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那麼焦慮?

生涯規劃師——王虹老師在一次分享中,提到一個事實:

有的人,因為每天都在焦慮中,其實真正投入在工作中的時間很少。

為什麼你總是那麼焦慮?

比如,他們每天面對手機裡的各種新聞資訊、搞笑短視頻,刷屏刷得不能自拔;開始工作的時候,遲遲進不了狀態、一直在拖延時間;一天下來,正事兒沒做多少,反而花大把時間去焦慮自己的未來……

再加上,不少人抱著“打工”或者“混日子”的心態去工作,幾年下來,除了年齡、什麼都沒有增長。長期如此,就會缺乏適應力,一旦遇到公司人事變動、或者離職,就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工作。

為什麼你總是那麼焦慮?

如何才能擺脫焦慮、把注意力放到“提升自己”的領域去呢?

王虹老師在這裡並沒有給出答案,我說說自己的想法吧!

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為什麼你總是那麼焦慮?

1.首先是,把精力放到自己的本職工作上

上次我分享過古典老師的“職業生涯三階段”的理論。我們很多人還處在“掙飯錢”的階段,所以,最重要的是先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能、保證自己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工作。

就像最近新聞裡爆出:《流浪地球》的作者劉慈欣,當初在國企上班的時候偷偷寫小說。大劉自己也坦言過:一方面是出於對科幻小說的熱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多掙一點稿費。

為什麼你總是那麼焦慮?

他為什麼不辭職去寫小說呢?

原因很簡單:那點稿費,養不活自己的。

因為在80、90年代,甚至是2000年前後,中國的“科幻作家”一直處在比較尷尬的境地,屬於一個非常小眾的領域。大劉的《流浪地球》發表後,也僅僅為他掙到了2000多塊錢的稿費。

直到後來被裁員,大劉才“正兒八經”地寫小說養活自己。

為什麼你總是那麼焦慮?

2.其次是把精力投入到自己擅長的領域

我不贊同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新精英生涯的古典老師說過:好的生涯,是需要平衡的;我們不僅需要追求事業(高度),還要追求家庭和情感(寬度)、追求個人的自我價值(深度)以及對生活的體驗、欣賞(溫度)。

為什麼你總是那麼焦慮?

當我們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之後,還是需要獲得某種平衡,比如留一點時間培養一下個人的興趣愛好、或者鍛鍊一下身體。

比如劉慈欣就是把業餘時間也投入到寫作中去。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平衡和調節。

有的人說:自己平時加班太忙,沒時間去考慮“平衡”的問題。

其實,那只是他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一個人不可能完全脫離社交和娛樂,即使他沒時間去培養興趣,也會通過其他方式(比如刷抖音、刷頭條、刷朋友圈)來滿足。

為什麼你總是那麼焦慮?

3.最後是把精力投入到自己不瞭解的地方

當我們完成了當天的工作、並且在自己熱愛的領域玩的很開心、然後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那麼,不妨挑戰一下自己,做一些想做但從未做過的事情。

比如:從來沒有做過飯的人,可以學著燒一兩道菜;一直五音不全的人,也可以練習一下自己的“歌喉”;內向的人不妨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外向的人也可以試試靜下心來讀書……

做這些事情,並不是要我們付出太多精力、去挑戰自己的極限,而是通過一些小小的嘗試,去探索、發現“未知的自己”。

為什麼你總是那麼焦慮?

說不定,你會因此而解鎖一個新技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