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多长时间,告别择偶式阅读?

要用多长时间,告别择偶式阅读?


在好几年前,我对城市各处书店十分感兴趣。广州有一家书店叫“博尔赫斯”,对它印象深刻,此店不大,但店内存放的书籍却都是颇为厚重的。古今中外的大家作品都陈列在书架之上,从书脊呈现的颜色上来看,上上下下的书本都被人翻阅过,有的甚至已经破皮了。

只有放着的几本《尤利西斯》很安全,干净极了。我在去书店的时候,本准备读一下这本书,但读不到一页,就实在不知道它在说什么,然后就又放了回去。如它的传言一样,这本书真的太难读了。即便读了也读不懂。


要用多长时间,告别择偶式阅读?



昨天看到梁文道先生在《一千零一夜》里讲起了这本书,他说他自己也从来没有读完过(还是很意外的)。不过,也似乎也不妨碍他能把这本书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他在节目中说,乔伊斯是用写史诗的方式来写这本书,是根据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故事而来,每一章都用一个全新的方式展开故事,很细致地写各种平时你觉很无聊的事。

听他讲完这些,尽管对这本“天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仍会把它放在不读的清单之中。但是,这个不读,是一种当下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吓退的被动境地。又正是因为如此,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增加了许多,想到围绕着它便有更多的探索,这也是阅读本身的乐趣所在。


要用多长时间,告别择偶式阅读?



正是保持这样的乐趣,我最近读了两本和“书”相关的书,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闫红。其一是《我认出许多熟悉的脸》。这是她2018年的作品。

总体来说,这是闫红所写的一本文学评论书。对古今中外,我们耳熟能详作品及人物一个解读和梳理。仔细来看,这更像是闫红自己的一份阅读心得的集结。从杜十娘、李清照、潘金莲到简、安娜、包法利夫人,从梁山好汉到西楚霸王……

我自己也像模像样地写过一些“书评”,分享过许多“阅读心得”,写得越多,也才发现,写他人作品的评论,是一件很容易却又很难的事。为什么说是容易?评价别人这件事,是我们天生就会的事。读了一本书,多多少少总会有些想法,只要你提笔,便能洋洋洒洒起来。为什么又是难呢?大家都会说,读书就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都会以自己的主观想法、自己的理解,去评说他人的故事。这个评说的度,是不是总是自己在投射自己?如何跳出这个圈子,站在更高的维度来阅读,就是它的难处所在了。


要用多长时间,告别择偶式阅读?



在这一点上,自问我目前并没有做到。闫红说,她已经告别了“择偶式阅读”。何为择偶式阅读?在阅读中放入现实诉求,自动代入女主或男主,在书里看到个异性就想TA是不是理想伴侣,存了这个念头在先,自然看不到四野八荒,也不看秋毫之末。如今读书,无欲则无刚,更像跟大师下棋,不能说走一步看三步,比从前,却是眼明心亮了许多。

来看她讲到《简爱》。在我的少女时代便读过这一著作,简直可以说是一个成人版的励志灰姑娘过上幸福人生的故事。而且,给书中的罗切斯特先生早早地加上了主角光环。我在前年的时候,又重新读了这本书。彼时我已经30岁。在这年纪,自然还是会对爱情抱有极大的信心,读到简说的那段经典名言时,也为之鼓掌。

但是,在这其中,我感受到一个阅读体验的转变。


要用多长时间,告别择偶式阅读?



罗切斯特先生的高大威武的主角光环在重读时不见了。我读到他不断控诉和诋毁她的妻子的话时,有强烈的反感情绪产生。他说:我们之间根本无法进行亲切的交谈,因为不管我谈起什么话题,马上就会从她那儿听到既俗又陈腐的回答。”

可是,不要忘记了,罗切斯特先生为什么要跟这个他眼中俗的女人结婚呢?因为这个女人有三万英磅的嫁妆。


要用多长时间,告别择偶式阅读?



闫红也在解读《简爱》时,提到了这一点,我有一种找到阅读知音的欣喜。我自己的阅读体验的转变,可以很大一部分是跟年纪增长、阅历的增加有关。在现实生活中,像罗切斯特先生这样控诉妻子的男人不在少数,为了只是博取少女的同情心,可以说是很无耻的。

闫红总结说,在年幼时读书,很容易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深信名著。另一面,我们自身弱小,容易迎合。

这么一讲,并非是论证阅读体验的对错。如我一样,少年时被故事引入迷宫,为之动心,是真。成年后,又看到故事之人另一面的冷与丑,也是真。这种思辨的阅读经历,才是阅读的魅力所在。


要用多长时间,告别择偶式阅读?



再来说说,我们熟悉的另一个人-----《水浒传》里的林冲。

在毕飞宇的《小说课》中,也解读了林冲。毕先生主要细致地解读了林冲为何会“走”上梁山的过程。他说,施耐庵写林冲在风雪天的庙中杀人一段写得动感十足,豪气冲天,却又不失冷静。毋庸置疑,这一切的描写,都是让要让我们树立一个英雄人物形象。


要用多长时间,告别择偶式阅读?



闫红在讲述林冲时,侧重讲了他的另一面。作为曾经在体制内生活工作的公务员,太依赖秩序,造成自身一系列的悲剧。最让人痛惜的时刻,大概是他明明有机会杀死仇人高太蔚,但他却没有。这并不能仅仅只认为是顾全了当时梁山的大局,而是看到一个人深层的软弱。

当然,并不是在这里要如何地谴责他,而是痛心是源于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一面。开始担心故事中人物命运的走向,是一种高级的阅读体验。就如同看到毕飞宇和闫红同时解读林冲一样,他们选了不同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更多面的自己。


要用多长时间,告别择偶式阅读?


文章写至此处,也俨然成了一篇新的评论,这其中当然也经历了我上文中所说的到容易与难的过程。容易便是每读到闫红说到跟我同样的想法时,就甚至是开心,觉得写得极好。难处,便是放下从前阅读的成见,不以简单的好坏来判断,只为一种阅读的探索和看到多维的人与事。这一点,用于原文本的阅读,也用于类似于闫红或是毕飞宇的小说解读。

说到底,以我目前之阅读和写作之功力,实在不能也不敢对什么作品有一个全面绝对的评价。对于少年时读过、成年再读的名著如此,于这本评论集也如此。然而,正是这一份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给我的阅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我在自己摸索之时,也能借助他人之心,多了一个角度思考、商榷。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终于能摆脱“择偶式阅读”。

从个体来说,阅读本是一种独特的私人体验,如清泉小溪,浸润自己的一方心田。

然而,如果我们将各自的溪流开放或是汇集,便能形成江河大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