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二戰時期德國和蘇聯全力對打,世界各國都不干涉誰會贏?

用戶52225783678


最壞的結果也是兩敗俱傷,誰也搞不死誰,總之德國的戰略縱深沒有老毛子大,戰略資源也是靠搶靠騙,德國人沒有可能打死蘇聯,德國人能做到的最好結果就是平手,德國不去先收拾了歐洲大陸,更沒有資本和老毛子打消耗,收拾了歐洲大陸又把人得罪光了,因此希特勒也失算了,就應該先蕩平歐洲,吃定英國後在看看世界什麼情況,到那時他最壞的結果也是德國的拿破崙。


金陳陳



二戰可以算得上中國人最瞭解的歐洲歷史,沒有之一。在所有關於二戰的爭論中,蘇聯與德國誰更強,無疑是個中焦點。許多軍事愛好者在網上展開長達十多年的辯論,至今沒有得到一個真正的共識。因為,他們的爭論很大程度來源於架空——支持德軍的人認為若是沒有“冬將軍”與盟國的物資援助,蘇聯可能再1942年就宣佈投降了;支持蘇軍的人認為,43年開始,德軍的戰績簡直慘不忍睹,最後更是被蘇軍消滅了主力,連柏林都被拿下,勝負早已分曉。

誠然歷史上蘇軍已經獲得了全面勝利,但不可否認雙方的戰損比差距十分驚人,尤其是坦克的戰損比達到驚人的1:4.5。俄羅斯解密的檔案也表明,蘇軍在42年後,得到大批盟軍物資的支援。這些支援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以及庫爾斯克會戰等重要戰役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盟軍的幾次千機轟炸摧毀了德軍的航空工業與能源產業,直接導致蘇聯空軍在東線佔盡優勢。而空對地的支援,很大程度上縮小了蘇聯坦克性能的劣勢,否則戰損比恐怕會更加誇張。若是去除這些外來的支援力量,單靠蘇軍自己的實力,能否戰勝納粹便成了世界軍事專家與軍迷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IS-2不如同級別的虎王坦克,卻勝在便宜】


德軍的素養與技術優勢

東線戰場最被人津津樂道的部分,便是蘇德那誇張的戰損比——哪怕加上大量非戰鬥減員,德軍依舊能做到1:2的人員傷亡以及1:4.5的坦克交換比。這一切來源於德國深厚的工業基礎與優質的工程師團隊。

德國製造第一次廣為人知是在1876 年的美國費城世博會。不過和今天印象截然相反,德國製造在世界舞臺初次亮相得到的評價是「廉價劣質」(Cheap and Nasty)。19世紀的德國人完全與“嚴謹”“刻板”搭不上邊。德國人用來塑造民族文化的也不是“嚴謹”,而是席勒、歌德的戲劇和詩歌,與深沉的宗教情感和激越的浪漫主義。理性、科學之類“嚴謹”必需的理念,還被視為法國大革命文化的舶來品。

【德軍的技術優勢在當時並不算長】


1884 年,痛定思痛的德國貿易部從教育部手中接管了成人學校的管理權,開始發展職業培訓。此後的二十年中,德國對職業教育的支出增長了 20 倍,培訓學校的數量從 664 家增長到 2162 家,學員從 58400 人增長到 352000 人。

1897 年,德國重新建立了現代性的手工業行會,將學徒制度作為培養技術工人的重要環節,鼓勵作坊型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較之傳統行會,新的制度具有統一的培訓標準、合法的學徒合同以及職業資格考核制度,現代德國工人培養模式初現雛形。1907 年德國貿易部推動了一項法案,要在每個超過一萬人的城市建立強制性的技校。這項政策使得德國製造的品質得到大幅度提升。一戰前夕,德國出口貿易規模超過美國,成為排名第二的出超之國。

【德國製造的潛艇一度讓皇家海軍吃盡苦頭,徹底破除舊有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協約國徹底破除舊有的刻板印象,隨之而來的是將大量的德國企業專利充作戰爭賠款。此舉給予德國製造極大打擊。當德國企業家在 1920 年代重新進入國際市場時,美國已藉助“福特主義”站穩了腳跟。由福特汽車公司開發出的標準化流水線作業,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其產量、成本全面優於德國產品。


迫不得已下,德國企業再次轉型,開始利用技術工人的人力優勢滿足市場的精細化需求——這是後來德國製造的真正起源。


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1927 年,德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建立全面的職業培養體系,學徒制度被拓展到所有行業。1926 年在德國成立的“國家標準化協會國際聯合會”(ISA)是目前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前身,在第二年就有了 21 個成員國。各種全國性標準已被推廣到各行各業,用來提高商品質量與國際競爭力。

【平心而論,虎式坦克乃標準油老虎,故障也多】


這些舉措使得德國的製造業得以壓過包括蘇聯在內的許多國家。當然它無法和自己的後世子孫相提並論,哪怕是用當時的標準看,德國製造的軍工產品也有諸多瑕疵。但是,面對蘇聯時,德國的軍工產品則有著巨大的性能優勢。雖然豹式坦克被人吐槽故障多,傳動輪只能連續行駛150公里。但蘇軍每擊毀一輛豹式坦克都需要付出1.5—2輛T-34,若是坦克大會戰,就會達到1:4以上的戰損比。


蘇聯的性價比與德國的經濟


當然蘇聯的軍工產品並非毫無優點,前文已經提到蘇聯的最大優勢——製造成本低廉。據俄羅斯國防部財政保障局局長葉夫根尼•普羅寧斯基披露:“1941年T-34坦克的價格是269000盧布,1942年價格是193000盧布,1945年的價格為135000盧布。伊爾-4飛機在1941年的價格是80萬盧布,1945年是38萬盧布。什帕金衝鋒槍在1941年的價格為500盧布,1942年是400盧布,到戰爭結束時的價格為148盧布。”

【蘇聯先於德國進行總動員,獲得巨大的優勢】


蘇聯擁有世界第一的領土,地下埋藏的礦物資源遠非歐洲大陸能比。德軍的豹式坦克以及虎式坦克登場前,曾計劃仿製蘇聯的T-34,卻發現缺乏必要的合金材料,導致其價格虛高。另一方面,彼時蘇聯擁有1.9億人口,且在1942年前便以完成動員。反觀德國,雖攻佔了歐洲大陸,卻無法動員核心力量——因為納粹上臺的理由恰恰就是讓德國人享受高福利政策。等到1944年春,盟軍的轟炸機將德國的主要工業城市夷為平地後,納粹才姍姍發佈總動員令,可這時才開始動員已經太遲了。蘇軍武器的性價比優勢已經十分穩固,縱然德國是總體戰的鼻祖,也無法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將這項優勢抹平。


但是,德國人並不缺乏錢財。事實上,一直到戰爭結束為止,納粹政府都沒有像國民徵收過一分錢的直接戰爭稅。理由很簡單——德國人沒收了大量猶太人以及戰敗國的資產。


早在1937年前,一些敏銳地嗅到風向不對的猶太人,便開始“用腳投票”,試圖離開德國。納粹對他們也沒有客氣,每個試圖離開德國的猶太人,都需要繳納一筆“移民稅”,並且將他們留在德國的不動產無條件地上交國家。次年開始,沒來得及跑路的猶太人,在政府要求下申報了自己的財產數額,據信這些猶太人的財產合計高達70多億馬克。如此鉅額的財產自然不能一口吞下,納粹針對這些財產的原主人下了不少功夫


【帶著徽章才能出門的猶太人】


由於一個法籍猶太人在巴黎對德國駐法大使行刺,納粹黨徒藉機發起排猶活動,大肆搶奪猶太人的商店。這起事件,就是後世赫赫有名的“水晶之夜”。11月12日,作為水晶之夜的延續,戈林向仍在德國國內的猶太人勒索10億馬克“罰款”,作為這次行刺事件的“贖罪金”。

到戰爭正式爆發,猶太人這種“國家公敵”索性被扔去了集中營。不少猶太人不但沒了財產,還丟了性命。很多人看著濃煙滾滾的焚化室,不停地暗示自己“我還健康,還能幹活,對他們還有用”才能勉強活下去。

【猶太商店的標語,大致意思為“日耳曼人不買猶太貨”】


在波蘭,德國人每年都要收走大量的“防務捐贈”,還美其名曰:“總督轄區為換得軍事保護而對帝國防務的捐獻”。隨著蘇德戰事的吃緊,波蘭需要繳納的“防務捐贈”也在遞增,用於“保護波蘭不受俄國人侵犯”。(雖然確實有不少波蘭人恨俄國超過德國)1941年,蘇德戰爭剛開始時,波蘭人只需交1.5億茲羅提;1942年,隨著莫斯科戰役的失利,波蘭人需要繳納13億茲羅提;1943年,蘇德戰事徹底轉向,德國開始處於不利態勢,波蘭需要繳納的茲羅提也達到30億之多。

【唯一值得讓波蘭人安慰的事情——他們的血汗錢殺死了足夠多的俄國人】


這些“防務捐贈”並沒有用於波蘭駐軍。實際上,駐紮在波蘭的德軍,總人數不過8萬,但波蘭人給出的金錢足以供養5倍以上的人數。毫無疑問,這些錢不是向西輸送給德國本國,就是向東輸送給蘇德戰場。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德國人能夠那麼晚才進行全國動員,因為本國資源必須作為壓軸出場。


同樣緊挨著第三帝國的丹麥也飽受德國人剝削。1944年上半年,丹麥佔領軍的軍費開支高達8600萬帝國馬克。與波蘭佔領區相同,丹麥人也需要供養德國人,以及為蘇德戰場“勒緊褲帶”。除此之外,丹麥還被德國人視為糧倉。僅僅在1942年,丹麥便向佔領區總司令部輸送“22000頭牛,17500頭豬,2870噸黃油,接近500噸果醬,800000只雞蛋,3000噸水果和蔬菜”。


所以,蘇聯的性價比優勢並沒有傷害到德國,因為德國根本不在意價格的差距。真正造成德國後期無法生產足夠武器的根源,乃是盟軍對德國工業的轟炸,導致其產能不足。若是去除外部影響,讓蘇聯和41年後已經佔據大半歐洲的德意志第三帝國PK,那麼蘇聯唯一的依仗便是充裕的人力以及廣袤的戰略空間。


蘇聯真正的優勢——空間

許多人將德軍的大量非戰鬥損失歸咎於蘇聯的“冬將軍”,並指責希特勒沒有提供足夠的後勤物資,這其實並不公正。

早在拿下波蘭時,德國就扶持波蘭總督府,大興土木建造各種機場、鐵路、公路。根據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命令,1940年夏季開始,德國將在波蘭原有的鐵路基礎上進行補修。截止次年春天,德國工程師們宣佈成功地將六條主幹道的通行能力提升,達到每晝夜600餘次,已經能負擔起大兵團後勤。同年,德國開始新修四條公路,並與1940年年底完成。次年夏天,德國成功地將本國公路與東普魯士、波蘭、奧地利的原有公路連接。



除了陸地運輸外,德國還大肆修建機場。短短一年時間,德國在本國修築了250個新機場和160個降落場,被攻佔的波蘭機場也被修復、重建。截止1941年5月,波蘭總督府修復、新建了100個機場與50個降落場。與此同時,納粹還在羅馬尼亞、挪威、保加利亞等佔領區興建大量軍港,可謂做足了準備。

事實證明,這些準備工作並沒有白做,德軍最高統帥部的戰略在開戰第一個月得到更好地執行。短短几周時間,德軍佔領了拉脫維亞、烏克蘭、立陶宛、摩爾達維亞、白俄羅斯。不到半年後,蘇聯原有550萬常備軍,損失了299萬,多達20500輛坦克與自行火炮被擊毀,17900架飛機被擊落。納粹的勝利已經觸手可及,甚至給打算不給蘇維埃求和的機會,連主動投降都準備拒絕。這段歲月堪稱德軍最巔峰的時刻。

【德軍在後期的乏力,有諸多的外因】

然而,在節節勝利的榮光背後,一場浩劫正在籠罩第三帝國。誠然,斯大林為了個人目的有意識地清除列寧的痕跡,大批紅軍軍官被槍決,包括赫赫有名的“紅色拿破崙”。蘇軍經過“慈父”的“疼愛”之後,戰鬥力大幅度下滑,連芬蘭這個彈丸小國都打得十分費勁。可再墮落的蘇軍也是一直現代化軍隊,又是本土作戰。他們的奮力反擊給德軍帶去不少的麻煩。1941年8月,作為“閃擊”先鋒的德軍坦克師折損了一半左右的士兵與坦克,大批戰車的引擎遭到嚴重磨損,性能大幅度降低。但是,希特勒卻無法提供足夠的新坦克以補充損失的部分。

【德軍的補給開始跟不上了】


更糟糕的是糧食和彈藥的補給,隨著戰線的延長,很多部隊開始過上有一頓沒一頓的生活。甚至有部隊10天沒有得到麵包的補充,士兵們過著忍飢挨餓的生活。彈藥情況也不容樂觀,由於西線戰局趨於穩定,德軍最高統帥部又低估了蘇軍的抵抗意志,下令降低彈藥的生產。40-41年,德國的彈藥生產量從86.5萬噸,降低到54萬噸。結果,等到巴巴羅薩計劃施行時,德軍發現他們已經無法按照預定計劃,建立起可維持一年的彈藥庫了。

原本這些問題可以被德國解決。畢竟德軍已經佔領了大批農業區域,從波蘭、烏克蘭等佔領區輸送物資給前線軍隊,並非難事。德國最高統帥部發現彈藥補給不足的問題後,完全可以讓後方加緊生產,以供應前線部隊。可此時一個新問題暴露出來——蘇聯的道路狀況太差了。簡而言之,讓後方加緊生產糧食、裝備沒有問題,但生產出來的物資無法輸送到前線。

【德國不缺糧食彈藥,但是無法送到前線】


德國並非沒有考慮到這種情況。根據最高統帥部指令,德軍計劃“閃擊”蘇聯,以最快的速度奪取其工業區,以及鐵路主幹道和蘇式的火車。但是,蘇軍在撤退前會想盡辦法破壞鐵道,甚至冒著德軍炮火在鐵路上設置障礙物,這導致德軍很難有效利用蘇聯的火車。而蘇式的火車軌距為1.524米的寬軌,比德式1.435米的標準軌要寬闊,德國本土的火車頭也無法有效利用。德國原計劃為每天開出24列火車,以保證前線的作戰。結果,一整個月只有12天能做到既定指標,而且火車攜帶的貨物無法滿載。


公路方面的情況更加糟糕,蘇聯人的基礎設施狀況十分差勁。除了幾條有效的主幹道外,其餘道路都是泥土路,每逢雨雪都會讓機械化部隊陷入泥潭,大大遲滯了物流速度。只有坦克和履帶式補給車能夠在這種路況下自如前進,可是德軍並沒有像後期美軍那樣徹底完成機械化,履帶式補給車很少,根本無法承擔起近200個師的補給工作。


【德軍戰線越是推進,其壓力越大】


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載具的損失也開始增加。1941年7月19日,德軍統計手上的汽車數量,發現汽車運輸連有一半已經失去運輸能力。摩托車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整個摩托部隊的編制缺了三分之一,而且處於損失大於補充的環境中。


這種前提下,我們可以斷定就算希特勒拿下莫斯科,結局也會十分悲慘——100多年前,拿破崙已經拿下莫斯科,但依舊損失了主力的50萬人。蘇聯已經將主要的工業撤至烏拉爾山脈和西伯利亞等地。莫斯科更多的是政治象徵,淪陷固然會打擊蘇軍士氣,卻不至於致命。若是德軍將戰線進一步推進,後勤的補給只會更加困難,除非小鬍子真有“雅利安神力”改變氣候與環境,否則也難逃敗亡結局。


結語

綜上所述,若是讓蘇聯在沒有外部支援的環境下主動出擊,那麼德軍便可以利用自己的素養、經濟、技術優勢將“露頭的北極熊”成建制殲滅;若是德軍繼續推進,甚至拿下莫斯科,那麼糟糕的後勤配合冬將軍會讓希特勒萬劫不復。只不過沒有盟軍的物資支援和空軍支援,這個時間會推遲幾年,不太可能再發生於1945年。


三桂歷史


前言:二戰前期,德國閃擊蘇聯,打的蘇聯節節敗退,先後丟掉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幾百人軍隊,可是在後期德國面臨這兩面作戰的不利局面,給了蘇聯喘息的機會從而讓他實現反攻,最後德國戰敗,那麼假如在二戰中德國沒有兩面作戰,僅僅和蘇聯單挑,最後誰能夠贏得勝利?

如果是從純軍事角度分析,我認為德國會贏。下面就來分析下我的觀點。德國比起蘇聯,各方面都不佔優勢,人口上德國還不到蘇聯的一半,領土上更是少的可憐,50來萬對2200多萬,資源上除了煤一項能和蘇聯抗衡,其他都不如蘇聯多,尤其是燃油,幾乎沒有,而蘇聯有外高加索的大油田,這樣的情況下,似乎高下立判,勝負已見,但是戰爭如果比這些數據就能贏,那當年滿人也不用南下了,明朝的數據就能嚇死他了。以下幾點保證了德國的勝利:

第一:德軍的閃擊戰讓蘇聯的優勢蕩然無存。不錯,蘇聯人口和領土是比德國多很多,但他的主要人口都集中在歐洲部分,其他廣大的領土上只有野生土豆和北極熊,實際上,蘇聯能拿來和德國對抗的資源也都在德國閃擊的範圍內,事實上,只要拿下蘇聯的歐洲部分,蘇聯就已經輸了。

第二:工業技術的相對領先。對於德國的裝備,尤其是坦克和配合坦克作戰的飛機,蘇聯一直沒有好的方法應對,直到43年44年以後,他的坦克和飛機數量絕對高於德國後,他才能開始反擊。

庫爾斯克會戰中,他只能被動的等待德軍發動攻擊,而不能主動反擊,多數就是因為他無法獲得絕對制空權的原因。如果沒有英美的支持,西西里的登陸,蘇聯要想取得戰役的勝利並非那麼容易。

第三:石油的問題。很多人認為這是德國最大的短板,實際上德國如果本土不遭到英美轟炸,根本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德國將煤液化的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只要保住這些煉化廠,對蘇作戰就有制空權和坦克集群上的優勢,蘇聯就是將德國拖入消耗戰,他本身也很難取勝,因為戰爭初期他損失的國土和人口太多,這間接增長了德國的實力。

第四:冬季作戰的問題。莫斯科戰役,是由德軍主動退卻造成的,蘇聯的防禦的確頑強,但是並沒有想象的強,這其實是德國的失誤,德國人即想要烏克蘭的糧食又想要蘇聯的首都,結果戰爭被拖入冬季,但這一失誤很快就會得到修正,斯大林的自信來自於零下四十度的天氣,而並不像蘇聯宣傳的那樣有多多頑強。

第五:斯大林格勒的問題。即便有了英美的幫助,比如英美飛機從埃及起飛去轟炸羅馬尼亞的煉油廠,德軍依然突破了頓河防線,抵達斯大林格勒外圍,如果沒有英美搗亂,這個速度還會更快,

而且失去美國的支持,蘇聯的武器生產和糧食都會是嚴重的問題,我都擔心他們是否能組織起伏爾加河反擊的隊伍,要知道那不僅僅是一百萬人,還需要大量的坦克火炮,尤其是飛機的制空權。

總結:實際上,如果德國專心一意的對付蘇聯,他是很有可能取勝的,沒有英美的幫忙,將不會有43年以後的事情,戰略轟炸幫了蘇聯很大的忙,還有各種登陸,德國在和全世界打,他就沒有勝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