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明《雙色芙蓉圖》繪製步驟解析

芙蓉屬錦葵科,落葉大灌木或小喬林,高可達7米。莖具星狀毛或短柔毛。葉大,闊卵形而近於圓狀卵形,掌狀5-7裂,邊緣有鈍鋸齒,兩面均有黃褐色絨毛,花形大而美麗,生於枝梢,單瓣或重瓣,花梗長5一8釐米,著生小苞8枚,萼短,鐘形,10一11月開花,清晨開花時呈乳白色或粉紅色,傍晚變為深紅色。芙蓉原產於我國,四川、雲南、湖南、廣東等地均有分佈,而以成都一帶栽培最多,歷史悠久,蜀後主孟昶時,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故成都又有“芙蓉城”之稱。芙蓉花早在宋代即已經有工筆畫家加以描繪,如李迪的工筆重彩作品《紅白芙蓉圖》即為傳世的經典名畫。本作為《雙色芙蓉圖》,花色一紅一白,白花中更帶有漸變的紅暈,恰如美女的“芙蓉面”,著色精細,局部刻畫深入,設色上依據古法較多,是一張值得初學者臨摹研習的範畫。

李曉明《雙色芙蓉圖》繪製步驟解析

李曉明《雙色芙蓉圖》繪製步驟解析

▲李曉明《雙色芙蓉圖》尺寸:40ⅹ40釐米

步驟一、 白色花頭以淡墨勾勒,紅色花頭、正葉以重墨勾勒,反葉、枝梗等以中墨勾勒。花頭部分用線略帶方折,正葉主筋用線要注意粗細變化,葉子邊緣的缺齒部分用線要注意頓挫變化,花苞和花莖用線要輕盈。通篇勾線均以中鋒行筆,頓挫、粗細變化等,均以中鋒加提按來表現,勿順鋒、勿側鋒,以免浮滑。

李曉明《雙色芙蓉圖》繪製步驟解析

步驟二、 除花頭外,所有的地方均平塗古銅色(朱磦+墨+少許藤黃+少許曙紅)底色。白色花頭平塗白粉,紅色花頭平塗粉紅色(玫瑰紅+白粉),正葉平塗草綠並用淡花青統染第一遍,反葉、花莖、萼片等處平塗淡赭綠色(汁綠色+少許赭石)。

李曉明《雙色芙蓉圖》繪製步驟解析

步驟三、 紅色花頭用玫瑰紅分染,一直塗到離花瓣邊緣1釐米處染開。根部邊緣留水線。白色花頭及下方花苞先以淡曙紅從右往左整體統染,然後用較淡的綠色(頭綠+少許藤黃)從根部往尖部分染。正葉用花青分染,只要分出最中間的主筋左右變化即可。其中偏亮的這一邊,採用斡染法處理,水線不用刻意去留。反葉用草綠分染,每根葉筋都要染出。花苞的中間部分也用草綠淡淡的染出凹凸變化。畫面所有物體的周圍烘染一圈淡絳紅色(朱磦+墨+胭脂)。

李曉明《雙色芙蓉圖》繪製步驟解析

步驟四、 紅色花頭用曙紅深入分染。白色花頭用草綠分染,右邊靠近紅色部分的色彩偏赭一點,左邊偏綠一點。正葉用花青染出每根葉筋的明暗變化,反葉用偏藍的草綠繼續深入分染。花莖用草綠從上往下分染,一些重點部位可略加勒染,少許凸顯圓柱感。花苞用土紅色(朱磦+少許胭脂)從尖端往下方統染,托葉、枝梗處的嫩芽也是如此。用淡墨大面積烘染背景,色彩主要集中在畫面的下方,花頭的右上方可用油漆刷蘸淡墨趁溼略微做一點豎的條紋肌理。

李曉明《雙色芙蓉圖》繪製步驟解析

步驟五、 白色花頭和花苞用赭綠色提染暗部,重點集中在花心的周圍,再用白粉由外往內提染花瓣亮部,幹後,反瓣再提染曙紅,邊緣留水線。紅色花頭用墨紅提染暗部。正葉用頭綠提染亮部,幹後用底紋筆蘸清水洗刷去浮色,用淡花青勾勒細葉脈。反葉用淡褐色(赭石+墨)提染邊緣。小花苞和梗用淡土紅色(朱磦+少許胭脂)分染,要注意虛實變化,不要所有的地方都用一個濃度來處理。遠景的一組小花苞,畫完後要再次洗刷去浮色。

李曉明《雙色芙蓉圖》繪製步驟解析

步驟六、 白色花頭,反瓣用但曙紅勾勒花脈,正瓣用白粉勾勒花脈,用線要纖細而流暢,不要太粗壯、顯眼。紅色花頭用曙紅再次整體罩染後,用中墨勾勒花脈,隨後再用偏暗的粉紅色(曙紅+白粉+微量胭脂)復勒一遍花脈,用線也要纖細。濃粉黃色(藤黃+白色)立粉法點蕊,並用淡胭脂中間復點一下,強調蕊的立體感。正葉用稍重的灰綠色(三綠+少許墨)復勒主筋,反葉用四綠復勒主筋並勾勒細葉脈。花莖、梗、小花苞、托葉的亮部用四綠提染,小花苞基本採用斡染法,要染得有變化,虛實方面要自然。小花苞尖部、托葉尖部、花莖兩邊等可用淡胭脂局部復勒。下方花苞的萼片尖端提染土紅色(朱磦+胭脂)。最後根據畫面需要採用局部洗刷或重新提染等手段調整整體效果,完成本圖。

李曉明《雙色芙蓉圖》繪製步驟解析

李曉明《雙色芙蓉圖》繪製步驟解析

李曉明《雙色芙蓉圖》繪製步驟解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