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個習慣 一家5兄弟4人患癌

五兄弟四人得胃癌,這不是韓劇橋段,而真實發生在浙醫二院外科龔渭華副主任醫師的診室裡。

這四人中老大老二已經去世,還有兩位去年剛做了手術。

因一個習慣 一家5兄弟4人患癌

7年間,五兄弟四人陸續得胃癌

五兄弟是江西人,老三王富生今年75歲,隨兒子定居杭州10多年,平時很少回老家。去年8月,王富生出現了胃脹飽、吞嚥困難等情況,“就算晚飯只吃幾口,胃也脹得難受,晚上睡覺時還感覺吃下去的食物頂在喉嚨口”,但因還能忍受,並沒有引起他的注意,“有時候晚上起來吐一次,肚子就舒服,不脹就能睡了。”

“爸爸那一輩人,從小上山下田,幹了幾十年的農活,在莊稼地裡苦慣了。只要不嚴重,他也不會告訴我們生病的。”王富生的小兒子說。

一個月後,王富生病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更嚴重了。在家人的堅持下,去浙醫二院做了胃鏡檢查,隨後他被確診得了胃癌。

“來醫院就診時,王富生的病情已經是進展期胃癌,癌細胞出現淋巴結轉移,太可惜了,本來他的情況,是能夠更早地發現癌症,並把癌細胞控制在萌芽狀態。”

龔渭華醫生解釋到,腫瘤的總體治療效果與分期早晚有很大關係,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目前,早期胃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一旦到了進展期,5年生存率下降比較明顯,如果到了IV期,僅有10%生存率。

“早期胃癌相當於一顆剛出芽的種子,生長範圍比較侷限,斬草除根的效果比較好;一旦癌細胞擴散、轉移,就會像茂盛的樹木,蔓延到各個器官,即使是手術切除,也很難把腫瘤枝葉全部清除而不復發。”

雖然80%的早期胃癌都沒有症狀,但在王富生這卻有跡可循,只是他大意錯失了最佳手術機會。原來面診時,龔渭華醫生了解到,3、4年前王富生的大哥、二哥都因胃癌去世,兄弟中已經有三人患癌,而這就是典型的家族性胃癌。

“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是遺傳性,胃癌患者的一級親屬父母和親兄弟姐妹,得胃癌的風險比一般人群平均高出2~3倍。”

因一個習慣 一家5兄弟4人患癌

在龔渭華醫生的建議下,王富生的兩位弟弟也在當地醫院做了檢查,結果最小的弟弟也查出胃癌,還好是在早期,現在已經做完手術,出院了。

五兄弟都愛吃醃菜等高鹽食品

這也是引發胃癌的高危因素

王富生兄弟自小生活在浙贛邊界的玉山,食物匱乏的年代,醃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菜餚。這些年經濟好轉了,但酸菜、豆腐乳、臘肉這些高鹽、醃菜食品,卻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因一個習慣 一家5兄弟4人患癌

“高鹽的食物,可以破壞胃黏膜;醃製品中硝酸鹽通過細菌的作用,可以分解成亞硝酸鹽和強致癌物亞硝胺,亞硝酸鹽和亞硝胺會誘導胃黏膜的癌變,也就是細胞基因的突變,從而增加胃癌發生的幾率。”龔渭華醫生說。

目前研究還發現,大量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有降低患胃癌的風險,“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C具有較強的還原性和抗氧化作用,能抑制亞硝酸胺的合成。”

除了飲食生活習慣和遺傳因素外,幽門螺旋桿菌和胃裡面有息肉等癌前病變也是胃癌高發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數認為,胃癌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長期感染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國內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在40~60%,有些人治療後還會再感染,生活中共餐制導致細菌的口對口傳播,是感染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減少感染風險,龔渭華醫生建議,聚餐時增加一雙公筷或分餐制。

因一個習慣 一家5兄弟4人患癌

胃癌,在日本是“良性疾病”

與我們談癌色變不同,作為胃癌高發率的日本,他們卻一致認為胃癌不會致死,是個“良性疾病”。而事實上,日本胃癌死亡率真的很低。

2017年,龔渭華醫生曾經去日本癌症研究會有明醫院進修三個月:

“去了三個月,對日本醫療印象中最深的有三個:一是他們手術實行的是無血原則,就是從未見他們手術中輸過血,術前也不常規備血;二是手術十分嚴謹,術中出血量非常少,基本上見到一滴出血立即進行止血;三是對胃癌的早期發現率高達60%以上,而目前中國早期胃癌篩查較好的中心最高也不到40%。”

差距為什麼這麼大?龔渭華醫生認為原因在於胃鏡檢查, 這是日本40週歲以上人群的常規體檢項目。在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縮-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這一癌變模式中,胃鏡檢查作為胃癌診斷的金標準,它的優勢在於直接看到胃黏膜的病變和活檢,對於癌前病變、早期癌變能很好地分辨,做到早期干預、早期治療。

因一個習慣 一家5兄弟4人患癌

“國內做胃鏡的觀念還未普及,一般人也是胃部不適、有了明顯症狀以後,才想起來要做個胃鏡檢查,這個時候往往就是進展期胃癌了。”

龔渭華醫生說,要想遠離胃癌,一定要提前預防,“40歲以上的,可考慮每兩年要做一次胃鏡檢查;如果家裡有腫瘤遺傳史的高危人群,尤其是父輩和親兄弟姐妹得過胃癌的,建議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當然還要合理膳食、飲食規律、少吃醃燻油炸食品,不吃黴變食物;控制飲酒和抽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