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打了幾百年都沒說缺糧, 為何諸葛亮總缺糧?


戰國七雄打了幾百年都沒說缺糧, 為何諸葛亮總缺糧?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出茅廬後輔佐劉備定荊州,奪益州,搶漢中,奠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國基業。

在劉備託孤之後,更不忘當年三顧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一己之力六出祁山,撼動佔據天下三分之二的曹魏,志在恢復漢室中原,縱然功敗垂成,此等魄力與才能著實令人感嘆不已......

在諸葛亮屢次北伐的過程中,大家都留意到了一個情況,那就是諸葛亮多次被迫退兵都是由於糧草不足,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戰國七雄打了幾百年都沒說缺糧, 為何諸葛亮總缺糧?

史料記載,季漢全國人口不到100萬,而需要供養的軍隊是10萬,其中官吏近4萬,以當時的國情就是每6個人養一個人。由於季漢始終實行的都是戰時體制,凡事以軍事優先,以至於後期蜀國出現“民有菜色”的情況。

戰爭歷來拼的就是國力,蜀國地處偏遠,國力匱乏,每每北伐總是後力不足,足見戰爭之艱難。那同樣為亂世時代的戰國時代,戰國七雄為什麼相互征伐幾百年,卻沒有缺糧的情況出現呢?

先從兵力配置來看。

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221年這200多年的戰國時代,以七雄為首的大大小小諸侯國之間戰事頻頻,傷亡也是小則數千,大則幾十萬,像是白起這樣的“人屠”,經常上演屠城、活埋的好戲。長平一戰,趙國損失40多萬,仍有李牧的10多萬戰力在,也就是說趙國有50多萬的兵力。

戰國七雄打了幾百年都沒說缺糧, 為何諸葛亮總缺糧?

就說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韓國,據《戰國策》記載“精兵二十萬,廝屠十萬”,也有30萬兵力,縱橫家張儀也曾說過韓國有兵30萬。

回到三國時代來看,季漢雖然是三個國家間最小的勢力,但地盤可是比韓國大很多,加上有成都平原的後方大糧倉,卻為何養不起只有當年韓國三分之一的兵力呢?

究其原因,很大的一個問題在於,排除地盤和人口基數的差異,最關鍵的因素是兵制。

戰國實行的是全民兵役制,即遇到戰事,所有適齡男子都在徵發之列,前面張儀所說的韓國的30萬兵力也就是說韓國所能動員的最大兵力。至於平時,除了守衛都城和要塞的兵馬,其他人都解散回家種地去。

戰國七雄打了幾百年都沒說缺糧, 為何諸葛亮總缺糧?

三國時期已經不一樣了,經歷了400年發展,戰爭已經演進到了職業兵之間的戰鬥,也就是說和平時的農民戰時的士兵已經不適用了。士兵的職業程度和成本已經越來越高。

所以,三國時期的士兵平時是不參與農業生產的,所以常年征戰天下的曹操最早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並率先開始了屯田,這也奠定了後期曹魏國力,保證了日後戰事的需要。

季漢的屯田較晚,諸葛亮第六次北伐,無奈之下才開始在渭濱屯田,結果屯田未成卻病逝五丈原,其後姜維剛想在沓中屯田,卻被曹魏抓住機會伐蜀,蜀國滅亡。

由於蜀漢的10萬兵馬始終處於戰時狀態,沒有參與到農業生產當中,最終導致季漢被拖垮。

戰國七雄打了幾百年都沒說缺糧, 為何諸葛亮總缺糧?

再來看地形。

如果說蜀國地處偏遠,除了造成資源匱乏以外,還有一個關鍵的弊處就是,地形不利於運轉。

古話有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古代人沒有飛機坦克,為了維繫戰爭運轉就需要動用大量人力進行輸送,其運輸成本相當的大。

為此,諸葛亮後期發明了木流牛馬,加強了運輸效率,也沒有根本的改善缺糧的情況,所以說就算諸葛亮糧食充足,也沒有很好的方法去支援到前線,再加上魏國幾次截斷蜀軍糧道,旨在遏制諸葛亮大軍的糧草。

戰國七雄打了幾百年都沒說缺糧, 為何諸葛亮總缺糧?

地形限制了諸葛亮的糧草供應,導致季漢運輸艱難,自然難以維繫整個戰爭體系。

所以說,諸葛亮缺糧,是內憂外患的結果,縱然諸葛亮天下奇才,也很難面面俱到,說到底,靠一個人的戰爭,實在是太費心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