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減負 門診可報銷比例超50%

10月10日,為進一步加強重大慢性病防治,減輕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以下簡稱“兩病”)患者門診用藥負擔,近期,國家醫保局、財政部、衛生健康委、藥監局聯合印發了《關於完善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中明確四項保障措施,包括保障對象為參加居民醫保、需服藥治療的“兩病”患者;對已納入門診慢特病保障範圍的“兩病”患者,繼續按現有政策執行,確保群眾待遇水平不降低。

更為重要的是,明確統籌基金政策範圍內支付比例達到50%以上,同時明確用藥範圍為國家基本醫保用藥目錄範圍內降血壓和降血糖的藥品,優先選用目錄甲類藥品、基本藥物、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集中採購中選藥品。

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支付範圍,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解讀了該項政策的明確的意義所在:“我們醫改到現在,很多人會問老百姓的獲得感在哪裡?現在醫保擴大了報銷範圍,對一些原來不能報的納入了醫保報銷範圍,有的提高了醫保報銷比例,這是最大的獲得感,這也體現了最大的民生意義。”


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減負 門診可報銷比例超50%


《意見》中明確四項保障措施,包括保障對象為參加居民醫保、需服藥治療的“兩病”患者;對已納入門診慢特病保障範圍的“兩病”患者,繼續按現有政策執行,確保群眾待遇水平不降低。-宋文輝 攝

“兩病”政策聯動

根據國家醫保局官方解讀,《意見》出臺的背景為:城鄉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已經達到70%左右,在做好住院保障的基礎上,各地普遍建立了針對多發病、常見病的普通門診統籌,針對部分門診費用較高的慢性病、特殊疾病(以下簡稱“慢特病”)的門診慢特病保障,減輕了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在內的患者門診負擔。

高血壓、糖尿病是最常見的慢性病,據測算,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中約有3億多“兩病”患者。為進一步減輕城鄉居民“兩病”患者門診用藥負擔,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高血壓、糖尿病的用藥納入醫保報銷”,第64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部署完善城鄉居民“兩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

由於城鄉居民醫保與職工醫保相比,保障能力尤其是門診保障能力相對薄弱,《意見》主要針對參加城鄉居民醫保的“兩病”患者,職工醫保仍然執行現有政策。

對於出臺此《意見》,金春林認為,“一是從保障民生的角度,從大的政策層面看,國家明年要脫貧,因病致貧的問題要解決。二是要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誰最需要?主要是以前新農合即現在納入居保的人群,一些農村地區門診不能報銷,這部分人群的保障必須要解決。三是在基礎、大病已經有一定保障的情況下,這‘兩病’是影響老百姓健康的最主要的問題。四是我們國家醫保有結餘資金,醫保還有支付能力。最後,現在有各種利好消息,帶量採購讓一些藥物的價格大幅下降,一些藥品通過價格談判也能夠降價,價格沒有想象中那麼貴,醫保基金的壓力也沒有那麼大,促成了此次政策的出臺。”

根據國家醫保局披露的數據,2018年,我國全年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21090.11億元,總支出17607.65億元。截至2018年末,基本醫療保險累計結存23233.74億元,其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積累7144.42億元。全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基金收入856.89億元,支出818.22億元。年末累計結存295.42億元。

集採品種受益

我國是糖尿病和高血壓用藥大國。以糖尿病為例,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發佈的2017年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有4.25億成年人是糖尿病患者,同比上一年增長2.41%。

中國由於龐大的人口基數,貢獻了約1/3的糖尿病患者。由於城市化和老齡化,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率從1994年的2.28%大幅增長到2017年的11.6%。

WHO估計,2005年至2015年中國由於糖尿病及相關心血管疾病導致的經濟損失達5577億美元。與正常血糖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住院的天數增加1倍,醫療費用就增加2.4倍。

糖尿病的另一大可怕之處在於其併發症,且併發症費用支出佔糖尿病總費用的絕大部分。IQVIA計算結果顯示,在現行管理模式下,我國糖尿病的直接花費每年約為6210億元人民幣,包括5930億元併發症治療費用和280億元糖尿病治療費用。

目前,我國33.4% 的糖尿病醫療費用需要由家庭承受。我國糖尿病醫療費用主要以門診費用為主,佔比為61.0%,住院費用佔比為39.0%,門診費用中藥品費用佔比為 43.8%,糖尿病住院費用中藥品費用佔比為31.8%。

據IQVIA數據,2018年中國縣域醫院成為新的增長點,市場規模達到1931億元,同比增長4.4%,增速高於城市醫院。且縣域醫院慢病藥物的市場增長率明顯高於整體,如糖尿病、高血壓用藥的增速分別達到14.4%和18%。

這同時也是此次《意見》出臺重點關注人群所在領域,政策導向和藥物市場高度統一。

此次《意見》的出臺特別提及“優先選用集中採購中選藥品”,且三項配套改革措施第一條即為“完善支付政策。加快推進集中招標採購,合理確定藥品支付標準並動態調整,鼓勵開展按病種、按人頭等支付方式改革。”

這將利好“4+7”帶量採購及其擴面的品種,預計產生政策聯動效應。

在具體的報銷品種上,金春林表示,“原本藥品的報銷範圍還是存在的,接下來地方會選擇報銷原研藥廠家的藥品還是集採中標藥品,在具體操作層面,我覺得地方還會出一些細則。”

以糖尿病治療藥物為例,主要可以分為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兩大類。在藥品使用方面,我國社會醫療保險幾乎涵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需求,包括12種胰島素,8種甲類,4種乙類。GLP-1受體激動劑利拉魯肽通過高價藥談判進入國家醫保目錄。

口服降糖藥從市場競爭格局上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為第一大品種,市場規模超過40億元;雙胍類作為經典用藥,市場份額穩定中略有增長;2005年以後於國外上市的GLP-1受體激動劑、DPP-4抑制劑、SGLT-2抑制劑類藥物,由於藥效好、使用方便等原因在海外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但由於價格昂貴,僅佔國內口服糖尿病藥物市場約5.6%,遠低於發達國家和地區超過50%的比例,未來隨著我國用藥結構的進一步升級和醫保目錄的擴容,市場廣闊。

根據EvaluatePharma數據,預計到2024年,抗糖尿病藥物市場將是除了腫瘤以外第二大治療領域,銷售額達600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