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贷行业发展史(不全面版)

借贷,现在叫做贷款,也叫做典当、拆借、小贷。

从古至今,普通民众、小农工商业主为了满足生活、生产需要,通过小额借贷筹集资金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根据文字记载,早在周朝的时候就存在借贷活动,“债台高筑”说的是周赧王借债无力偿还,走到高台上逃避债主的故事。

中国放贷行业发展史(不全面版)


至今已经发展了3000余年。

(看来各银行信贷部、民间机构公司员工、黑心公司从事的是一份历史悠久的行业,嘿嘿)

古代士族人群都有封地,在自己封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就是佃户啦,在农作物青黄不接的时候,士族大夫们会贷给贫困农民衣食钱财以维持生活,让农民能从事正常的生产生活。再到来年的夏收、秋收以后,农民需要还本付利息。这样做不但能让国家从中增加国库存量,同时还能解决贫困农民的困乏,这也是最早的借贷模式 。

随后逐渐演变出了高利贷

据《管子》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西部谷物借贷的半年利率甚至高达100%,而在利息率最低的北方借贷利率也达到20%。可见当时借款利息之高。

公元前300年, 齐国的孟尝君在自己的封邑薛地放贷收取利息,作为奉养三千门客的财源。有一年,薛地歉收,很多人没有交利息,孟尝君就派人催收,仍“得息钱十万”(是否使用暴力催收不得而知),可见当时放贷的规模已经相当大。

而最早成立的放贷公司是当铺

史书记载,最早出现典当两个字是在《后汉书.刘虞传》,书里说呢,时任幽州刺史、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刘虞打算把受赏的东西质押给胡人,但是被与上司刘虞不和的公孙瓒打劫了,“虞所贲赏,典当胡夷,瓒数抄夺之”。

再后来呢,就逐渐有了当铺,《南史·循吏传·甄彬》所载“齐有甄彬者,有器业。尝以一束苎就州长沙寺质钱,后赎苎还,于苎中得五两金,以手巾裹之。彬得,送还寺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遽未之录。尔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翻译过来大概就是“齐朝的时候有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他有一次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一间寺庙作抵押换了一些钱用,后来拿钱去赎苎麻,回来后在麻里发现用一条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甄彬将金子送还寺庙。管理西库的和尚非常吃惊地说:“近来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因为匆忙,没有记清放到什么地方了,施主拾到后,还能送还,这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的事情。”,而这里说的寺库,指的就是寺院经营的专门当铺,看来和尚们从古代就不只是吃斋念佛,干买卖干得也很好啊(不知道当时催收是不是先去念经,然后关门放武僧),这个时间是南朝时期,大概是1500年前的事了。

中国放贷行业发展史(不全面版)


到了唐代,更厉害了,五花八门的名字都有了“质库”、“柜坊”、“质舍”、“寄附铺”等等,当时老百姓可以把家具,衣服,牛羊,田地等等作为质押物换钱(比咱现在貌似厉害啊,咱现在对民间主要就是房和车)

而且在大唐盛世的时候全国上下各个阶层都在做放贷的生意,甚至太平公主都在干放贷(她放贷谁敢不还?)所以在唐朝放贷是最厉害的商业,现在,貌似也是呢。

在唐朝放贷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信用放贷和抵押放贷。所谓信用放款就是由南北朝时开始的举贷,至于抵押放款最上面被称为质库的机构。另外唐代对于借贷活动的利率有所限制,虽然允许上下浮动,但对于复利始终是禁止的(多么人性化啊!)。

现存唐朝的银钱有息借贷的标准契约当数《唐乾封三年(公元688年)张善举钱契》。这一契约的核心部分是“举取银钱贰拾文,月别生利银钱贰文”,意思是,月利率为10%,即年利率为120%。同时契约中还规定:“到月满张即须送利。”也就是所谓的先息后本。众所周知,每月付息和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其实际收益是有差别的,且这种差率随借贷额高低而相应浮动。我国民间的私人借贷,尤其是在江浙一带,至今仍保留这种按月付息方式,可为古代信用借贷之印证。另外契约没有写明还贷期限,而是规定“到左须钱之日,张并须本利酬还”。这个条件也是颇为苛刻的,因对债务人来说面临着无法预料的须立即还贷的风险(现在还有抽贷呢)。

大致来看,银钱借契的利率条款均由上述两条组成。这一契约,尾部还有一条颇有意思的补充条款:“左共折生钱,日别与左菜五尺园,到菜干日。”即除付息外,每日尚须将五尺大小的菜地上所种之菜卖于债主。这样算来,唐朝时的民间借贷利率恐不止10%。

中国放贷行业发展史(不全面版)


到了宋朝,随着当时大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啊!),放贷业也迎来了一波新的辉煌时期,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里面就画有一座当铺,当时也出现了放贷行业最早的商会组织(估计可能制定了一些不许砸价,合作放贷,联合催收之类的行为规范,没准还有最早的借贷客户信息共享系统呢)

元末明初,民间的商业放贷逐渐取代了佛寺的寺库,当时放贷的金主主要以商人为主,尤其是名满天下的晋商和徽商,有“无徽不典”的民间谚语,看来安徽人玩放贷到是挺早的,正好咱现在的放贷行业也是最近这些年发达起来的(嗯...再深的不能讲了)

到了清朝,放贷行业就更厉害了,高额的利润吸引了来自皇族及各路权贵,市场又呈现出皇当、官当、民当等三大典当资本分割的经营形式,且内部分工明确,专业化趋势明显,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据史书记载:乾隆年间,全国当铺共18075座,年收典税9万两白银。嘉庆年间,全国当铺发展到23139座,年上缴税银11万5千两。可见中国典当业的极盛之至。(和现在的情形是多么的相像啊!)

盛极而衰,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并且歪果仁的现代金融渗入我国,传统的放贷公司因为没有及时的转化经营理解,适应社会进步,导致亏损严重,倒闭了一堆堆,(打仗这事咱一时半会的估计遇不到,国际资本大鳄如果现在独资进入大陆市场,不晓得会不会被做成手提袋^_^)

中国放贷行业发展史(不全面版)


后来呢,在伟大的大锅饭时代怎么可以有放贷这种事情发生呢,一个传承了3000年的古老行业销声匿迹了整整30多年(当然另外一个深受男士喜爱的更古老的行业也同样销声匿迹了整整30多年)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9月,温州市某医院的职工方培林,停薪留职在钱库镇开办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方兴钱庄”由此开始了我们这个行业新的篇章......

30十年的辛勤耕耘,再加上经济、科技和国民消费能力的飞速发展这个行业被那些放贷人研究的通透,玩出了花样,各类套路贷层出不穷,受害者的血泪教训,使得媒体一遍遍关注,国家重拳整治的决心。希望那些有资金需求的人,不可因一时之急,贪一时之快,最后泥足深陷,落了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借贷有风险,接钱需谨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