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学海亦无涯


如何理解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阳明心学是由明朝武宗正德年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王守仁先生所创的。

阳明心学的核心简要地说就是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所谓“心即理”,就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你的心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理在我心,心外无理。“天理”是人们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与“行”其实就是一回事。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所以,王阳明提倡以“知”为“行”,“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这也就是所说的“知行合一”。

所谓“致良知”,就是“致我心内在的良知”,就是要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指道德意识,也是指最高本体。王阳明解释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王阳明认为,天底下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圣人要教导好别人,自己首先要做到“致良知”。

一言以概之,王阳明认为,“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归棹庐主


王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在贵洲龙场顿悟后,受贵州提学使席之聘,讲学于府城文明书院首次提出来的。贬谪期满得到朝庭重用,从而走上建功立业的辉煌之途。

由此便知“知行合一”思想,伴随他一生经历,在千死百难到建功立业中,进一步的深化得出精华的概括和总结,史称“天泉证道”四句教: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从这四句教中就可理解到“知行合一”的意思。这个“知”本体就是良知,但是有时也会判断错误而出现有善恶不分,形成恶念。为么什会出现恶念为恶呢?就是因为人的心外有私欲,为达到欲望而造成的。

由此可见,“知行合一”就是知善行善合为一体。同时知恶念行恶事合为一体也包括在内。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知行合一”的心学成语句,随时随地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比如:孝敬父母这个习俗为常的良知,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自然而良知的。也会乐意认真去做,脸上总是充满笑容对父母问寒问暖。这样父母也很高兴,脸上也会露出很幸福的笑容,这就是良知良行的效果。否则,完成任务样的形式对待。每天总是板着脸来对待父母,父母也会感到不幸福而愁眉苦脸,得不到儿女的乐意关照。长期下去就会气馁而生病早亡。这就是恶知恶行的效果。

总之,王阳明心“知行合一”这一经典语句,就是反应每个人的主观意知,真知即以为行,不行不足以为知。针对当时社会上言行不一的现实以及朱子知先行后的弊端,王阳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

有知方有行,有行便有知,而知行的本体只有一个,那便是良知良能,而知行的功夫也只有一个,那便是致良知。

上以就是理解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和内在境界。


刘梦辉1445414400581




所谓“知行合一”的“知”是指理论认识范筹,“行”则是指实践行动应用。也就是说是理论和实践的互相之间的学问。一般人认为,知易行难,就是说懂得理论是容易的,而真正实际行动应用起来却是很难的,可也有人认为,知难行易,(朱熹)领会理解道理是很难的,而实践行动则应该是容易些。



阳明先生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也是不易的,实际运用也同样重要,真正行动起来同样是不易的。”实现崇高伟大志向,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实际)脚踏实地,这可不仅仅是一句话,恰是一种高深的处世和生活智慧,真正明白了的人,会受用终生,所以看起来很容易明白,而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用阳明先生“心学”最高概括四句话结束本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善去恶是格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