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球民眾健康意識 共同抗擊疫情

提升全球民眾健康意識 共同抗擊疫情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在其官網發佈的第76期新冠肺炎疫情報告中稱,中國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抗擊已進入緩疫階段,並對其他處於抗疫早期階段的國家施以援手。中國抗疫取得的階段性勝利,離不開聯防聯控機制的正確決策部署,離不開醫務工作者、基層幹部、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等的一線奮戰,更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對疫情防控的密切配合。

加強健康宣傳

在新冠肺炎疫情開始之際,中國就向民眾推廣戴口罩、勤洗手、儘量不外出、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防控措施。美國《芝加哥論壇報》近期報道稱,中國、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公共衛生部門認為,戴口罩可以限制疫情傳播,而在美國,從白宮到地方政府都在宣稱“口罩是不必要甚至弊大於利的”。

人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這是由於不同國家的衛生習慣不同所致。近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一篇報道就指出,“戴口罩並非一直是亞洲人的慣例”。在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中,舊金山的立法機構一致通過要求人們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的條例,並引發美國其他城市的效仿。該報道認為,美國並非沒有出現過戴口罩的“傳統”,只是口罩作為衛生保護措施的意義已被人們淡忘。亞洲一些國家對此則有更高的接受度,除文化差異外,或許與亞洲在此前的公共衛生事件中吸取了更多的經驗教訓有關。

可見,衛生習慣的現狀區別不能被簡單歸因於國別或地域差異。官方是否有合理引導,甚至在必要的時候採取相對嚴格的措施,以及社會各界是否對集體歷史記憶中的正確做法予以認可並作為下一次應對挑戰的參考,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東呼吸綜合徵是較近的一次公共衛生事件,有不少專家學者對這次事件的民眾健康意識問題進行了研究。沙特阿拉伯本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健康科學大學藥學院奧馬爾·莫瑞吉等學者和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的學者共同完成了一項針對沙特民眾對中東呼吸綜合徵瞭解程度的研究。結果顯示,儘管當地衛生部門試圖通過多樣的宣傳活動提高民眾意識,但是一些關於治療的錯誤觀念仍普遍存在。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及受教育程度都是影響認知的因素,其中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參與者明顯對此瞭解較少。

沙特阿拉伯奧爾朱夫大學(Al-Jouf University)副教授哈娜·努阿等多位學者考察了當地民眾對中東呼吸綜合徵的認識。研究認為,當地民眾對該病性質、可傳播性和危害性的認識總體良好,但需要加強關於該病潛伏期和流行病學的公共信息宣傳,衛生保健提供方還要加強與在校學生和未受過教育人群的溝通以幫助政府控制疫情。

重視危機教育

中國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宣傳教育方面多管齊下,採取人民群眾熟悉、易接受的傳播形式,讓未成年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人群等相對弱勢群體也有充分機會接觸到及時可靠的醫學信息,指導他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美國一名有42年行醫經驗的急救醫學專家塞繆爾·斯特拉頓(Samuel J. Stratton)在《院前急救與災難醫學》雜誌上發文稱,對政府來說,說服民眾改變日常行為的難度不亞於某些基礎設施建設。他在文中表示,可以說,民眾意識的提升與阻斷社區傳播的防控措施有機結合,匯聚了中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共同“抗疫”的力量,這也引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製度優勢的關注和認可。

目前,全球各國依然需要關注提升民眾健康意識和危機教育的課題。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助理教授塔拉·唐可雷德(Tara Tancred)和卡迪夫大學教授亞當·弗萊徹(Adam Fletcher)等人就英美等國將健康教育融入其他學術課程的前景做了探討。他們表示,英國中小學生家長傾向於用學校的學術表現作為擇校依據,這使得很多學校更重視那些直接與學業考核掛鉤的課程。這一現象與“教育市場化”潮流是分不開的。但他們認為,即使忽略這個因素,讓健康教育與其他課程更好地融合,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健康教育內容,並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減少某些學生對健康教育的牴觸。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副教授吉蓮·基德曼(Gillian Kidman)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曾昭衡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澳大利亞大火等事件表明,應當在世界範圍內加強危機教育,以此幫助人們建立在不穩定時期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心理準備,最大程度消除不良影響。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禹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