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角度谈“格物”

从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角度谈“格物”

导读:“格物”源于四书五经《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我国儒家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两千多年来,历代儒学大师们都对此做了解释,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许多解释我们不好理解,对此,我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希望古老的智慧在现在人的身上大放异彩!

认知心理学起源于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是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方向。从广义性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包括注意、记忆、意象、表象、创造性、问题解决、言语和思维活动等,是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和格物有什么联系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解决。

从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角度谈“格物”

问题解决是认知心理学一个重要内容。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是一个高级的复杂认知过程,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人的思维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也就不需要思维。当人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希望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这就推动人们去思索问题的答案,寻求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根据问题情境提出种种假设,并设法去验证这些假设的合理性,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心理学说的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有个流程:问题起始状态—所需知识或工具—问题情境--假设—验证—问题的目标状态等。

问题解决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家桑代克对猫的实验,他把动物的学习行为称之为尝试—错误的行为。

他的试验是把猫关在一个笼子里,只有一根绳子能打开笼子的门。当猫关进笼子后,它极度恐慌,想跑出来,但它没有拉开绳子的经验,因此在笼子里乱抓乱咬,在慌乱中,突然碰到绳子,门被打开,猫从笼子里跑了出来。

以后再把猫放进笼子后,它就不再乱抓乱咬了,而是直接拉开绳子跑出来。猫的试错是没有逻辑推理的,只是凭经验。

从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角度谈“格物”

后来,心理学家柯勒通过对黑猩猩智力长达7年的研究,他发现,动物解决问题依赖于知觉情境的改组,即将原来的知觉情境改组成一种新的结构,因而表现对整个情境的顿悟。他的理论被格式塔心理学称为顿悟理论。

柯勒在研究黑猩猩学习时,他设计了多个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接竿”。他首先将饥饿的黑猩猩关在笼中,笼外远处放置黑猩猩想吃的香蕉,同时在笼子与香蕉之间放置数条长短不等的竹竿。黑猩猩要吃到香蕉,需要将两根竹竿接在一起。观察中发现:黑猩猩几次尝试用单根竹竿取香蕉失败后,突然将两条竹竿接在一起而达到了目的。

这说明,只要外部条件足够,面对情境会产生顿悟,这就是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起源。

问题解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随时都会遇到,简单的问题、程序化的问题都好解决,但是,涉及人生的目标选择、人际关系、婚姻情感、亲子教育、职务升降、购房买车等重大问题时,可能都很迷茫,这不是一般的认知所能解决的。

从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角度谈“格物”

人生的许多问题,我们即没有桑代克猫的幸运,也没有柯勒黑猩猩的顿悟能力,比如一个人想挣到一笔巨款过上富足的日子,如果成为一个问题的话怎么办?有的通过炒股、做生意、努力工作挣钱,可是,最终也没有桑代克的猫那么幸运,然而极少数人全靠偶然挣到了钱发财了,但他不是靠顿悟,只是偶然而已。

再比如一个人患了绝症,他不甘心就此结束生命,那么这就是一个重大问题,怎么解决?有些人四处求医,这很像桑代克的猫,即便这样,终是良医难求,最终还是去世了。

面对绝症,这也不是靠顿悟能解决的,因此,认知心理学提出问题解决这个命题,通过理性思考,有效行动,对生活是有实际意义的。

问题解决永远考验着一个人的能力,但是一个人的能力确确实实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很多人像桑代克的猫付出了时间的代价,乃至生命的代价。

从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角度谈“格物”

如果是从得失的观念看问题的话,付出时间的代价,还有经验积累的收获,可是面对绝症这样的问题,无论如何是输不起的。仍然以绝症为例,如果医生判定,这个患癌症的病人只能存活三个月,可是本人又不甘心死去,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我认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格物。

关于格物这个概念,从认知的角度说,我们的古人从来没有通过对动物试验受到启迪,而是圣人之道为后人提供了为人处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的三纲八目就是这样的思路。

三纲八目是高端思维下的大框架认知心理学,古人用极简练的文字,为我们设计了理想人格框架,这也是人格升华之路。

三纲八目中的三纲是:明德、亲民、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格物是基石。

但是如何格物呢?古人没有交代,也有的说,格物是古人研究物之理的方法,这个方法已经失传。幸运的是,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为格物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法。

从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角度谈“格物”

文中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这段文字的重点是说,人有知的灵性,天下万物都有其理,只要穷尽了物的理数,久久用力思考,一旦豁然贯通,物的大小结构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就全部明白了。格物就能致知。

格物与致知的关系密切相关。格物的格,有研究、推导、思考、判断、辩证之意,关键的是穷尽物的原理。穷尽物的原理,穷尽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一旦豁然贯通,众物之表面精粗无不到,就是知之至。如果格物致知了,是不是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从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角度谈“格物”

格物,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格物的人是谁?格物需要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如何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大学》开宗明义,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线索:

一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是一个明德、亲民、至善的人,那么这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一定是没有局限性的。如果是一位自私自利、苟且偷生、无恶不作的人,那么他的格物将受到极大的局限。这是一个人格问题。

二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说的是一个站位和心态问题。

三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要求我们从时间维度和事物发展的维度把握问题,这是客观的态度问题。

以上三点是格物的前提。

从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角度谈“格物”

八目是人生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所要遵循的路线,而且呈递进关系,来回推导,人生就不会迷惑。

结束语:认知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问题解决,格物是也是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解决有其条理性,而传统文化中的格物不仅有条理性,还有人格上的要求,站位和心理的要求和总体把握事物的维度要求,另外还有八目中的关系性要求,如果脱离了这些基本点,仅问题而问题,一定被事物所迷惑。

从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角度谈“格物”


专栏

即学即用心理学

作者:博约健康养生苑

18币

11人已购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