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職場,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懂得這三點,員工越哭越麻煩

人在職場,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懂得這三點,員工越哭越麻煩

一、導讀

做父母的都知道,當自己的寶寶餓了、渴了,又或是尿了,都知道通過哭聲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寶寶一哭,做媽媽的都要抱起來先餵奶。

社會學角度來說,寶寶通過哭聲來吸引父母注意,以獲得自己生存所必須的營養,而那些會哭的寶寶,往往都能獲得更多父母的奶水,因為父母認為哭的寶寶是不是沒吃飽。

心理學角度來說,父母給予愛哭的寶寶更多奶水,就要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奶水喂的多付出的就多,心理上也必須更加偏顧這個寶寶,只有心血付出與心理喜歡相平衡,父母的內在認知才不會有失落感。

後來,有人就把這個理論照搬照套到職場,既然愛哭的孩子有奶吃,那愛叫喚的員工理應受到領導更多的偏愛。實際上是這樣的嗎?

小李看著手機上的短信,顯示發了10000塊的年終獎金,而跟他同樣職位的員工卻發了3萬塊錢,小李認為不合理,於是去找領導理論,問為什麼自己的獎金這麼少。領導黑著臉說道:你還好意思說,他們去年都完成了銷售業績,就你還差一大截,能給你發就已經不錯了,你要是想多拿獎金,今年就應該更加努力的提升銷售額,要是再不好好幹,公司年底就會把你給辭了,你信不信。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在職場中,會叫喚的員工並不一定能得到更多領導的偏愛,其實,仔細分析一下,“愛哭的寶寶有奶吃”的理論在職場應用很難行的通,這是有問題的。

人在職場,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懂得這三點,員工越哭越麻煩

二、“愛哭的寶寶有奶吃”在職場應用中的三個悖論

悖論一、領導不是媽,更不會產奶

領導手中的奶從根本上說,都是由一線員工一點一滴創造出來的,領導又不是媽,更不會自己產奶。

悖論二、領導與員工之間沒有血緣關係

寶寶與父母之間,是有堅強的血緣關係、倫理關係做支撐,父母寧願自己餓著,也不會讓寶寶餓,寶寶的哭聲會讓父母覺得撕心裂肺。

而員工與領導之間,只有工作中的上下級關係,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兩者還是利益競爭關係,勞資對立關係。

所以,員工再怎麼叫喚,不僅得不到領導的支持,還會加劇兩者關係的緊張程度。

悖論三、員工不能像寶寶那樣哭

喝奶的寶寶是嬰兒,理應需要大人的照顧,因為他們沒有自食其力的本事。

而員工不一樣了,員工是有手有腳的成年人,更是一個智力發育齊全的個體,沒有理由還要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

再說了,不管是真愛哭的員工,還是愛叫喚的員工,在領導眼裡,都是不成熟的表現。幸福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奮鬥,而不是靠喊幾嗓子就能得到的。

所以,從以上三個悖論來說,愛“哭”的員工很難得到領導的“奶”。不過,很難並不代表不能,要想讓“愛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個理論適合職場人,有三個關鍵問題需要解決。

1、員工吃奶前要先造奶。

2、員工要學會與領導建立強關係。

3、員工要會“哭”。

只有以上三個關鍵問題解決了,才會理順這個基礎理論。接下來,本文就從這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人在職場,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懂得這三點,員工越哭越麻煩

三、員工該怎樣“哭”才有“奶吃”

1、人在職場,也需要“還本付息”,吃奶前要先為公司創造奶。

職場中有句話叫錯把平臺當本事,意思是說員工做再大的貢獻,也離不開公司平臺的支持。

其實,平臺的資源就像是借給員工的“本錢”,員工有了本錢,才有資本去創造更多利潤。

當員工創造完價值後,應該先給公司還本付息,剩餘的才能到領導手裡,經過領導二次分配,最後才是員工應得的。這種分配方式類似農村的生產承包責任制,當農民春耕秋收之後,都是先交足國家的,然後留夠集體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所以,員工要想吃奶,就必須先造奶,要根據公司每年下達的業績指標,盡心盡責的去完成自己的利潤,利潤達成才是吃奶的首要前提。

2、運用“富蘭克林效應”,與領導打造“利益共同體”,建立強關係

共同體本質上都是利益共同體,這個利益可以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心理利益等等。

職場中有句俗話要站隊,特別是要與領導站隊,不跟領導一條心的員工,結局都不太好。所以,員工要想得到領導更多的資源,就必須與領導建立利益共同體,也就是說,領導的價值取向就是員工的價值取向,領導所關注的就是員工所關注的。

要想與領導建立利益共同體,就要學會運用富蘭克林效應。

當年,富蘭克林還只是一個州級議員,他希望得到一個國會議員的支持,但又不想卑躬屈膝的去求人家。於是想了一個辦法,他打聽到這個國會議員有一本的古籍書,於是寫了一份誠懇的信件,希望能借閱。這個國會議員二話不說就借了,富蘭克林一週後歸還。從這件事後,他們倆的交情漸漸變好了,而且在很多事情上都支持富蘭克林,再後來他們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富蘭克林說: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幫你一次忙

。這就是富蘭克林效應。

所以,在工作中,要想得到領導的支持和認可,就要放低心態,請求領導幫助和支持,會讓領導感覺到被尊重,更會拉近彼此的距離。

作為員工,要經常跟領導彙報、請示,反饋自己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聽取領導的意見,最好能邊聽邊記筆記,讓領導真真切切的看到,員工是打心底裡尊敬他。

反過來,員工這樣做,讓領導也理解員工跟他是一條心,員工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的領導,雙方自然而然就建立了“利益共同體”,產生了強關係。

3、員工要哭的“有理有利有節”,爭取自己應得的利益

哭的有理,是指員工在爭取利益的時候,要實事求是,目的是讓領導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

哭的有利,要掌握分寸火候,不要亂來。比如爭取利益的時候,要看領導的心情如何,高興要比生氣的時候提效果更好,地點也很重要,私下溝通肯定比公開爭取要好,再比如員工剛簽完大單,及時跟領導表功,會在領導心中提前佔據分配利益的有利位置。

哭的有節,員工心中要有筆賬,自己創造的價值該是多少就多少,不可貪多,因為領導手裡利益就那麼多,往往都是人多粥少,本著有節的原則,爭取員工本應得的那部分,多要會讓領導反感,認為員工貪心不足,人品會有問題,效果會適得其反。

人在職場,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懂得這三點,員工越哭越麻煩

四、總結

本文主要講述“愛哭的孩子有奶吃”理論在職場中應用的三個悖論,並闡述讓該理論成立的三個關鍵支撐條件,簡單來說就是想吃奶前就要先會造奶,要學會與領導建立強關係,爭取利益時要有理有利有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