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心經》:愛的凌遲,淺析戀父情結到底是心經還是心魔?

人的每一句表達,都展現了她內主的景象。你的心中有什麼,你才能看到什麼。


——弗洛伊德



張愛玲《心經》:愛的凌遲,淺析戀父情結到底是心經還是心魔?


這部小說與其說是《心經》,不如說是“心魔”。故事講述的是少女小寒愛上自己的父親,而父親為了逃避這不倫之戀、逃避家庭,離家出走。與小寒的女同學在外同居,拋妻棄子的故事。


這與張愛玲自己的身世驚人地相似。我總覺得少女小寒的身上,總有著張愛玲年少時的影子。


張愛玲的父親是張家少爺張志沂,母親是黃家小姐黃素瓊,在結婚時是一對人人稱羨的金童玉女。生下女兒張愛玲和兒子張子靜後,他們於1924年搬到天津。


張志沂通過時任北洋政府交通部總長的堂兄張志潭在津浦鐵路局謀了一個英文秘書的職位。有錢有閒、有兒有女;有汽車、有司機、有傭人,張愛玲和弟弟還都有專屬的保姆,那時張家的日子是非常風光的。


但不久,張志沂開始花天酒地。嫖妓、養姨太太、賭錢、吸大煙,一步步墮落下去。受過五四運動和新文化影響的黃素瓊無法忍受丈夫的紈絝作風。加之張愛玲的姑姑也是新派女性,站在張愛玲母親一邊。但她們發現兩個女人的發言對張志沂並不起作用,於是相偕離家出走以示抗議。


1926年夏天,姑嫂結伴前往歐洲,張愛玲父親的生活更為墮落。原來養在外面的姨太太乾脆住進家裡。在兩姐弟的印象中,“成天出出進進的,都是姨奶奶的姐妹淘,鶯聲燕語,好不喧鬧”。


1927年,張志沂的聲名狼藉影響到張志潭的官譽,張志潭被免去交通部總長之職,張志沂也因此離職。回到上海,他們有過短暫的安寧,但張志沂戒不掉鴉片,黃素瓊決意離婚。


張愛玲一生沒有體會過父愛,但是骨子裡也迫切地需要這種感情。這也在她以後的生活中,造成了巨大影響。


張愛玲《心經》:愛的凌遲,淺析戀父情結到底是心經還是心魔?


從小缺失家庭的溫暖,缺失的父愛,造成了她一生渴望被愛,雖然多少次被負,但仍然堅守。這與她童年、少年時期的經歷不無關係。


這部《心經》,寫出了少女小寒的情懷,也寫出了她的糾結與痛苦。所以我認為,雖然叫“心經”,但是更多的是心魔。少女的心魔、父親的心魔,唯有用“心經”才能壓制。


1. 少女小寒的痴戀父親,把母親視作競爭對手


張愛玲《心經》:愛的凌遲,淺析戀父情結到底是心經還是心魔?


那是仲夏的夜晚,瑩澈的天,沒有星,也沒有月亮。小寒穿著孔雀藍襯衫與白褂子,孔雀藍的襯衫消失在孔雀藍的夜裡。只看見她的沒有血色的、玲瓏的、令人奇異不安的美麗的臉龐。


同學天在她家做客,小寒張口閉口都是自己的父親。“我爸爸記性壞透了,對於電話號碼是例外。我懶得記號碼時,就說:爸爸,給我登記一下。”


“我爸爸年紀可不大,還不到四幹呢”

“我爸爸常天鬧著說不喜歡上海,要搬到鄉下去”

“我爸爸……“


她下樓去,同學問,:“只聽見她爸爸長,爸爸短,她母親呢?還在世嗎?”

“在世,而且是她自己的母親……”


同學們唱歌跳舞,歡樂打鬧。一片喧囂中,父親回來了。


小寒噘著嘴道:“你瞧你,連外衣都汗潮了!也不知道你今天忙什麼!”

父親換好衣服出來,她拘著胳膊,跟同學說:你們把我爸爸認清楚了,免得發生誤會。有個同學看到我跟父親看電影,說是我男朋友。“


小寒與自己父親之間的親暱,更像是情侶。她在他身邊嬉笑打鬧,像個受寵的情人一樣。


等同學走之後,父親握著她的手,“二十歲了,我老了。”

“不,你一點也不老,你只是累了。”小寒說。


父親又把她往身邊拖一拖,“你對我用不著時時刻刻裝出孩子氣,怪累的。我知道你為什麼願意永遠不長大。“


小寒突然落下兩行眼淚,將臉埋在他的肩膀上。父親低聲道:“你怕你長大了,我們就要生疏了,是不是?”


而這麼長時間,她的母親都沒有出來。或者說,小寒從來沒有注意過她的母親。


她愛著自己的父親,所以期望母親從來不存在。她與父親的二人世界,已經容不下母親的介入。


張愛玲《心經》:愛的凌遲,淺析戀父情結到底是心經還是心魔?


小寒並沒有意識到,她從小就表現出了對母親的敵意。小時候,在母親和父親偶爾親熱的時候,她就在邊上取笑。


及至她長大,她對母親的敵意越來越盛。在母親面前展示自己的年輕、貌美,把母親逼得越來越憔悴。


她甚至為了讓引父親的嫉妒,專門去調戲自己不喜歡的男同學海立。然後又把這些事情講給父親聽。


她和父親說:“我不過要你知道我的心。我一生一世不打算離開你的。“ 對於她的這種痴戀,父親很痛苦。


弗洛伊德學說裡,有一種叫“厄勒克特拉情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戀父情結”。它指的是女孩“戀父仇母”的複合情緒。這是女孩性心理發展的第三階段的特點。


在這一階段,女孩對父親異常深情,視父親為重要的性愛對象;而視母親為多餘,並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取代母親的位置,而獨佔父親。


這是一種特殊的“戀人間的獨佔欲”。這與古希臘的神話“俄狄浦斯情結”有異曲同工之處。


戀母和弒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雙眼,流放了自己。


心理學用來比喻有戀母情結的人,有跟父親作對以競爭母親的傾向,同時又因為道德倫理的壓力,而有自我毀滅以解除痛苦的傾向。


而小寒對父親正是處於這種戀父仇母的階段。同樣,處在這種極端痛苦中的除了母親,還有父親。


因為他發現,自己也在這種甜蜜而痛苦的的情感中,不能自撥。於是他想到了用一個人來代替小寒。這就是小寒的好朋友,與小寒非常相似的綾卿。


張愛玲《心經》:愛的凌遲,淺析戀父情結到底是心經還是心魔?


2.糾結的戀女情結中的父親,選擇了逃避和代替


一天傍晚,女同學波蘭打電話給小寒,告訴小寒:“我在電影院看到了綾卿,陪著她的,是你的父親。”


終於,小寒知道自己的父親和自己的女同學綾卿相好上了。他們在外面租了房子,父親為了逃避小寒的愛,為了代替自己對小寒的愛,他把他的愛給了和自己女兒極為相似的綾卿。


小寒拼命勸母親管管父親,然而母親卻說:“這算得了什麼?比這個難忍的,我也忍了很多年了。“


母親也知道小寒對父親的愛,她這麼多年都忍受著這對父女之間情侶般的愛情,自己像是第三者。所以母親認為,應該讓父親出去,哪怕是去尋找別人女孩。總好過於,他在家裡看著小寒一年年長大,會發生更為可怕的事情。


弗洛伊德的學說中,有一種“李爾王情結“,也稱“第四戀母情結”。父親偏愛女兒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這是自己喜歡的女性與自己的基因相結合得到的結果,女兒更像是自己理想中的情人。


剛開始也是很純潔的,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以及道德的約束,後期嚴重時會摻雜性的暴力的成份。


莎士比亞的悲劇《李爾王》裡的三女兒考狄利亞,正是父親對女兒過度期待,所以李爾王僅僅因為小女兒沒有用華麗的語言表達對自己的愛就大發雷霆將她驅逐了。


張愛玲的父親對她,也同樣有著這種矛盾糾結的感情。17歲的張愛玲向父親提出出國留學的想法,結果惹得父親暴怒。淞滬戰場的炮火,家中的爭吵,令張愛玲驚擾難眠,就跑去與母親同住,這在父親看來是一種明顯的背叛。兩週後,當張愛玲回到父親家,等待她的是一場毒打。


張志沂把張愛玲鎖在樓下的一間空房子裡,還氣勢洶洶地揚言要用手槍打死她。這場幽禁持續了半年之久。1938年的一個深夜,張愛玲終於逃離了這個曾經顯赫的家族,奔向了母親的家。


張愛玲《心經》:愛的凌遲,淺析戀父情結到底是心經還是心魔?


3.母親的醒悟,雖然來得有點遲,但終歸沒有缺失


其實母親在小寒小的時候,就覺察到小寒對父親獨有的佔有慾。因為母親每次和父親有一些親密接觸時,小寒就會笑話他倆。慢慢母親與父親也疏遠了。


那時候,她還是個孩子,母親也以為長大後她就會有自己的愛人。但當小寒慢慢長大,她不斷在和母親爭奪父親的愛。


母親在大雨中接回去找綾卿母親的小寒,對她說:“我一直不知道……可能有點知道,可是我不敢相信——直到今天,你逼著我相信。

小寒對母親說:“你為什麼,你早幹什麼去了?“


張愛玲《心經》:愛的凌遲,淺析戀父情結到底是心經還是心魔?


“我三十歲以後,偶然穿件美麗點的衣裳,或是對你父親稍微露一點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著笑……我怎麼能恨你呢?你不過是個天真的孩子!”“現在我才知道,你是有意的。“


小寒對母親說:“你為什麼,你早幹什麼去了?“


小寒終於也醒悟了,她犯了罪,她將她父母之間的愛慢吞吞的殺死了,一塊一塊割碎了。


母親決定放過父親,人活在世上,不過短短几十年。愛,也不過短短几十年,由他去罷。


但是小寒還年輕,她還有更廣闊的未來。母親決定把小寒送到外地親戚家,讓她遠離這裡的一切。


“你放心,我會等你回來的時候……“母親對小寒說。


她們是母女,她們也是情敵,她們愛著同一個男人,最後這個男人選擇了逃避。


其實張愛玲在骨子裡也缺乏父愛,而她的母親是一個太特立獨特的女人。她在離開張家後,拋下張愛玲和弟弟,和張愛玲的姑姑前往歐洲。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走的那拉”。


張愛玲在這篇《心經》裡,特地在最後濃墨重彩地寫出了母親對小寒的愛,這是因為她自己不但沒有得到父親的愛,同樣也沒有得到母親的愛。她的一生是孤獨的,這也造就她獨特的文學寫作。


她坐在闌干上,彷彿只她一個人坐在那兒。背後是空曠的藍綠色的天,藍得一點渣子也沒有……


這心經,無法讓人心靜;這心魔無法無天,肆意生長,終至把人逼瘋。


張愛玲《心經》:愛的凌遲,淺析戀父情結到底是心經還是心魔?

歡迎關注@花蕊夫人論古今 ,專注看書,認真寫文章;每天一個小故事,於細小處見真章。期待你和我一起探討故事中的人性與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