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匠“面粉匠”:石磨有力能旋转 牛马无知亦效灵

民间工匠“面粉匠”:石磨有力能旋转 牛马无知亦效灵

在鲁班生活的时代,人们要吃米粉、麦粉,都是把米、麦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来捣。用这种方法很费力,捣出来的粉有粗有细,而且一次捣得很少。鲁班想找一种用力少、收效大的方法,就用两块有一定厚度的扁圆柱形的石头制成磨扇。下扇正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正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的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罗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

磨坊有很多种,风车磨坊、水磨坊、人力磨坊、畜牧磨坊等……磨坊的生产工具是石磨和黄牛或驴马,还有长方形木柜。长方形木柜有2米多长,1米5高,1米宽,全杉木制成。柜内四角吊有一长方木框,框下绷有真丝编织的罗筛网布,这是粉筛。筛下是倒梯形漏斗,是聚粉的槽。面粉师傅或学徒在筛柄上来回碰撞柜外的竹杆,使筛柄弹来弹去,因震动而筛下面粉。停筛时先扒麸皮,再扒筛下的白面粉。

小麦及五谷杂粮,从谷粒植物变成面粉是一道要求非常严谨而繁琐的工序。一般的颗粒会经过11次的筛选除杂、水润冲洗、甩干风干及自然醒面、晾面等流程。

面粉匠必须混合不同谷物来调制出指定的面粉质量,会涉及质量、浓厚、湿度和硬度。粮食运到磨坊前,先利用不同的清洁程序除去混杂不能使用的杂物。颗粒的湿度是磨粉前的重要步骤。在这期间,注水与谷物是协调分离麦麸和胚乳的工序,湿度标准则取决于小麦的种类。例如硬小麦的温度是16.5度,而浸泡时间颇具弹性,按谷物的硬度而调节,一般的硬麦浸泡时间约10~36小时。其次把小麦的胚乳打破成小粒和第一次麦麸分离,这个工序是利用两个不同的箩交替运作来完成。正因如此,粗麦粉由此产生和做进一步的归纳,它的作用是筛去大颗粒和未能过筛的谷物,然后再次碾磨,这样可以剔除没有价值的谷物,也可以减少麦麸的损坏,遗留下的残物转变成麦糠,有用的谷物会继续被磨成粉。碾磨出来的面粉会经过细孔箩筛过滤,任何大颗粒的麦糠都会被退回相关程序继续碾磨。优质面粉会利用传统的碾磨方法,每磨一次就会产生不同品质的面粉。

过去,北方大部分地区使用石磨,但也只有富裕人家才有磨坊,贫苦人家磨面都要借磨,用人力推。

石磨面粉,作为天然绿色的健康食品,就是用传统石磨以低温、低速加工出来而没有任何添加剂的面粉。因为石磨转速低,保留了小麦中的蛋白质、胡萝卜素、矿物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成分。现在都是机械式的磨面机,石磨很少见到了。策划/运斋 庆堂 文/彭忠 图/妍言 永革 世江 丽敏 来源牡丹晚报

编辑:沐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