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預計:二季度我國GDP同比或重回正增長

新華社北京4月17日電(記者陳伶娜)國家統計局1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據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達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多位專家表示,儘管一季度GDP為負增長,但這一降幅好於市場預期。預計二季度我國經濟將持續恢復,未來幾個季度有望實現正增長。低基數也有望助推明年一季度我國GDP實現較高增速。不過,下一步,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還需繼續發力。

一季度我國經濟數據好於市場預期

3月以來,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向好,復工復產有序推進,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回升勢頭,降幅明顯收窄。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教授蘇劍表示,儘管一季度GDP為負增長,但數據好於市場預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張俊偉也認為,一季度我國GDP同比數據好於預期。他分析,導致經濟負增長的原因主要有3個,一是居民需求受到抑制;二是人員流動受阻影響了生產,特別是影響了供應鏈;三是歐美疫情蔓延,導致外需萎縮,部分國際分工鏈條被阻斷。從數據看,一季度數據明顯好於前兩個月份平均水平,主要是因為3月份我國經濟恢復狀況比較好,各地區、各部門採取了許多措施來推動復工復產。

二季度經濟增速有望重回正增長

在3月份我國經濟出現改善勢頭的基礎上,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當日舉辦的發佈會上表示,下一階段我國經濟預計會延續回升改善、持續向好的勢頭,二季度經濟會明顯好於一季度。

不過,各界對於今年中國經濟運行會呈現“V”型還是“U”型走勢存在一定的爭議。

對此,蘇劍表示,目前來看,如果要實現此前既定的全年增長目標,即全年增速達到5.5%左右,意味著後面三個季度GDP平均需增長8%左右。二季度是實現“U”型還是“V”型反轉,關鍵看國際疫情的治理效果,以及中國疫情會不會出現二次暴發。如果二季度國際疫情得到較好控制,則還是有可能實現“V”型反轉的。

浙商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團隊認為,二季度國內宏觀經濟最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外需下行對出口產業鏈和對相關就業的影響;二是消費數據是否會如期呈現補償式修復,還是會由於疫情影響居民收入和就業而繼續呈現低迷態勢。

中性情形下,李超團隊預期,今年二季度到四季度,我國經濟增速有望重回正增長,全年經濟增速可能在2%-3%之間。同時,由於今年的低基數,2021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速或達到15%左右,2021全年經濟增速可能達到8.5%。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也預計,二季度我國經濟將延續改善趨勢,下半年GDP增速將有所回升,全年經濟或增長2%-3%。

此外,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對一季度的數據不必擔憂,他預計,隨著復工復產逐步推進、商場開業、餐館開張,二季度經濟基本面會有相對較好的表現,可能會成為全年經濟的一個拐點,經濟增速有可能出現“V”型反轉。預計二季度經濟增速或有望同比轉正,下半年經濟或好於上半年,國內經濟形勢的穩定復甦也將會成為A股市場未來走強的一個重要支撐。

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仍需加碼

當前,海外疫情輸入風險較大,國內復工復產等方面的困難和挑戰仍然較多。

溫彬指出,從目前來看,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擴散蔓延,多國採取限制人群聚集、延緩經濟活動等措施,導致需求減弱、生產放緩、貿易受限,對全球供應鏈造成明顯影響。不過,“同時也應看到,全球市場情緒逐漸趨於平穩,疫情傳播初期的恐慌情緒逐漸被消化,金融市場波動也基本回歸至正常水平。國內經濟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和空間,政策儲備充足,內需具有較大潛力。”

溫彬認為,下階段,要著力推動投資項目開工復產,促進傳統消費加快回補,穩定外貿外資基本盤,同時大力推動新基建、新消費、新投資等新模式、新需求發展,為經濟增添新動力。因此,宏觀政策要持續加強逆週期調控力度,激活增長點,釋放經濟潛力。

“考慮到疫情的長期影響,想要實現全年既定的各項目標,還需要政策進一步加碼。”張俊偉也提醒,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不僅在需求側,也在供給側,所以經濟恢復是一個過程。

近期,多地發放消費券、現金券來刺激消費、穩定民生。張俊偉認為,這是我國宏觀調控工具的重大創新,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操作中,要避免把政府補貼與商業促銷混淆的傾向。穩消費、穩民生需要政府投入足夠的真金白銀。

蘇劍也認為,當前,交通運輸、娛樂、餐飲等消費受到抑制,如果要加快經濟發展,則下一步需要大力度提振第二產業,提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