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過度焦慮嗎?你唯一該害怕的,是不能比昨天做的更好

新來的同事因為新環境和自身膽子小,對其他同事懷有一點恐懼心理。她害怕老闆,面對老闆即使不說話,手心都會冒冷汗;她害怕項目方案被駁回,每次提交都會猶豫不決。她害怕在其他同事中,她是做的最差的。別人聊天中一點不好的言論,她都害怕是在議論自己。她就像一隻驚弓之鳥,周圍稍有風吹草動,她就害怕不已。

我私下鼓勵她說:“別人的看法不是最重要的,你自己的能力最重要,只要不斷進步,每天都比昨天好一點就可以了。

還在過度焦慮嗎?你唯一該害怕的,是不能比昨天做的更好

每天進步一點點 圖源:pixabay

01 “別人家的孩子”成為焦慮之源

小的時候,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就是我們的焦慮之源。每次聽到媽媽說,”隔壁的王笑笑考試又考了一百分”、“李阿姨的兒子在比賽中得了第一”……我們有會反感,會生氣,但是更多的是焦慮。

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知道了更多別人家的孩子。

小時候一起玩但很久沒聯繫的發小在空間裡說,他在城裡又買了一套房;而我們還坐在出租屋的床上,剛剛給房東打了下個季度的房租。

朋友圈裡的大學同班同學,曬出最近在世界各地旅遊的照片;而我們坐在辦公室的小小格子間,心裡想著何時才能擁抱詩和遠方。

新聞媒體公眾號裡,某個同齡人又做出了一個產品,套現幾千萬,實現了財富自由;而我們還領著固定的工資,為未來發愁。

還在過度焦慮嗎?你唯一該害怕的,是不能比昨天做的更好

我們想去看更多的風景 圖源:pixabay

每當經歷這樣的場景,我們總是會想:“明明都是同樣的人,為啥差距這麼大?”“我要更努力了!”“我到底應該怎麼辦?”其實這樣的想法讓我們越來越焦慮,越來越害怕。

毋庸置疑,互聯網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他讓世界聯通。但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卻也加劇了人們的焦慮。通過互聯網,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天地很大,夢想也可以很遠。但是,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別人家的孩子”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無所適從,甚至倉皇失措,難以入眠。

還在過度焦慮嗎?你唯一該害怕的,是不能比昨天做的更好

無處不在的焦慮 圖源:pixabay

很多時候,我們宣揚“與世無爭”,但更多的卻是“不蒸饅頭爭口氣”。面對“別人家的孩子”,我不甘心居於人後,但又會給自己找各種安於現狀的藉口。我們焦慮著要奮發上進,卻總在堅持幾天之後以各種理由放棄,循環往復,終究只剩下深夜的翻來覆去和掉落的頭髮。

02 適度焦慮有利於激發前進的動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焦慮。

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焦慮。中學時代,我們會因為考試而焦慮;大學畢業時期,我們會因為找工作而倍感壓力;工作後,我們又在為房子車子發愁。而不同的角色,焦慮的事情也不相同。父母會為子女的未來焦慮,演員會為了自己的演繹事業焦慮,即使是老闆也會為公司的生存焦慮。

焦慮和壓力無處不在,但是,適度的焦慮是有利於激發我們不斷奮鬥的。

適度焦慮可以讓我們更專注當下。從情緒的動機功能來說,適度的焦慮可以促使人積極思考,提高活動效率,以達成成功解決問題的目標。上學時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體驗,在輕微焦慮狀態下考試更專注,更容易考個好分數;而一旦完全鬆懈,就很容易粗心大意,犯各種小錯誤。

還在過度焦慮嗎?你唯一該害怕的,是不能比昨天做的更好

略帶焦慮考試能更專心 圖源:pixabay

適度的焦慮可以讓我們保持危機感。最近流行一個新詞叫做“副業剛需”,當代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在主業之後,再進行一份副業,以此作為生活的雙重保障。其實,無論是副業也好,還是方案中的plan B也好,都源於我們的一種擔心和焦慮,這種焦慮迫使我們做出行動,來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與危機。

適度焦慮可以讓我們奮鬥不止。大腦會自動選擇最簡單的事情,所以我們容易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而“別人家的孩子”帶來的適度焦慮,會讓我們意識到舒適圈之外,還有更大的世界,從而讓我們不輕易停下前進的腳步。

還在過度焦慮嗎?你唯一該害怕的,是不能比昨天做的更好

更遠的遠方 圖源:pixabay

當然,焦慮正向作用的發揮在於適度。就是我們可以引導自己的焦慮,去做對達成目的有意義的事情。比如焦慮讓我們更加註意各種可能會出現的意外,然後提前做好防禦措施。

03 你唯一該害怕的事情是不能比昨天做的更好

很多人為了所謂“和同齡人越來越大的差距”焦慮,也有一些人為了其他人的看法焦慮。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可以發表觀點的時代,你唯一該害怕的,是自己不能比昨天做的更好,然後永遠原地踏步,坐吃山空。

還在過度焦慮嗎?你唯一該害怕的,是不能比昨天做的更好

自己才是最大的敵人 圖源:pixabay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勝人者力,自勝者強。”也就是說,戰勝別人代表有能力,而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我們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用哪吒的話來說就是:“別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

當初聽從他人安排選擇安逸的,是我們自己;停滯不前不想奮鬥時找藉口的,是我們自己;讓我們陷入焦慮不可自拔的,也是自己。其他人的做法和觀點,只能帶給我們影響。而當我們對自我認知不夠,沒有自己的想法時,就只能被他人影響,然後被焦慮。

如果我們一生都把目光放在他人身上,總是想以他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那我們終其一生也不過是一個追逐者。而專注自己的進步,我們不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偏離本心。

他是宇宙之王,擁有天才的大腦,但同時也有著最脆弱的身軀。

面對記者苛刻的提問,他這樣說:“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愛和愛我的親人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還在過度焦慮嗎?你唯一該害怕的,是不能比昨天做的更好

霍金 圖源:pixabay

他就是霍金。因為盧伽雷氏症,他的肌肉逐漸萎縮,最終被終生禁錮於輪椅,後來又因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徹底喪失了說話的能力,只能依靠三根手指表達思想。

可就是這樣,《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 等一本本著作誕生於世,即使他再也不能行走,但是他的思想已經超出宇宙,飛向了外太空。

人總是要活出自己的風采的。別人的看法與標準,其實只是別人的而已,關注自己,活在當下,每天都比昨天好一點點,而不是老一點點,才是我們應該堅持的事情。

今日話題:你最近因為什麼事情而焦慮過嗎?

作者:玖微Yuki,頭條號@微時光小站,海吃不胖的小瘦子,希望能用溫暖的句子伴你度過人生的微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