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委:已經制定中小銀行深化改革和補充資本的工作方案

5月4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召開第二十八次會議,聽取支持經濟復甦、加快中小銀行改革發展、打擊資本市場造假行為等工作進展情況彙報。

在中小銀行改革發展方面,會議認為,中小銀行對服務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具有重要意義。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中小銀行深化改革和補充資本的工作方案,要抓緊落實。必須把改革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立足服務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在充實資本的同時,解決好中小銀行在業務定位、公司治理、信貸成本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推動治理結構與業務發展良性循環。

中小銀行資本補充不佔優勢,需要政策給予支持

以城商行、農商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有4000多家中小銀行,資產規模佔全部商業銀行的比重超過50%,廣泛分佈於全國各地。然而,近年來,中小銀行資本緊張問題日益突出,中小銀行也在積極尋求資本補充的渠道。

銀行的資本補充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內源性的,利潤轉增是中小銀行內源性資本補充的主要來源;另外一種是外源性補充資本方式,如發行二級資本債、普通股、優先股、永續債等。其中,二級資本債發行是中小銀行依賴程度較高的一種資本補充方式。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向澎湃新聞表示,中小銀行相比大型銀行的客戶基礎薄弱,資金來源、資本補充等方面不佔優勢,疫情導致盈利能力下降、資本消耗加快、資產質量變差等壓力增加,需要政策上給予特殊支持,幫助中小銀行防範化解風險的同時,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澎湃新聞表示,從全球看,近年來主要經濟體在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同時,逐步放寬了對中小金融機構的監管要求。如美國2018年3月修改《多德—弗蘭克法案》,減輕小型銀行的監管負擔。我國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實施差異化監管,支持中小銀行發揮市場化機制優勢,穩步推進業務創新、服務創新、流程創新、管理創新,為民營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三農”領域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具普惠性的金融服務。

中小銀行應在防範風險的同時更好服務地方實體經濟

中小銀行機構公司治理是當前中國銀行業監管重點之一。在今年4月22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表示目前相關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監管部門清理了大量違法違規股東股權。

曹宇指出,銀保監會去年針對股東股權與關聯交易問題開展了專項整治,查處了3000多個違規問題,清理了1400多個自然人或法人代持的股東。

溫彬認為,中小銀行還存在公司治理缺陷、業務定位模糊、風險管控薄弱等問題,要真正實現“強身健體”,必須深化改革,加強公司治理,規範股東行為,切實化解風險,明確業務定位,聚焦主責主業,迴歸業務本源,重點服務好基層和中小微企業。下階段,為維護經濟金融穩定發展大局,支持中小銀行發展的政策將進一步落地實施,規範中小銀行行為、防範化解風險也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董希淼表示,在我國,中小銀行與中小微企業“門當戶對”,有著天然的相容性。大力發展中小銀行、增加金融供給主體,有助於填補我國大型金融機構無法或無力顧及的市場,從而優化和完善金融機構體系,改善金融服務不充分、不均衡等狀況。因此,從長遠看,要緩解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必須採取更多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優化發展環境,推動中小銀行更好發展。

董希淼還表示,中小銀行要明確定位,迴歸本源,圍繞當地經濟的特點和中小微企業客戶的需求,推動地方經濟的增長。要聚焦重點行業,調整客戶結構,通過調整信貸投向額度、優化利率風險定價策略,動態設定風險權重等方式,實施具有區域特色的差異化經營,在防範風險的同時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