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作品参赛评奖?对“造假买假”该管管了

专业代工、冲奖专用、不过包赔……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赛事的作品都可以通过网购获得,涉及领域包含绘画设计、科创发明,价格几十块到上万元不等。根据商家描述,买家群体主要是孩子家长。

网购作品参赛评奖?对“造假买假”该管管了

花钱买作品、造假骗荣誉,几乎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为了显得“真实”,商家还提供“私人定制”,比如,孩子年龄小就故意显露“稚嫩”。服务更是一站式的,填表、准备材料等等,都不用家长操心,交完钱后,等着拿奖就好了。靠着这般“贴心”的服务,有的网店订单数量高达数千,更有买家称“已经合作三年”。

才艺比赛对孩子来说并非“刚需”,为啥一众家长争相砸钱?除了虚荣心作祟,更多恐怕还是为了奖项所附带的现实利益。眼下,教育部虽已明确特长生、竞赛生培养与升学加分“全面脱钩”,但各类课外比赛在校内评优等方面依然发挥着“隐性加分”的作用。在这样的导向之下,某些家长便绞尽脑汁“合理利用规则”,拼命为孩子积累“资本”,仿佛“涂金抹粉”一番,就能“鹤立鸡群”。可殊不知,对孩子们来说,买得到作品、买不到本领,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来路不正的证书奖状早晚会成为其人生“污点”。再进一步看,这种短视之举,还会将不正之风带进校园,毒害的将是所有孩子。

歪风盛行,众多赛事举办方难辞其咎。不乏商家宣称其代工作品获各级别奖项达数千次,数量之大,难道没有一个举办方察觉?发现之后,有没有反思赛事漏洞,有没有揪出投机取巧者以儆效尤?其实,测试获奖者究竟会不会画画、懂不懂专业,并非什么难事。可现实中,很多赛事举办方,要么为凸显比赛的“高大上”,对明显有问题的作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为了收取更多参赛费用,根本不看作品,各种奖乱发一通,皆大欢喜。可归根结底,比赛的目的是选拔优秀人才、嘉奖真才实学,既然挂着名号、占着资源,举办方就有责任强化流程监督,保证评选含金量。相关部门更要重视种种乱象,不可听之任之,放任其污染社会风气。

说到底,对家长、对孩子、对社会,花钱骗荣誉都是一场荒诞的游戏,买卖的都是虚荣焦虑,对“野鸡比赛”该停就停,对“造假买假“行为该管得管,才能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公平健康的成长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