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都挺好》到《安家》,非健康原生家庭中長大的人更需要自救

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近幾年,“原生家庭”一突然火了起來。

從《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到《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在是《安家》裡的房似錦,非健康原生家庭裡的“女強人”們,出來一個火一個。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大麼?答案是肯定的。

《都挺好》大結局後,有人專門從蘇家大哥二哥進行剖析,將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分析的非常透徹。

從大哥二哥都找了相對強勢的另一半,到大哥的大包大攬遇事龜縮,二哥蠻橫無理還習慣外歸因,原生家庭不止對蘇明玉有很大影響,兩個哥哥同樣也深受影響。

再看房似錦,這個一出生就被惡意對待的孩子,她的人生比起樊勝美或蘇明玉,卻是更慘。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多重的。

如何看待原生家庭的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看待,否則就容易陷入受害者的角度,最終以怨恨的態度看待問題,自己的人生也因此而受拖累。

從《都挺好》到《安家》,非健康原生家庭中長大的人更需要自救


房四井最終變成了房似錦,“四井”是出生時的可憐,“似錦”卻是房似錦對自己未來的期待。

為什麼一出生就要被丟進井裡的累贅,最終並沒有成為四井,而變成了似錦?

是因為在原生家庭的殘酷與不理想中,帶給後代的不只是迫害、掠奪,也會帶來積極的一面。

那就是督促一個不甘心的人奮起反擊,置死地而後生,走出破局。

怎樣逃離原生家庭的影響,使自己的一生不受其迫害,關鍵還是看自己。

是像樊勝美一樣一邊將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一邊找尋“金龜婿”救命,還是像蘇明玉一樣自力更生,或是像房似錦一樣努力脫離最後選擇原諒。

從《都挺好》到《安家》,非健康原生家庭中長大的人更需要自救


一切都在於自己怎麼選擇

假如總是待在弱者,受害者,抱怨的位置,那麼毫無疑問,不良的原生家庭就是自己的宿命。

而如果放棄怨恨,想想自己想要什麼,如何改變目前的環境,從大概率上,是能夠讓自己的人生更好一些的。

不要忽視一個個體掙脫困苦的決心與力量,這種天生的生命力,使人越是悲慘的處境下越能將其發揮到極致。

如同房似錦的置之死地而後生,蘇明玉放棄一切從零奮鬥。

怎樣才能使自己放棄怨恨,冷觀過往,關注自己的未來呢?

在人的一生中,決定一生是怎樣的因素很多。

比如性格因素,比如後天所接受的教育,比如學識帶來的思考方式,比如自己對人生的定義與反思。

以上種種因素,決定了一個人在人生抉擇中做出怎樣的選擇。

從《都挺好》到《安家》,非健康原生家庭中長大的人更需要自救


是選擇停留在原地抱怨人生不公,繼續受摧殘迫害而不作掙扎?

還是走出去原生環境,決心改變現狀?

如此選擇之後,那些原地抱怨的人終其一生將自己示為受害者試圖被善待,結果卻未必能如願。

而那些選擇走出去的人,或許已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就算不能徹底改變什麼,但至少不會比什麼也不做強。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但這個影響是負面的,也可能是積極的。

既然無法改變父母,無法改變父母創造的環境,那就自我改變。

那些不想原諒的,就不必強迫自己,那些不想回看的,就不要再看。

往前走,或許仍然荊棘載途,但心向光明,一無所懼。

從《都挺好》到《安家》,非健康原生家庭中長大的人更需要自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