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豬大大的精彩故事


儒家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感謝!借這個機會,一起看一下中國儒學在各個階段的代表人物,梳理一下中國儒學發展演變的脈絡。

一、 儒家根基及儒家思想淵源

始於堯和舜的禪讓制是儒家文明的根基。

堯在16歲的時候即擔任部落首領,到了晚年,需要選拔接班人,以代替他管理部落。由於舜做人寬宏大量,能夠用仁德之心,感化接二連三想加害他的弟弟和討厭自己的父母,也能夠很好的處理複雜的部落內外事務,經三年的綜合考察,堯通過莊嚴隆重的禪讓大典,把帝位傳給了舜,而不是自己的粗野好鬥的兒了丹朱。

周公禮樂形成完整的典章教化制度。

周滅商後,分封了眾多諸侯,為了鞏固周王朝對各諸侯的管理,周公旦從政治文化方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來規範社會各階層的職能,如宗法制,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

同時,周公又在洛邑製作禮樂,藉以在典章之外,以禮樂潛移默化的薰陶形成文化的傳承,感化人心。禮樂涉及君臣父子、言行舉止、男女尊卑等方面。典章禮制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保證了社會秩序的井然,而樂,則對森嚴僵硬的體系予以調和。通過以上舉措,大大促進了西周社會的穩固,奠定了國家治理以教化為主的思想基礎。

孔子為至聖先師,儒家大成者

東周時期,破壞禮樂之事時有發生,這時,周禮的強大繼承者與支持發揚者孔子誕生。孔子學識淵博,才華出眾,在魯國做中都宰時,正直公正,恪盡職守,故而聲名鵲起,仰慕者眾,於是孔子開辦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所民間學堂,開啟了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私人教學,借教學之機,與弟子傳播交流仁德忠恕之道。後來,孔子弟子們把孔子的言行記錄整理成書,是為《論語》,該書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也成為儒學的開創者,萬世師表,以至於過了大概1700年後,宋代的大思想家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教學之外,孔子有感於禮崩樂壞,歷時九個月,編修魯國曆史為《春秋》一書,共一萬八千字,春秋筆法,微言大義,書成而亂臣賊子懼。後世著名的春秋三傳即源於此書。

二、 儒家思想繼承


嚴格來講,是孔子及其弟子共同開創了儒學。孔子去世後,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們成為儒家思想的傳承者和發展者。這些弟子包括:

西河之學的開創者子夏,他曾言:對妻子重品德,對父母盡孝心,對君主獻性命,待朋友守誠信。子夏的弟子李悝寫成了《法經》一書,成為法家始祖,衛國商鞅攜此書助秦變法。而春秋三傳之一的《春秋公羊傳》的作者公羊高相傳就是了夏的弟子。

性格直率,講信義、重誠諾的子路,信奉食君之祿,擔君之憂,臨死不忘正冠。

曾被孔子說“吾門有偃,吾道其南”的精通於禮的言偃,被稱為南方夫子。

躬身實踐,臨終堅持更換與自己身份切合的竹蓆的曾子。

重點提一下在這一時期儒家思想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孔子嫡孫孔伋,字子思。

子思

子思師承曾子,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因二者的思想有某種一致性,所以人們往往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稱為思孟學派。子思重禮,且能身體力行。其儒學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庸之道。該思想遠接堯舜,當初堯讓位於舜時即強調社會治理“允執其中”,契合當初周公力倡之“中德”思想,後成《中庸》一書,系統闡述了中庸思想,講述天道和人道的關係。子思提出誠信,主張仁,以仁為本,能知仁行仁。子思為儒家五大聖(孔子及其弟子顏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稱)人之一,被尊稱為“述聖”,《中庸》之外,代表作還有《孝經》和《子思子》。

子思的儒學思想被很多很多儒家人士所承襲,成就最高的是孟子,至今談起儒家思想,仍講孔孟之道。

孔子初創儒學,比較零散,子思對之完善有限,直到孟子,再一次對儒學理論做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使得前承儒學至此終於形成了一套細密完整的治國思想體系。首先,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與子思的“仁政”思想,提出一套仁政主張,成為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內容。孟子擅長辯論,其思想體系在辯論中不斷呈現並發展。孟子提出的“人禽之辨”即主張人與禽獸當有區別,其別在於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此四心,有之為人,無之為獸。孟子主張性善論,以此思想基石,繼而提出“王霸之辨”、“義利之辨”、“經權之辨”、“舜蹠之辨”等。基於仁,孟子創造性的把儒家思想道德哲學從“仁”推進到“義”,從此,義便在道德哲學體系中具有了特別重要的地位,繼而形成了儒家以仁和義為核心標識的道德哲學體系。孟子是是儒家學說和思想的集大成者,地位僅次於孔子,被尊為亞聖。

繼孟子之後,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為荀子。

荀子出身儒家,尊崇孔子,儒家思想之外,廣泛吸取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同時對各個學派做出了深刻論述。基於對子思和孟子一派儒家思想的批判態度,荀子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即如現在所言的封建糟粕,荀子對迷信習俗拜鬼祈神以求富貴進行了深入的批判。他指出,天星墜落、社木鳴叫、日蝕月蝕、風雨不調等現象,因不瞭解而感到奇怪是正常的,但完全沒有必要去畏懼。荀子認為上天一視同仁,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認為禮是區別等級、劃分名分和職責的標準,就其作用,是“明分”,既是個人的修身,也是國家的政治需要。

三、 兩漢儒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董仲舒

秦漢初始,由於秦始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思想漸漸被推到了歷史舞臺中心。而董仲舒通過“天人三策”,全面論述了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理念的必要。從此,儒學從民間真正進入政治中心,成為社會主要思潮和君權維護的重要理論支持。董仲舒所主張的“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深得漢武帝之意,後續一系列改革即依此思想推行。同時,該思想與《春秋公羊傳》所發明的微言大義不謀而合並被進一步挖掘,以致“公羊學”極為興盛,影響巨大。儒學權威自此確立,董仲舒被視為“儒者宗”。晚年,董仲舒基於對《春秋公羊傳》的研究和自己多年的治學心得,寫成政治哲學著作《春秋繁露》一書。該書以“大一統”為主旨,闡述了以陰陽、五行為骨架,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神學理論,奠定了漢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論基礎。跨越千年的三綱五常論即源於此。董仲舒把儒學思想推向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他把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發展成為宇宙構成論體系,這是儒學神化的重要標誌,為下一時期魏晉玄學和宋明心性論做了理論上的準備。

由於漢初的統治者需要為自己的“大一統”尋找合適的理論依據,逐漸形成了研究、解說、註釋儒家經典的學術風氣,這也就是儒學的經學化,即漢代經學,其開創代表人物為東漢末年的鄭玄。鄭玄一生勤奮,遍注群經。自此以後,以儒家禮教為核心,調和古今的經學得以世代相傳。

四、 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以孔孟之道為主幹,兼收道家、佛家思想,漸漸構建起了融通天、地、人三者的精緻哲學體系。

其先驅人物為北宋初期的胡瑗、孫復和石介。

胡瑗42歲開始講授儒學經術,他教授正統的儒家學說,集教學理論、實踐和改革於一身,確立了培養“致天下之治”的人才教育理念,要求德、智、體、樂全面觀察。胡瑗實施分科教學,推廣普及教育,嚴格校規,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並創立了高校寄宿制度。他的教學方法被官方總結為蘇湖教法並得以全國推行。他培養的人才直接為儒學復興、宋代理學的建立做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才準備。石介出自孫復門下,他們三人並稱“宋初三先生”,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強調民為天下國家之根本,從儒家立場反對佛教、道教,極力標榜王權,為宋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論據。他們大開講學之風,廣收弟子,於是各個階層的人物得以機會接觸學習他們的儒學思想,為新儒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周敦頤是理學的開山鼻祖,二程程顥和程頤的老師。

儒學在漢代確立正統,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的演變,再加上由於玄學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以及波斯、希臘文化的滲入,儒學的正統地位在這一時期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周敦頤把誠作為儒家修養的中心,認為誠是一切道德行為的根源。基於《周易》的研究,周敦頤寫就《太極圖說》和《易通》,除了闡發宇宙生成論、人與自然之關係、修養方法外,還提出了“性五品說”,認為剛、柔、善、惡是人性的主要表現形式。周敦頤的性五品說與誠、神(人的思維能力)、幾(精神活動剛剛萌發而尚未明顯時)範疇構成了他的倫理學說,建立了做人的最高標準即“立人極”的道德倫理思想。符合最高準則的便是聖人。講求通過無慾、主靜、遷善改過的方法實現中、正、仁和義。這些思想開理學家重道德倫理之端,影響深遠。而周敦頤讓他的學生二程尋找“孔顏樂處”,促進了儒學學說的完善與發展,使儒學發展到理學階段。這時的理學哲學體系,從佛教道教中汲取了許多儒學原本沒有的東西,構建起一個容納自然、社會、人生為統一體系的格式,提出了宋明理學的主要概念範疇,而後續的理學家所要做的,只是使這個體系更加嚴密更加系統而已。

二程,程顥與程頤

二程相差一歲,自1088年二人在洛陽從事講學,“洛學”由此產生。“理”,或者叫“天理”,是二程的哲學最高範疇,認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最高本體即理。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理產生,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現象都是理的體現。二程贊成孟子的性善說,認為“性”即是“理”,上至堯舜下至庶人都有。在知行關係上,認為知先行後,以知為根本,行難知亦難。格物即是窮理,窮理後可獲得知識,即“學”。二程哲學,初步建立起一套以天理為本體的宇宙觀、認識論和人性論,包含一些樸素的辯證思想,如肯定了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性和永恆性,承認矛盾的普遍存在,天下的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成雙成對出現。理的概念始於二程,他們確立起理學思想體系和學術活動的範疇,二程之後,理學思想所構建的學說體系被進一步展開,經由朱熹集其大成,成為封建社會後期官方的主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張載的“關學”思想

關學是理學的重要一支,因張載是關中人得名,萌芽於北宋慶曆之際的儒學者申顏、侯可,到了張載方正式創立。張載得悟儒、佛、道之間互補互聯的道理,進而建立起自己的學說體系,他認為矛盾互相聯繫,互相依存。人人都有天地之性,人人皆可為聖。基於人與物都有天地之性,提出“一切人都是我們的父母,一切物都是我們的同伴”的仁愛思想,要求君子博愛。張載提出一系列理學相關命題,並且給予深刻而系統的回答,他的氣學理論被朱熹和陸九淵等儒學人士所吸收,成為理學一支的奠基人。

一代名儒,儒學集大成者朱熹

8歲能懂《孝經》的朱熹在31歲時拜程頤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從此,朱熹開始建立起理學這一套客觀唯心主義體系。1167年,朱熹偕學生林用中、範念德趕赴嶽麓書院,與主管教事張栻以“太極”和“中和”為主要議題會講三月。前來聽講者人滿為患,馬飲河干,嶽麓書院於是名揚天下,繁榮至今。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會於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進行道德修養和教人之法的學術討論,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三天辯論,勝負不分,但朱熹與陸九淵因辯論而起的良性學術互動對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朱熹學說的最高範疇是“理”,認為理是宇宙所有事物的本原,先於天地而有,有理方有天地,理永恆不變。朱熹使儒家的倫理規範上升為宇宙之理,獲得了形而上學的普遍性和至上性。他對理的宇宙本體地位從理論上展開了比宋代其他儒學更加精密的論證。基於二程思想基礎,朱熹進一步論證天理與人慾,肯定二程“性即理”的人性論。朱熹的新儒學思想遠承孔孟,近接二程,同時吸收佛老哲理方法,融會貫通,形成儒學思想的成熟理論形態,至此,宋明理學趨於成熟,後漸走向衰落瓦解。朱熹系統總結了以往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作鬥爭的經驗教訓,把我國的唯心主義哲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他的學術思想對後來學者產生了重大影響,王夫之、李恭、戴震們繼承並發展了他的致知格物、天理人慾等有關思想,開闢了清代的儒學風氣。他所作的《四書集註》成為各朝開科取士的金科玉律。

心學一派開創者陸九淵

陸九淵是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開創者,對明代王陽明的心學有直接影響。陸九淵的理所包含的內涵,即所謂正理、實理、公理、常理,是先天固有的仁義禮智等封建倫理綱常和萬物的規律。而他的心學思想,認為心是宇宙的最高的本體,心與理是一個,不容分開。世間萬事萬物都生於心中,而充塞於宇宙之間的,沒有不是理的,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他不承認程頤、朱熹是孟子的直接繼承者,而他自己才是直接繼承於孟子的思想。陸九淵以30年之功,建立心學體系,自成陸學一派,傳播心學理論,作為心學的代表人物,與朱學對立,但不主張護門戶。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

王陽明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學說,將心學發展成為“知行合一”的哲學理論,是明代心學之集大成者。青年時代王陽明曾信奉朱熹的哲學,後對程朱理學的弊病有了深刻認識,於是拋棄程朱轉向陸九淵的心學,並給予極大的發展。朱熹析心與理為二,分離知與行,王陽明則主張心理為一,知行合一。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心即理”的思想,提出致良知說,認為人心靈明即良知,良知即天理。天地萬物從良知中產生。由於知行合一相較於朱熹的知先行後,重視了對行的認識,具有積極意義,促進了知行觀的發展。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突破了“天理”的統一統局面,打破了人性品級的區別、等級劃分,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度取代了程朱理學的地位,左右我國思想界。

王陽明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陸王二人成為我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近代中國理學產生過深遠影響。

晚期心學代表劉宗周

劉宗周早年不喜王陽明之學,中年後才開始信從。至晚年,則提出自己的慎獨、誠意為宗旨的思想。他所理解的心之本體是指意識主體的一種原始意向,並強調意不是念,念有起滅而意無起滅,指出“意無所為善惡,但好善惡惡而已”。劉宗周認為誠意是最根本的功夫,誠意是統帥,致知是輔助誠意的方法。


五、 經世致用

明清以降,儒學向著經世致用的方向發展,指出學問必須用於實踐,這自然有益於國家社會發展。

經世致用顧炎武

顧炎武是清朝的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他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慾諸多範疇上,都顯示出與程朱理學不同的為學旨趣。他反對空談,提倡經世致用,注意廣求證據。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救世。並認為王氏心學空談誤國,導致了明末的國家動盪,政權不穩,以至亡國。否認心學為儒學正統,不合孔孟之論。顧炎武主張博學於文,即飽讀聖人之學,熟讀儒家經典,用羞惡廉恥之心來約束自己言行。懂得羞惡廉恥,並能注重實學,才是真正的聖人之道。

黃宗羲的儒學思想

黃宗羲與王夫之是繼顧炎武之後,清初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他們三人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黃宗羲從民本的立場抨擊君主專制制度,對君為臣綱的封建倫理關係及等級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痛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不合理。提出要衝破“成說”的束縛,反對沿襲先儒語錄,提倡學貴在自得,貴在創新,不應把經典僵化、教條化,應當自有見解。呼籲人們勇於創新,敢於創新。

王夫之的儒學思想

王夫之精於經學、子學、史學、文學、政法、倫理,兼通天文、歷數、醫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且留心漸漸傳入的西學。他對傳統學術批判繼承,衝破了朱學、王學的束縛,總結並發展了傳統的唯物主義,將張載的學說加以完善發展,形成了以完整的元氣本體論、變化日新的辯證思維和理氣合一的歷史觀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同顧炎武一樣,王夫之為學也是經世致用,他採取學思並進的方法,無論是肯定的正學,還是排斥的異端,都採取批判與繼承相結合的原則。

戴震反理學樹考據

儒學到清代中葉,以考據學的面目出現並發展到鼎盛。戴震對程朱理學批判較為徹底,認為理學的病根在於不肯拋棄談心說性,而尊崇理,拋棄氣,又保留理而拋棄欲。在反理學的過程中,戴震樹立起考據學風,主張用考據的方法,恢復四書五經的原始含義,進而闡明儒家文化之本源。校勘學有幾千年的歷史,直到到了戴震和考據派手裡,才在“識文字、通訓詁、明聲假”等文字學基礎上,使用科學方法精核考評,成為科學的理論。



意泊之


儒家是中國歷史上延誤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思想流派,有更多著名的人物,如孔子、孟子、曾子、顏子,子思、朱熹、王守仁等。


寒江雪1983


1、聖人孔子,儒學大廈的奠基者。他首先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教育家,設杏壇講學,有教無類,開平民子弟接受教育的先河。作為思想家,基於春秋亂世,他提出了“禮”和“仁”和核心思想。並於晚年編訂了“六經”,是儒學的金科玉律。

2、亞聖孟子,儒學的發展者。他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他提出的民為本、君為輕,治民之產,性善論,養浩然之氣等學說,無不是治國修身的偉大思想,影響深遠。

3、宗聖曾子,儒學的闡揚者。據說《大學》就是他所著。該書提出了“三綱領”“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士人修身、為學、治國指出了具體路徑。該書自從宋代後,成為讀書人科舉仕進的必讀書。

4、荀子,先秦儒學集大成者。他致力於富國強兵,使儒學更緊密地和現實結合。人定勝天論;性惡論;解蔽論等,邏輯嚴謹,說理暢達,閃耀著可貴的思想光芒。他也是法家的導夫先路者,韓非子、李斯是他的高徒。

5、漢代大儒董仲舒。他實際是我國官辦大學的創始者。他向武帝上策建議,就有了我國最早的大學—當時叫太學,學生叫太學生。他的學說在具體治國層面,強調德、刑結合,重道德教化,並非”獨尊儒術”。其天人學說,客觀上對獨大的天子有約束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