19世紀初期哲學家的主要研究課題,不過後來語言學演變成一項實證的科學,比較語言學家認為這是一個無從解答的問題,,也就先暫時擱置了。之後,人類對大腦發育的過程有了更多瞭解,語言學研究領域發展到心智現象,語言起源的問題又再度熱起。

其實每種社會動物都會有自己的交流方式,相當多的動物有自己的語言,它們為了更好地協同生活,必然要互相交流,比如螞蟻通過觸角對話,靠腹部留下的蟻酸來留下信息,所以螞蟻之間別看那麼多那麼亂,但是非常遵守規矩。蜜蜂則會根據翅膀煽動的頻率和飛行的方向來告訴夥伴哪裡有花粉可以採。

可以想象,原始人類的交流應該和其他接近的動物差不多,各種不同含義的叫喊聲,眼神,手勢,表演等等,當然還可能也會留下一些體味印記的交流物之類。最初對語言起源的推論是根據人們的想象,想象當初語音是如何與事物、思維發生有意義的連接。所有的理論都自圓其說,因為他們與想象中的或實際上的語言或非語言行為相吻合,而且智慧較高的原古人就可能籍這些方法學習語言。


《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社會動物之七:語言各表其表,表表與共


20世紀以來,艾弗拉姆·諾姆·喬姆斯基博士自然是屬於人類語言生成研究的權威人物,他提出的轉換生成說理論背後有三個隱含的假定:( 1) 人腦有天生的語言機制;( 2) 人類語言遵從普遍法則;( 3) 普遍法則是最簡單的。 轉換生成學說為語言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對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學說所研究的不是語言現象,也不是人們的語言運用,而是人們的語言能力,這種做法是對當時美國語言學術界佔統治地位的布龍菲爾德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的否定。因此轉換生成學說的創立,是語言學中的一場革命,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很快成為現代語言學最有影響、最有活力的理論。

該理論假設某些語言特徵具有普遍性,這些特徵由一組語言表現規則加以表達。而一些語言特徵是隨各種不同語言的詞法和句法而變化,這種差異就是參數變化。兒童被假定為能將他們聽到的語言與他們已經擁有的語法結構相匹配;一旦發現某種匹配,兒童將開始使用這種習慣性的語法規則,長期生成,這一過程可以說就是參數設置的過程。 這種先天語言能力說可以解釋兒童在認知能力較低的情況下,他們只要有潛移默化的環境,也總能輕而易舉地掌握語言規則系統。可見受基因遺傳的影響,大腦神經系統和發音器官使得兒童早就擁有了天生的語言能力。只是這種能力孩子剛出生之時,是不具有足夠豐富內容的,所以這種能力還不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基因遺傳只是給予孩子們先天的生理基礎,這不代表兒童直接通過這些生理機能便可以自動產生“普遍語法”這樣的認知性內容。在語言中我們所表達的都是我們所感知的。所以兒童必須在對外界的感知與接觸中觸發先天能力,發展語言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語義理解,歸納總結各種語法規則,吸收各種語言材料。這樣看來,學習語言的能力是我們在與後天環境的交往中發展起來併發揮作用的。並且當兒童進入社會後,他掌握的語法往往是學習成長環境中的語法,即使是有多種語言的環境,孩子們也能夠有比較好的掌握,卻並不一定是我們平時語言課本里講授的"普遍語法”。

《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社會動物之七:語言各表其表,表表與共


從參考喬姆斯基的研究發現,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推斷到,語言形成於原始人類互相交流發出的特定含義的聲音。原始人在表達自己的快樂、憤怒、焦急、愛撫等情緒同時,需要與同類夥伴交流,而發出聲音、手勢、表情這些個體間的表達,首先是通過群內原始人的理解會意認同,再得到同類溝通的反覆積累和相互修補的交流認同,長期以往,約定俗成了語言、手語和共同的表情系列。人類語言經歷了一個各表其表,表表與共的漫長生成過程,因此說語言應該是與生俱來的長期交流的結果,當然也是不斷進化演變的。

而每一次重要的環境變化和人類自身的認知變革,又都會對語言系統產生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可能還不僅僅是交流認知層面的,對於人類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也應該是同時產生著生物性的影響。

語言交流的遞進升級對於人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使得其他交流有了更豐富的內容和更廣泛的媒介。特別是源於性快樂本能的許多交流,通過語言衍生開來,從原始派對擴展為原始娛樂,原始儀式等等。

如果說性和勞動這兩大本能是開啟了人類生存和繁衍兩類生產的大門,那麼完全可以說語言的本能生成及進化,是開啟了人類大腦神經智慧化大門的金鑰匙。與勞動創造人類的觀點比較,我個人認為語言起智人類的假定更加有積極地意義。

<code>隨著人類脫離自然動物世界越走越遠,人與大自然的內在溝通其實是在不斷退化的。原始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感應交流也遠比現在人類要通靈許多,更能夠掌握動物的各種習性,並且進行改造性的訓練。長期馴養的馬和狗能夠成為人類的幫手,豬和羊除 了提供肉食外,還可以用於積肥。因為農耕社會需要“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就把雞馴化成為能夠司晨的幫手,狗也從最初只是幫助狩獵, 後來馴養成能夠看家護院。有時候,我在想是不是過多的工具隔離了我們與自然的交流呢?/<code>



1 韓東屏. 《江漢學刊》2019-10-23《習慣、規則與強制:人類社會是如何形成制度的》

2.艾弗拉姆·諾姆·喬姆斯基.《變換律語法理論》。

3. 摩爾根. 《進化與適應》《遺傳與 進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