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明清之《明清奇案》-烏紗帽鳴冤!

話說明朝明治年間,有一年輕俊才,名叫蔡需,自幼聰慧,熟讀經書。經過十年苦讀,在十八歲那年,考中進士,十九歲就被任命為“正七品知縣”。因過於年輕,故當地居民多稱其為“少年知縣”。真可謂“十年寒窗讀書苦,一朝成名天下揚”,而我們的故事,也就從此開始。

大話明清之《明清奇案》-烏紗帽鳴冤!

蔡需在收到朝廷的任命後,就趕往了陝西臨洮府河州縣,也就他要就職的地方。自己年少有為,對未來更是充滿了景幢,所以立志造福一方才行,對得起父母官的稱呼。然而在和縣衙交接完畢後,雖入主了縣衙,然而總感覺到一絲絲怪異。經過細心觀察,終於發現了問題根源所在,原來自己過於年輕,故衙役們表面對自己恭恭敬敬,實際上,認為自己就是一黃毛小兒,對自己甚是看輕。然而知道歸知道,但是面對可以做自己叔叔伯伯的下屬們,確也無可奈何。

因為初來乍到,無親無故,工作上又面臨下屬輕視,所以心情就比較鬱悶。在一天下衙後,就尋思找個地方舒緩下心情,遊山玩水一番。但是也不知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所以在街上閒蕩,無意間聽人說起“梨園”一詞,忽然想起,在前幾日入職交接之時,記載在城北二里處,有一片梨園。就心想“此正是穀雨時節,正是梨花盛開之時,不如就去那片梨園轉轉。於是就加快腳步,奔北城而去。剛出城門不久,就遠遠望去,在不遠處白花花一片,正是梨園所在,梨園映襯著藍天白雲,外加漸落的斜陽,一副美麗的田園春色映入眼簾,煞是漂亮。面臨此美景,壓抑的心情豁然開朗,恨不得現在就身在其中,於是就加快腳步,不一時就來到了梨園旁邊。看四下無人,就快速潛到梨園內,打算以花為友,訴說心中的苦悶。剛進梨園發現梨枝甚是茂密,就準備摘枝梨枝把玩一番,一賞其花香,看與書中所載是否相同。正行走間,忽然感覺腳下一軟,身體瞬時失去平衡,還好由於年輕,努力協調身形才勉強站穩,心想“還好我身輕體健,不然準會摔了個大跟頭”。但是也不由暗自嘀咕一聲“倒黴”。扭過身來,就查看到底是什麼,讓自己差點摔跤。然而經過觀察之後,越發的感覺奇怪,梨園其他位置都無動土痕跡,而僅有此處為新翻動的痕跡,而且有明顯的人為整理痕跡。因無任何工具,在觀察一段時間後,也就徑然離去了。

大話明清之《明清奇案》-烏紗帽鳴冤!

第二天一早,相鄰們在衙門外忽然聽見,衙內出現驚案和怒斥之聲,以為有什麼大案在審理,就有人前來觀望。正巧衙役們疾步而出,問其何事?這才知道新到任“小知縣”的烏紗帽在夜間無故被盜,於是盛怒之下,懷疑為衙內之人所為,就限令三日內找出烏紗帽,不然所有人均按照杖責處理。

眾人見縣太爺發怒,雖對縣太爺有輕視之心,然而均知此事嚴重,均應諾而去。此時有一衙役叫魏忠,上前稟報縣令,說“在城北有一案情需要調查,請求先進行處理此案後,在回來調查烏紗帽遺失一事”,知縣盛怒之下,回了一句速去速回,就打發眾人離去了。

魏忠出了衙門後,立馬起身趕往城北,此時因時辰尚早,路上還無行人。走到城外兩裡左右,忽見路旁梨園上方有一黑色物體,心想“滿樹梨花,怎麼會有一黑色物體懸掛起上,”不由心中好奇,就快步過去查看緣由,走近一看,竟然是一件烏紗帽,拿起樹邊的樹枝將其打落,撿起烏紗帽一看,正是縣令丟失的烏紗帽。心中一喜,拿去烏紗帽就快步折路而返,此時見城內烏紗帽丟失一事已經被傳的沸沸揚揚,四處都在討論此事,魏忠不敢耽擱,急忙趕回縣衙,將烏紗帽交到縣令處。

大話明清之《明清奇案》-烏紗帽鳴冤!

蔡需詳細問明其緣由,就通知召回所有差官,準備親自出巡前往查看。但命令眾人按照官制前往,故前有鳴鑼開道,隨後就是上書“迴避”、“肅靜”“文林朗”等六塊大牌,乘坐轎子,前呼後擁前往事發地點,出行排場煞是威風。本身烏紗帽丟失一事,已經傳的沸沸揚揚,此時又見此架勢,不少人紛紛好奇,都跟隨上前一探究竟。不一時,一眾人就來到了梨園現場。蔡需一看正是昨天遊玩來的地方,就下轎走到梨樹邊,抬頭仰望魏忠所指的梨樹之處,深思了片刻,就呼叫屬下官吏過來,不時掃了眼四周,此時四處已是人聲鼎沸。等眾屬吏走上前來,就對眾人說“烏紗帽無故而飛,卻掛於此處,此處必有冤情,你們四處查看,尋找是否有可疑之處。”眾人雖不信其事,但見他說的煞有其事,就趕緊四處查看,這時有一衙役,看樹下有新土鬆動痕跡,就找周圍圍觀群眾借了把鋤刀,將其挖開,發現地底竟然埋有一具男屍,男屍赤身裸體,僅穿一條絲綢材質的內褲。知縣看到異常,急忙上前觀看,並安排人傳來仵作前來驗屍,另外傳喚此間地的主人及裡甲長前來。其實保里長和此間地主人,聽縣太爺至此,早已聞風而至,忽然聽縣令傳喚,急忙從人群中走上前,拜見縣令,經過一番詢問後,發現此男屍竟然無人認識,確認此人多半為外鄉人士。不一時仵作來報,確認死者為鈍擊傷致命而亡,死亡時間就在近幾日之內。蔡需點了下頭表示知道。然回身後,就對著那梨園地主人,大喝一聲“你這奸人,竟然謀人錢財,害人性命,還不趕快從實招來”。地主人一聽,頓時魂飛九天,連忙伏地而拜,大呼冤枉。這時保里長趕忙上前,對知縣說“此人家裡多有薄財,無害人性命之機,謀人錢財之理,請縣太爺明查,我可為此人擔保”。縣令一看保里長都前來求情,怒氣稍緩,就對地主人說“看在有人為你擔保的份上,暫不對你收押,但限你三日內找出兇手,不然連同裡甲長一同收押”,眾人有怒不敢言,只好應諾,安排人手四處訪問。蔡需看天色不早,就讓下屬們收拾現場,驅散人群,打道回府。

迴歸途中,衙役等人均私下討論,破案抓兇,本為朝廷之事,怎能把責任胡亂歸於他處。對於此事處理感覺有欠妥當,但縣太爺命令以下,也不好反駁,所以就悄悄的討論。但坐在轎子裡的縣令,聽到後,也不訓斥,倒是嘴角漏出笑容,真不知是何深意。

大話明清之《明清奇案》-烏紗帽鳴冤!

眾人不時回到衙裡,收拾停當正準備下班。忽然收到命令,讓所有衙差立即廳堂待命,只見縣令正坐於公堂之上等候,見人員到齊,就拿出四張白牌,交於四名衙役,各帶七名衙役,連夜潛出城外,於城外四下埋伏,將自晚間到明日早晨出城之人全部扣押,但不許走漏任何風聲,不然按照殺人同謀論處。到此時,眾衙役才知,原來蔡縣令另有安排,遠非眾人所想那般不負責任。一切安排就緒,待第二天一早,在城外,一共扣押出城人員兩百餘人,浩浩蕩蕩全部押至縣衙看守。所有人員均由知縣親自審理,但自白天至晚間,總共才審理完畢四名嫌犯,此時有下屬向蔡需提出疑問“如此眾多人員,一天僅能審理四人,如此長期關押不是長久之策,望縣太爺三思”。蔡需聽到後,啞然一笑,對此人說,立刻通過下去,允許所有衙役受賄,所有關押人員,如果能交滿一兩紋銀,即可釋放,但所受銀兩必須上交至我處,經我同意後方可,另我給於其雙份獎勵。

眾人一聽,主官下令可以受賄,下屬都莫名其妙,但一兩紋銀還是很大的一筆錢財。就通知眾人,只要交錢之人,都可以當天放其回家。然而因一兩紋銀對於普通人畢竟不是小數目,另外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冤枉的,也不願意這樣不明不白的花錢買平安。兩百多人中,最後僅有一人偷偷找到衙役,此人為大車店老闆,叫丘通,表示因家裡有事,需要回家,願意上交一兩紋銀。衙役收到錢財後,連忙到縣令處領賞。縣令將早已準備好的銀兩,交給衙役,並囑咐衙役待晚間放他回去後,安排人員進行尾隨其後,觀其動向,一旦發現其出城,立馬再次扣押帶回,扣押後安排人員先行前來報告。同時讓衙役們多準備火把燈籠,均懸掛於正堂兩側,然後等候命令。

大話明清之《明清奇案》-烏紗帽鳴冤!

時至晚間,就見一衙役匆忙而回,果然在半夜時分,再次出城,已被扣押,正在押回的路上。這時蔡需立馬召集在待命守候的衙役們,點燃火把燈籠,衙役站立兩旁,自己則打扮成閻羅王模樣,做於大堂之上,坐等他們丘通到來。待丘通其走入大堂後,發現公堂內寂靜無聲,中間只見燈火忽明忽滅,抬頭一看,正堂中間端坐一人,滿臉青紅相間,不正是地府閻王嘛,登時兩腿一軟,伏拜於地。正在此時,忽聽一聲大喝“爾等奸人,謀財害命,還想逃脫,爾等罪行,已有小鬼報於我知,還不快快如實招來,以免受那油鍋之刑”。丘通因屍體被發現後,本就心虛,此時一聽,自己罪行已經被閻羅王知曉,因懼怕油鍋之刑,希望閻王能夠寬容自己。立即將事情經過如實招來。原來“被殺之人,本是外籍客商,在大車店住店時,不慎將包裹裡的銀兩漏出,丘通觀其包裹內部銀兩竟多達幾十兩,因此見財起意,就悄悄在其熟睡後,潛入屋內用鐵錘將其擊殺,然後趁夜色掩護,匆匆將其屍體埋於城北梨園處,而所有髒銀現埋於家內床腳下部”。蔡需安排人員到現場搜查,果然找出髒銀。至此梨園殺人一案水落石出。

之後知縣立即通知衙役釋放關押人員,並親自為寬慰關押的眾人。自此事之後,衙內眾人再也沒有人敢輕視這個“少年知縣”。然而烏紗帽為什麼會出現在梨樹上,眾人都不知其理,口耳相傳,故有了“烏紗帽鳴冤”一說。

然烏紗帽到底是如何掛於梨樹枝頭的,是真的是冤魂拿去的嗎?這個大家不妨來猜上一猜

END

我是頭條小蝸,關注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奔跑ing的蝸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