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閱深讀 002:少有人走的路,愛與自律

享閱深讀,是我對於讀書這件事情的價值認知,著眼點在於有深度的書評和書摘。畢竟在當今的VUCA時代,可以安心的去閱讀,已經成為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而深讀,本身就是享受。

享閱深讀第002期,愛與自律

愛與自律

作者曾經接觸過一對夫婦,他們年輕聰明,頗具藝術氣質。遺憾的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卻放蕩不羈。他們結婚四年,差不多天天發生口角,有時還大打出手、摔爛傢俱。他們經常分居,並且都有過外遇。他們也知道只有學會約束和節制,才能使彼此的關係變得正常,可沒過多久,他們就洩氣了。他們無法忍受自律帶來的壓力,認為這完全是一種枷鎖,只會剝奪他們的熱情和活力。他們喜歡無拘無束。他們不把別人的婚姻放在眼裡,認為只有自己的婚姻才充滿色彩和活力,終於又這樣過了三年,他們的婚姻越來越糟,最終分道揚鑣。


享閱深讀 002:少有人走的路,愛與自律

淺水喧鬧,深潭無波


這對夫妻刻意追求人生多姿多彩,本身並沒有錯,但是由於缺少自律,他們的生活狀態必然混亂不堪。諺語有說:“淺水喧鬧,深潭無波”。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僅不會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為深刻和成熟。

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在於自律。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問題。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決某些問題,全面的自律才能解決人生所有的問題。

談到自律,不得不面對我們困難重重的人生。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面對它,你是哭哭啼啼,還是奮勇前進?你是束手無策地哀嘆,還是積極想辦法去解決,並將方法毫無保留地傳給後人?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通過自律,在面對問題時,我們才會變得堅定不移,並能從痛苦中獲取智慧。

那麼究竟什麼是自律呢?如何才能通過自律消除人生的痛苦呢?簡單地說,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這些原則並不複雜,接下來,我們就對這些原則進行深入的闡述。

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斯坦福大學 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過有關推遲滿足感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餅乾、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以及其他指標。

享閱深讀 002:少有人走的路,愛與自律

斯坦福大學的棉花糖實驗


早在童年時,從5歲開始,孩子就可以學習這個自律的原則: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樂,避免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例如,如果一個5歲的男孩多一點兒耐心,讓同伴先玩遊戲,自己等到最後,就可以在沒有人催促的情況下,享受到更多的樂趣。讓上了小學的孩子正確對待家庭作業,是培養“先苦後甜”原則的最佳時機。當孩子滿12歲時,應該已經無須父母敦促,就可以先做完功課,再去看電視。如果是這樣,到了十五六歲以後,他們就會把這個原則內化為一種習慣,成為自己的一種常態。

但是,根據教育工作者的經驗,很多青少年都缺少這種健康的習慣,沒有體會到推遲滿足感的好處。為什麼大部分人能夠掌握推遲滿足感的原則,學會先苦後甜,擁有足夠的自制力,可以避免貪圖一時安逸的惡果,卻有相當數量的人不懂得先苦後甜,最終成為失敗者呢?答案目前尚無定論,僅有的答案也缺乏足夠的依據。基因影響並不明顯,其他因素也有待科學論證,但大部分跡象表明,在這方面,家庭教育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承擔責任

不能及時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會像山一樣橫亙(gen)在我們心中,阻礙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很多人顯然忽略了這個道理。我們必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避之唯恐不及,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肯定於事無補;指望別人解決自己的問題,也不是明智之舉。唯一的辦法,我們應該勇敢地說:“這是我的問題,要由我來解決!” 相當多的人只想逃避,他們寧願自我安慰。

上邊提到的那隊夫妻的情況,就是典型的逃避責任,在心理醫生看來,就是屬於人格失調症。其實求助於心理醫生的大多數人,所患的不是人格失調症,就是神經官能症。它們都是責任感出現問題所致,但表現症狀卻彼此相反:神經官能症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人格失調症患者則不願承擔原本屬於自己的責任。心理學界有一種公認的說法:“神經官能症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症患者讓別人活得痛苦。”也就是說,神經官能症患者把責任攬給自己,把自己弄的疲憊不堪;人格失調症患者卻責怪別人,首當其衝的就是他們的子女。他們不履行作為父母的責任,不給孩子必要的愛和關係。孩子的德行或學業出現問題時,他們從來不會自我檢討,而是歸咎於教育制度,或是抱怨和指責別的孩子,認為是他們“帶壞”了自己的孩子。這樣的父母常常指責孩子:“你們這些孩子,都快把我逼瘋了!” “要不是為了你們這些孩子,我早就和你們的爸爸離婚了!”他們為孩子日後逃避責任提供了榜樣,還傳遞給孩子這樣的信息:“我的婚姻很不幸,我的心理不健康,我的人生潦倒不堪,全都是你們的責任。”孩子無法理解這種指責多麼不合理,於是就歸咎於自己,由此成了神經官能症患者。因此,父母有人格失調症狀,孩子也會出現人格失調或神經官能症,上一代的問題影響下一代的成長,這種情況並不罕見。20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作家埃爾德里奇·克里佛的一句話:“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其實,這句話是對所有人說的。

忠於事實

忠於事實是自律的第三條原則。如果我們追求健康的生活和心智的成熟,那我們就要堅定不移地遵循這條原則。

我們需要實事求是,杜絕虛假,因為虛假與事實完全對立。我們越是瞭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事實瞭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虛假、錯覺和幻想只能讓我們不知所措。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藉這張地圖,我們才能瞭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溝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裡;如果地圖失真,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人生苦短,我們只想一帆風順。我們由兒童成長為青年人、中年人乃至老年人,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才繪成了現在這幅關於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地圖,似乎各方面都完美無缺。一旦新的信息與過去的觀念發生衝突,需要對地圖大幅度修正,我們就會感到恐懼,寧可對新的信息視而不見。我們的態度也變得相當奇特,不僅抗拒新的信息,甚至指責新的信息混淆是非,說它們是異端邪說。我們想控制周圍的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們的地圖。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捍衛陳腐的觀念,其消耗的時間和精力遠比修訂地圖本身多得多,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啊!

在日常交往中,我們有時要開誠佈公,有時則要抑制傾吐想法和感覺的慾望。那麼,怎樣做才不致違背忠於事實的自律精神呢?我們應該採取如下原則:首先,永遠不要說假話,避免黑色謊言;其次,要牢牢記住,除非迫不得已,或者出於重大道德因素的考慮,否則,不說出全部真相就等於說謊;第三,不可因個人自私自利的慾望,例如滿足權利慾、刻意討上司的歡心、逃避修訂心靈地圖的挑戰等,而將部分真相隱瞞下來;第四,只有在對對方確有好處的情況下,才能有選擇地隱瞞部分真相;第五,儘可能忠實地評估對方的需要。這是一件極為複雜的工作,只有以真愛為出發點,才能做出恰當的評判和選擇;第六,評估的要領在於,對方能否藉助我們提供的事實獲得心靈的成長。最後一點需要銘記在心的是,我們通常會低估而不是高估別人運用事實使心靈獲得成長的能力。

保持平衡

到這裡,你應該已經明白,自律是一項艱苦而複雜的任務,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判斷力。你要以追求城市為己任,也需要隱瞞部分事實和真相。你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你既要學會推遲滿足感,先苦後甜,把眼光放遠,同時又要儘可能過好當前的生活,讓人生的快樂多於痛苦。換句話說,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當,也就是自律的第四條原則,保持平衡。

這就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要讓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衝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自我調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是“放棄”。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剛學會自行車就整天騎車到處玩耍,特別是在下坡的時候,那種風馳電掣的感覺真是棒極了。假如這時剎車減速,必然使得快感大打折扣,結果悲劇往往就發生在幾秒鐘之後,身上多了好幾處刮傷,嶄新的自行車也撞變了形,這就是失去平衡的後果。

失去平衡遠比放棄更為痛苦。我想不管是誰,經過人生旅途的急轉彎時,都必須放棄某些快樂,放棄屬於自己的某一部分。除非永遠停留在原地,中止生命之旅,否則這樣的放棄是不可避免的。

人們常常說起的“中年危機”,是人生面臨的諸多危機之一。30年前,心理學家埃裡克·艾瑞克森列舉出人生各階段的八種危機。只有放棄舊的、過時的觀念和習慣,才能度過危機,順利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不少人不敢面對現實,或者無法放棄早已過時的東西,所以無法克服心理和精神的危機,只能止步不前,不能享受新生帶來的歡悅,也不能順利地進入更加成熟的心智發展階段。我們不妨按照人生危機發生的時間次序,簡單歸納我們在各階段需要放棄的東西:

  • 無須對外界要求作出回應的嬰兒狀態
  • 無所不能的幻覺
  • 完全佔有(包括性方面)父親或目前(或兩者)的慾望
  • 童年的依賴感
  • 自己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
  • 青春期的自以為擁有無窮潛力的感覺
  • 無拘無束的自由
  • 青年時期的靈巧與活力
  • 青春的性吸引力
  • 長生不老的空想
  • 對子女的權威
  • 各種各樣暫時性的權利
  • 身體永遠健康
  • 最後,自我以及生命本身


享閱深讀 002:少有人走的路,愛與自律

生死輪迴是永恆的主題


前面提到的最後一點,即放棄自我與生命本身,似乎過於殘酷。放棄自我,是一個漸進而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痛苦。這時你就需要掌握一種“兼容幷包”的技能,也就意味著紀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穩定,又要放棄自我以騰出空間,接納新的想法和觀念,實現自我平衡。

佛教徒常常忘記釋伽牟尼歷經劫難的痛苦,基督教徒也每每忽略耶穌濟世的幸福。耶穌在十字架上舍生取義的痛苦,和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涅槃的幸福,本質上並沒有不同,就像生與死,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原罪

這本書講述的是心智的成熟,自然免不了要涉及同一枚硬幣的反面:阻礙心智成熟的障礙,我們身上的原罪:懶惰。人人都有這種原罪,包括嬰兒、兒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者,包括聰明的人和愚蠢的人,包括健康人和殘疾人。也許有些人不算過分懶惰,但在本質上,所有人都是懶惰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管我們精力多麼旺盛,野心多麼熾烈,智慧多麼過人,只要深入反省,就會發現自身懶惰的一面,它是我們內心中熵(混亂的,無序的)的力量。在心靈進化的過程中,它始終與我們對抗,阻止我們的心智走向成熟。

一個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察覺到自身的懶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懶惰的痕跡。人們往往在追求心智成熟的過程中,越是接近事實真相,就越是感到懶惰在作祟,而我們有可能獲得的最新啟示隨時都會從身邊溜走。有時候,當我們即將獲得建設性的思路時,腳步竟會突然停止,或不由自主地變得遲緩起來。而某些極有價值的想法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消失,讓我們最終功虧一簣。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一旦發現自己放慢了腳步,就要強迫自己加快步伐,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大步邁進。

永恆的戰鬥,永不止歇!

金 句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對人生的認識和了解就屬於信仰的範疇。

我們之所以能具備的能力和成長的意願,不僅取決於童年時父母愛的滋養,也取決於我們一生中對恩典的接納。

大部分的恐懼與懶惰有關,這句我深以為然。我們常常會害怕改變,其實都是因為自己太懶了,懶得去適應新的環境,懶得去學習新的知識,涉足新的領域,但如果總是這樣的話如何能讓自己成熟起來呢?

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艱苦的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