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你还敢混吃等死吗?

疫情过后,你还敢混吃等死吗?

大家好,我是蒋北北。

今天,跟大家分享我的第1篇财经感悟。

一场疫情,改变了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人宅在家里度过了一个冬季,拥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父母与孩子,或许在这段寒冷的日子里,你依然能感受到些许温暖。

在国家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最终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逐渐控制住了疫情,可是在疫情期间与疫情过后,你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受到疫情的影响,业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为了维持经营,降薪与裁员似乎也成了不少企业不得不选择的方式之一。

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开支来维持经营,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如果你恰恰是在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行业当中,在面对可能被降薪被裁员的风险时,你该如何去面对?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前几天看到阿根廷国家对外宣布破产,我的天呐,一个国家对外宣布破产是什么概念,阿根廷成为全球疫情影响下第一个倒下的国家,其实早在2002年,阿根廷就陷入经济危机,政府无法支付公务员的工资,在国家经济一塌糊涂的情况下,无论是普通职员、还是事业单位员工、公务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罢工现象。

可能有人会说了,这种事情永远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身在体制内,拥有金饭碗,降薪裁员罢工对我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

身在体制内的我,曾经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一场疫情,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这几年,让我最直观感受到的是工资收入似乎每年都有所增长,这无疑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红利、国家经济体量的增长和国家的强大。

可是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值得我思考的是,在舒适区待的时间越长,是不是就越容易陷入舒适区的陷阱呢?

比如我们写文章,为了职称,研究越做越多,日复一日的重复,大部分人仅仅只是为了职称,职称就像我们做投资时的股价,如果对职称过于关注,往往会让人偏离初心,追逐所谓的功利,反而忘记了长期投资的价值。

比起一份稳定的工作,日复一日地重复自我才是让我最害怕的事情。

停止低维度的重复自我,像经营企业一样去经营自己是我最近开始思考的问题。

这几年,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听书似乎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形式,无论是在喜马拉雅、还是在各种读书会,只需要花上几十块钱,几十分钟就可以听完我们想听的一本书的精华。

这种听书的方式,确实在很短的时间为我们打开了视野,给我们带来了我们想要的信息与启发,但是只要你不去细细的品读一本好书,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可能永远都只会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级的水平。

所以当你开始简单的追求读书的数量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一种低维度的重复当中。

就好比很多人工作了很多年,看似经验非常丰富,但是如果仔细研究,你会发现他早已停止了新知识的输入与成长,只是在一个劲简单机械地重复同样的工作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等待升值加薪而已。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禁要问:

你到底是有10年的经验,还是1年的经验简单重复了10年,二者的区别还是巨大的。

我们说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资料,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社会经济组织。

作为一个个体,其实也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企业,工作是你的盈利工具,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是向市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个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全权负责自己的发展。

那么个人如何像经营企业一样去发展自己呢?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简单的维度来审视自己的发展:

第一,生存能力

总负债/总资产=资产负债率

通常情况下,如果你的资产负债率大于50%,那么你的负债就是偏高的,这个时候你需要的是开源节流,提高收入,降低支出,尽量把资产负债率降低,降低到足够安全,安全到不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和心情就可以了,适当的负债或许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第二,经营能力

消费总额/收入总额=消费占比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是比较重视成本控制的,企业的成本,通常用三费占比来表示,也就是用消费费用加上管理费用再加上财务费用的总和来除以营业收入。作为个人来讲,可以把一个月的每一笔消费加起来得到月消费总额,然后再除以这个月的收入,得到月消费占比。我们可以比较1个月、3个月或6个月的消费占比,看看我们的消费支出有多大,哪些是必要的消费,哪些是不必要的消费,这样就可以开始像企业经营一样有意识地去控制我们的消费成本。

第三,盈利能力

首先,看看你的营业收入

把过去3个月、6个月或12个月的收入列出来,看看月收入的趋势,或者把3年、5年的年收入列出来,看看年收入的趋势,如果是上升趋势,说明你的盈利能力是增强的,如果是停滞不前或呈现下降趋势,那么你可能就需要提高收入了。

其次,看看你的经营获取现金流的能力

把你1个月的收入减去月内的所有消费和负债,看看还能剩下多少,剩下的钱才是你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少现金流而倒闭的企业不在少数。如果你每个月是有收入的,但月底裤兜里总是没钱,就说明由于你的经营不好而导致缺少现金流,那么你的日子应该也好不到哪里去,恐怕也是苦巴巴的了。

第四,发展能力

企业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研发占比,尤其是看过去3到5年的研发投入,如果企业的研发投入是持续加大的,我们说这家企业是具有创新能力与发展活力的。作为个人而言,我们需要关注自己是否在进行持续的学习,你是否在持续的投资自己,让自己保持核心竞争力。

第五,经营风险

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曾经提出过企业的“第二曲线”概念。

对于企业而言,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达到一定的量级,不可避免的会开始走下坡路,那些能够持续增长,保持不败的公司,秘密就在于提早投入时间、资源去探索新的增长曲线,也就是第二增长曲线。

通过看格力电器的财报,发现在2012年以前,格力走的是一条高度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而格力电器的董事长董明珠女士在几年前就说过,格力早已经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这里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汉迪所说的多元化发展。

其实不光是格力这样的企业,很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开始进行多元化的发展,为什么要这样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如果一家企业过度依赖某一件产品或某一项服务,当这种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面临更多的竞争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这件产品或服务不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持续贡献的时候,这家企业就将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所以,多元化发展可以起到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效果,与格力作为竞争对手的美的集团,从一开始就走的是多元化的发展道路,美的的发展也是相当不错的。

其实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一个人的发展也有“第二曲线”,汉迪说,那些让你取得现在成功的东西,不会使你永远保持在现在的位置,持续地按一种路径(追求卓越)的曲线,恰恰是一条(追求平庸),甚至衰落的曲线。

因此,作为个体的我们,在把自己作为企业去发展的时候,也应该考虑打破惯有的路径,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二曲线”,尤其是在疫情过后,更应该去思考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避免经营风险的发生。

那么,如何进行多元化发展,找到我们自己的第二曲线呢?

第一,承认自己的无知。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主动或被动的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给人一种天下大事,尽在掌握的感觉,这是一种看似什么都懂的错觉。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家人与朋友,由于教育背景、经历的相似性,我们接收到的几乎都是相近的思想、肯定的思想、赞同的思想,往往这种信息交流会无意间加强我们对自我认知的错觉。

仔细想一想,在你的身边是不是有对世界高谈阔论的朋友,我们不禁要问一问,他们真的就深刻理解他们所说的世界吗?还是不过在信息交换过程中寻找共鸣的乐趣罢了。

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才会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口,让我们时刻准备着去探索一些未知的领域,才会去接纳那些与我们意见不同的声音,才会更好地去迎接那些可能的多元化发展,降低个人的经营风险。

第二,避免简单的重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一成不变的信息,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甚至一成不变的圈子。

这些重复或许是一个信号,可能是在告诉你:你待在舒适区太久了,停滞不前了。

选择读一些专业以外的书,结交一些在某些方面有着长期积累,并取得持续成绩的朋友,都有可能成为自己获得新增长的好契机。

第三,寻找自己的个性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几乎是同一个模板,同样的教育体系,同样的教育方法,让很多人在还未走出学校的时候可能就已经中庸了。

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后,被别人一否定,马上就会回到随波逐流的状态。

如果要你像企业一样去经营自己,你就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和锻炼的,不妨养成自己做决定的习惯,无论干什么事情,学会跟自己对话,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即便决策是错误的,也不要轻易地随波逐流,人嘛,有点棱角还是好的,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个性。

第三,突破原有的姿态

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明明已经看清前方的道路,看到未来10年或20年的自己,却依然沿着原有的道路前进,而没有在这段漫长的道路中增添任何的可能性,殊不知你原来以为的道路可能并不会以你的意志而达到预想的目的地,原因很简单,未来很长,变数很多,我们必须为可能的变数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饱满的姿态去迎接未来各种各样的挑战。

就像文学大师余秋雨说的:

不断设定起点,不断突破围城,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被固有的圈子所迷惑,要勇于创造圈子以外的生命,一旦你沉迷于这个固有的圈子,你的生命格局只会越来越小。



关于自己

做自媒体有1个多月了,期间分享了几十家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与估值,后台与不少朋友进行了交流,在这里要感谢大家的支持。

与此同时,在分析过程中,不免感受到自己财经类知识储备的不足,分析的广度与深度还不够好,也请大家多多包涵,我会一如既往坚持写文章,继续学习,不断提高,力争把更好的分析分享给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