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心经》:爱的凌迟,浅析恋父情结到底是心经还是心魔?

人的每一句表达,都展现了她内主的景象。你的心中有什么,你才能看到什么。


——弗洛伊德



张爱玲《心经》:爱的凌迟,浅析恋父情结到底是心经还是心魔?


这部小说与其说是《心经》,不如说是“心魔”。故事讲述的是少女小寒爱上自己的父亲,而父亲为了逃避这不伦之恋、逃避家庭,离家出走。与小寒的女同学在外同居,抛妻弃子的故事。


这与张爱玲自己的身世惊人地相似。我总觉得少女小寒的身上,总有着张爱玲年少时的影子。


张爱玲的父亲是张家少爷张志沂,母亲是黄家小姐黄素琼,在结婚时是一对人人称羡的金童玉女。生下女儿张爱玲和儿子张子静后,他们于1924年搬到天津。


张志沂通过时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总长的堂兄张志潭在津浦铁路局谋了一个英文秘书的职位。有钱有闲、有儿有女;有汽车、有司机、有佣人,张爱玲和弟弟还都有专属的保姆,那时张家的日子是非常风光的。


但不久,张志沂开始花天酒地。嫖妓、养姨太太、赌钱、吸大烟,一步步堕落下去。受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影响的黄素琼无法忍受丈夫的纨绔作风。加之张爱玲的姑姑也是新派女性,站在张爱玲母亲一边。但她们发现两个女人的发言对张志沂并不起作用,于是相偕离家出走以示抗议。


1926年夏天,姑嫂结伴前往欧洲,张爱玲父亲的生活更为堕落。原来养在外面的姨太太干脆住进家里。在两姐弟的印象中,“成天出出进进的,都是姨奶奶的姐妹淘,莺声燕语,好不喧闹”。


1927年,张志沂的声名狼藉影响到张志潭的官誉,张志潭被免去交通部总长之职,张志沂也因此离职。回到上海,他们有过短暂的安宁,但张志沂戒不掉鸦片,黄素琼决意离婚。


张爱玲一生没有体会过父爱,但是骨子里也迫切地需要这种感情。这也在她以后的生活中,造成了巨大影响。


张爱玲《心经》:爱的凌迟,浅析恋父情结到底是心经还是心魔?


从小缺失家庭的温暖,缺失的父爱,造成了她一生渴望被爱,虽然多少次被负,但仍然坚守。这与她童年、少年时期的经历不无关系。


这部《心经》,写出了少女小寒的情怀,也写出了她的纠结与痛苦。所以我认为,虽然叫“心经”,但是更多的是心魔。少女的心魔、父亲的心魔,唯有用“心经”才能压制。


1. 少女小寒的痴恋父亲,把母亲视作竞争对手


张爱玲《心经》:爱的凌迟,浅析恋父情结到底是心经还是心魔?


那是仲夏的夜晚,莹澈的天,没有星,也没有月亮。小寒穿着孔雀蓝衬衫与白褂子,孔雀蓝的衬衫消失在孔雀蓝的夜里。只看见她的没有血色的、玲珑的、令人奇异不安的美丽的脸庞。


同学天在她家做客,小寒张口闭口都是自己的父亲。“我爸爸记性坏透了,对于电话号码是例外。我懒得记号码时,就说:爸爸,给我登记一下。”


“我爸爸年纪可不大,还不到四干呢”

“我爸爸常天闹着说不喜欢上海,要搬到乡下去”

“我爸爸……“


她下楼去,同学问,:“只听见她爸爸长,爸爸短,她母亲呢?还在世吗?”

“在世,而且是她自己的母亲……”


同学们唱歌跳舞,欢乐打闹。一片喧嚣中,父亲回来了。


小寒噘着嘴道:“你瞧你,连外衣都汗潮了!也不知道你今天忙什么!”

父亲换好衣服出来,她拘着胳膊,跟同学说:你们把我爸爸认清楚了,免得发生误会。有个同学看到我跟父亲看电影,说是我男朋友。“


小寒与自己父亲之间的亲昵,更像是情侣。她在他身边嬉笑打闹,像个受宠的情人一样。


等同学走之后,父亲握着她的手,“二十岁了,我老了。”

“不,你一点也不老,你只是累了。”小寒说。


父亲又把她往身边拖一拖,“你对我用不着时时刻刻装出孩子气,怪累的。我知道你为什么愿意永远不长大。“


小寒突然落下两行眼泪,将脸埋在他的肩膀上。父亲低声道:“你怕你长大了,我们就要生疏了,是不是?”


而这么长时间,她的母亲都没有出来。或者说,小寒从来没有注意过她的母亲。


她爱着自己的父亲,所以期望母亲从来不存在。她与父亲的二人世界,已经容不下母亲的介入。


张爱玲《心经》:爱的凌迟,浅析恋父情结到底是心经还是心魔?


小寒并没有意识到,她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母亲的敌意。小时候,在母亲和父亲偶尔亲热的时候,她就在边上取笑。


及至她长大,她对母亲的敌意越来越盛。在母亲面前展示自己的年轻、貌美,把母亲逼得越来越憔悴。


她甚至为了让引父亲的嫉妒,专门去调戏自己不喜欢的男同学海立。然后又把这些事情讲给父亲听。


她和父亲说:“我不过要你知道我的心。我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 对于她的这种痴恋,父亲很痛苦。


弗洛伊德学说里,有一种叫“厄勒克特拉情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恋父情结”。它指的是女孩“恋父仇母”的复合情绪。这是女孩性心理发展的第三阶段的特点。


在这一阶段,女孩对父亲异常深情,视父亲为重要的性爱对象;而视母亲为多余,并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取代母亲的位置,而独占父亲。


这是一种特殊的“恋人间的独占欲”。这与古希腊的神话“俄狄浦斯情结”有异曲同工之处。


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


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而小寒对父亲正是处于这种恋父仇母的阶段。同样,处在这种极端痛苦中的除了母亲,还有父亲。


因为他发现,自己也在这种甜蜜而痛苦的的情感中,不能自拨。于是他想到了用一个人来代替小寒。这就是小寒的好朋友,与小寒非常相似的绫卿。


张爱玲《心经》:爱的凌迟,浅析恋父情结到底是心经还是心魔?


2.纠结的恋女情结中的父亲,选择了逃避和代替


一天傍晚,女同学波兰打电话给小寒,告诉小寒:“我在电影院看到了绫卿,陪着她的,是你的父亲。”


终于,小寒知道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的女同学绫卿相好上了。他们在外面租了房子,父亲为了逃避小寒的爱,为了代替自己对小寒的爱,他把他的爱给了和自己女儿极为相似的绫卿。


小寒拼命劝母亲管管父亲,然而母亲却说:“这算得了什么?比这个难忍的,我也忍了很多年了。“


母亲也知道小寒对父亲的爱,她这么多年都忍受着这对父女之间情侣般的爱情,自己像是第三者。所以母亲认为,应该让父亲出去,哪怕是去寻找别人女孩。总好过于,他在家里看着小寒一年年长大,会发生更为可怕的事情。


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有一种“李尔王情结“,也称“第四恋母情结”。父亲偏爱女儿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是自己喜欢的女性与自己的基因相结合得到的结果,女儿更像是自己理想中的情人。


刚开始也是很纯洁的,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以及道德的约束,后期严重时会掺杂性的暴力的成份。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里的三女儿考狄利亚,正是父亲对女儿过度期待,所以李尔王仅仅因为小女儿没有用华丽的语言表达对自己的爱就大发雷霆将她驱逐了。


张爱玲的父亲对她,也同样有着这种矛盾纠结的感情。17岁的张爱玲向父亲提出出国留学的想法,结果惹得父亲暴怒。淞沪战场的炮火,家中的争吵,令张爱玲惊扰难眠,就跑去与母亲同住,这在父亲看来是一种明显的背叛。两周后,当张爱玲回到父亲家,等待她的是一场毒打。


张志沂把张爱玲锁在楼下的一间空房子里,还气势汹汹地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这场幽禁持续了半年之久。1938年的一个深夜,张爱玲终于逃离了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奔向了母亲的家。


张爱玲《心经》:爱的凌迟,浅析恋父情结到底是心经还是心魔?


3.母亲的醒悟,虽然来得有点迟,但终归没有缺失


其实母亲在小寒小的时候,就觉察到小寒对父亲独有的占有欲。因为母亲每次和父亲有一些亲密接触时,小寒就会笑话他俩。慢慢母亲与父亲也疏远了。


那时候,她还是个孩子,母亲也以为长大后她就会有自己的爱人。但当小寒慢慢长大,她不断在和母亲争夺父亲的爱。


母亲在大雨中接回去找绫卿母亲的小寒,对她说:“我一直不知道……可能有点知道,可是我不敢相信——直到今天,你逼着我相信。

小寒对母亲说:“你为什么,你早干什么去了?“


张爱玲《心经》:爱的凌迟,浅析恋父情结到底是心经还是心魔?


“我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你父亲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着笑……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个天真的孩子!”“现在我才知道,你是有意的。“


小寒对母亲说:“你为什么,你早干什么去了?“


小寒终于也醒悟了,她犯了罪,她将她父母之间的爱慢吞吞的杀死了,一块一块割碎了。


母亲决定放过父亲,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几十年。爱,也不过短短几十年,由他去罢。


但是小寒还年轻,她还有更广阔的未来。母亲决定把小寒送到外地亲戚家,让她远离这里的一切。


“你放心,我会等你回来的时候……“母亲对小寒说。


她们是母女,她们也是情敌,她们爱着同一个男人,最后这个男人选择了逃避。


其实张爱玲在骨子里也缺乏父爱,而她的母亲是一个太特立独特的女人。她在离开张家后,抛下张爱玲和弟弟,和张爱玲的姑姑前往欧洲。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走的那拉”。


张爱玲在这篇《心经》里,特地在最后浓墨重彩地写出了母亲对小寒的爱,这是因为她自己不但没有得到父亲的爱,同样也没有得到母亲的爱。她的一生是孤独的,这也造就她独特的文学写作。


她坐在阑干上,仿佛只她一个人坐在那儿。背后是空旷的蓝绿色的天,蓝得一点渣子也没有……


这心经,无法让人心静;这心魔无法无天,肆意生长,终至把人逼疯。


张爱玲《心经》:爱的凌迟,浅析恋父情结到底是心经还是心魔?

欢迎关注@花蕊夫人论古今 ,专注看书,认真写文章;每天一个小故事,于细小处见真章。期待你和我一起探讨故事中的人性与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