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沟通高手的说话之道,如何让语言充满爱

一直以来,我们都陷入了一个沟通误区,我们常以为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屈服,再不济者也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

然而在读了《非暴力沟通》后,我才惊觉,沟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母亲常常在家中抱怨每天无休止的做家务,不仅怨声载道,有时更是连带着我们一并责骂,一会说是我们懒惰,一会又是我们不争气了,常常骂得我们这群子女是一头雾水。

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找到了母亲发脾气的原因,她的怨气来源于她渴望被理解的需要。可我们大多数人往往很难找寻到情绪背后的缘由,却常常用愤怒作为发泄的工具,最终伤人又伤己。

著名的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通过他多年的沟通实践经验,写下了这本《非暴力沟通》,帮助了许多人成功解决生活中的沟通阻碍。

他的一位学员就曾受非暴力沟通之益逃脱了险些被强奸的魔爪。这位学员是一名教师,但她所任职的学校治安较差。

有一天,为了帮助学生补习,离开学校时已晚,就在此时,一名陌生的男子拦住了她,并强迫她脱衣服。

她尽力压制住心中的恐慌,试图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和那名男子交谈,她先是试着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在发觉男子心中对安全感的渴望后,她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恐惧,然后试着询问,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既满足他的安全感,而又不伤害她。

最终,那名男子只是拿走了她的钱包,而没有进一步侵犯她。

非暴力沟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需要,还能帮助我们知悉他人的需要。从小到大,我们总是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常常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至于即使面对亲近的人,我们也难于开口提出要求。

很多沟通的障碍便是由此而来,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谈一谈这个神奇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沟通高手的说话之道,如何让语言充满爱

谈事实:不带评论的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前提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便是要学会观察。可以说我们人人都会观察,但很多人却又混淆了观察,这话当然不是病句,我举个例子你们就清楚了。

比如,“你昨天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这句话是属于观察吗?

看起来,发脾气这件事毫无疑问是一个客观现象,可我们又该如何定义怎样才算是发脾气呢?

所以,要想准确客观地表达我们的观察结果,我们可以这么说,“你昨天在我面前用拳头砸了一下桌子”。

一不小心我们就容易陷入评价他人的误区中,评价让自诩公正的人也难免有失公允。

书中明确指出了评论不等于观察,观察应该是客观条件下的事实,而非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动态的现实。

有一首诗歌很好地表达了观察与评论的区别: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我们只有跳出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框架,才能踏入友好沟通的门槛。评价会让人感受到批评,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前一阵子一个同事被人力的主管找去谈话,看着她谈话后满脸不服气的样子,问后才知道原来人力主管说她迟到太多次。她觉得很不满,凭什么批评她迟到多,她觉得自己并没有迟到多少次。

人力主管也许只是想好心劝告,可是在这个同事的眼中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的批评,一场善意的谈话结果却适得其反了。

如果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人力主管应该把这名同事上个月的考勤记录打印出来,明确地指出她上个月的迟到次数,并且对照公司标准来进行规劝,这样会让人更加信服,而不至于觉得对方是在找茬。

一旦我们开始怀疑对方沟通的诚意,这场沟通注定是以失败告终,而不带评价的观察是最能体现沟通的坦诚,让对方降低戒备心。

《非暴力沟通》│沟通高手的说话之道,如何让语言充满爱

讲感受:善于表达内心是有效沟通的催化剂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识大体,稳重懂事,却鲜有人告诉我们要勇于表达内心的感受,逐渐地,我们开始畏惧表达自己,更甚者,我们会觉得,表达感受会颠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步便是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一次研讨班中碰到一对夫妻,妻子抱怨丈夫总是闷声不响,和他过日子就像面对一堵墙。

马歇尔博士问这位妻子,“每当碰到丈夫缄口不言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我觉得我像是和一堵墙过日子”妻子答道。

马歇尔博士告诉她这是看法而不是感受,进而又问道,“每当与丈夫倾诉时,得不到回应,你是不是觉得很孤单?”那名妻子听后潸然落泪。

《非暴力沟通》│沟通高手的说话之道,如何让语言充满爱

生活中的我们就好像这名妻子,明明内心有强烈的感受,却难以表达。如果那名妻子能够和丈夫直言心中的孤独,这难道不比一味地抱怨来得更加有效吗。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说道:

我害怕自己千疮百孔的内心被他们发现,也害怕颠覆自己这么多年创造的形象。在别人看来,我是个好人,但也仅仅是个好人。

隐藏内心的感受无疑是在我们与他人之间树立起了一堵高墙,别人走不进来,你也走不出去,又何谈沟通呢?

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敞开心扉的前提便是要学会表达此刻的感受。

有的人是不善于表达感受,而有的人却是把感受归咎于他人。

常听到很多家长这么批评孩子,“你又没有把饭吃完,太让我失望了。”马歇尔博士指出这种说法是企图把自己内心感受所承担的责任推给他人,每个人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而不是别人。

阿德勒心理学中也指出了课题分离的概念,每个人的情感都属于自己的课题,不应该强行与他人挂钩,当我们企图要把情感的责任归于他人时,即使对方因为内疚或别的什么原因妥协了,这也只是暂时的,而这份内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一点被消磨殆尽。

这也是许多夫妻在经历七年之痒时陷入沟通障碍、亲子关系进入青春期后沟通难以维系的症结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把感受拉回自身,避免推卸情感责任呢?

在表达感受的同时,说出自己内心的需要。

还是拿上边这个家长批评孩子的例子来说,如果转换成这样会更好,“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因为我希望你能够健康成长。”

当我们说出自己的需要时,就意味着我们把感受的自主权掌握在了手中,所有的感受应该源于我们的需要,而他人并不需要为此承担责任。

《非暴力沟通》│沟通高手的说话之道,如何让语言充满爱

提需求:清晰的请求往往更能得到有效的回应

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不想要什么?我想大家应该都能在第一时间回答出来。那如果我问,你想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会让很多人惊愕住。

我们太不善于向身边的人提要求,哪怕提了,我们的要求也常常会让人一头雾水。

比如,家长们常常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马歇尔博士在书中说道,这样的请求大多都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原因在于,孩子根本不清楚你想让他做什么。

“听话”这个请求太过于模糊,如果家长们没办法将其具象到具体的一件事上,那么真的不要去责怪孩子不听你的,究其根本,问题出在说话者的身上。

如果我们想要请求他人做什么事时,一定要清晰具体,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诸如“我希望你能了解我”、“我想你能多关心我”等等这一类话语都是极不清晰的,许多情侣之间的争吵大多都是源于这些模糊的话语。

如果我们想要对方多多关心我们,我们可以这么说,“你每天晚上睡前都在看手机,我很难过,我希望你能在睡前抽出一个小时来和我聊聊天。”

你看,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请求时,无论对方是否同意,至少他能明确知晓我们的需要。然而当我们表达不清时,我们则需要好好反思自己,是不是连我们自己也不清楚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沟通高手的说话之道,如何让语言充满爱

有人说,我试过提出具体的要求了,可是对方直接拒绝我了。

我们有提出请求的权利,别人也有拒绝的权利,我们应当允许他人的拒绝,如若不然,请求就变成了命令,这也是许多人容易遭拒的原因,一旦别人将我们的请求看成了命令,那么他们将有很大的可能性拒绝,毕竟谁会愿意听从别人的命令呢。

为了避免他人将我们的请求当作命令,我们可以在请求前带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母亲想要让孩子主动打扫,如果她直接说,“去把地板扫一下。”孩子的心中理所当然地会觉得这是命令,毕竟父母之于孩子在天性上就是一个发号施令者。

如果母亲能够尝试这么说,“我看到地板上有许多灰尘,看得我很难受,宝贝,你能去打扫一下吗?”当孩子能够感受到母亲对自己报以平等的沟通态度,而非是命令,那么孩子将会更乐意去完成她的请求。

如果我们能在沟通中减少命令,于任何人而言,都会让我们的相处更加愉快。

《非暴力沟通》│沟通高手的说话之道,如何让语言充满爱

善倾听:倾听是令他人卸下防备最好的方式

伏尔泰曾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

在沟通中,我们除了要善于说,更要学会听。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扮演一名安慰者,在安慰他人时,我们都是如何做的呢?是殷切地关怀,贴心地安慰,还是像一名长者一般提出建议?

马歇尔博士在书中说,什么都不要做,就站在那里,细细聆听。

哈罗德·库希纳拉比在《当好人遭到了厄运》一书中曾提到,在他儿子临死时,听到人们的安慰,他极为痛苦,然而,想到20多年来他在别人遭遇不幸时也说同样的话,他更是伤透了心。

当听到别人诉说痛苦时,我们下意识地就想说点什么来缓解他的痛苦,可在当下,除了聆听,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不该做,一旦我们试图想要动用理智的大脑去分析对方的伤痛,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亲手斩断了与对方心灵的联系,我们将更难体会他的痛苦。

倾听是最好的能够令对方卸下防备的方式,我们在倾听中引导对方进一步释放他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沟通高手的说话之道,如何让语言充满爱

马歇尔博士有一次在巴勒斯坦进行演讲时,底下一名巴勒斯坦人突然站起来冲他大声喊道,“谋杀犯”。

原来,这个地区长时间一直处于战争中,人们流离失所,失去了家园,不得不住在环境简陋的难民营里,而在战争中迫害他们的催泪弹正是美国制造的,他们在听演讲的过程中发现了马歇尔博士是美国人,因而心中的怒火被激发了。

马歇尔博士尝试着引导男子说出心中的愤慨,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提出任何的辩解,而是静静地聆听,二十分钟后,当这名男子内心的情感得到释放后,他也感受到了马歇尔博士的善意,最终他放下了成见,还邀请马歇尔博士去他家里享受丰盛的晚餐。

倾听可以使我们避免先入为主的想法,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地沟通。

前边有说到,当我们向他人提出请求时,也要允许对方有拒绝的权利,而倾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拒绝背后的真相。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会觉得受到了伤害,但如果我们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想法和需要,我们便不会觉得被伤害,或是感受到被拒绝的难堪,更甚者,我们兴许还可以让对方改变初衷。

倾听是于我们而言最容易学会的一项沟通技巧,我们甚至不需要掌握什么心理学知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着体会和感受他人的能力。

《非暴力沟通》│沟通高手的说话之道,如何让语言充满爱

沟通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迎合别人人,而是让我们能够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从而能够更好地关心自己,关心他人。

非暴力沟通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达到这样的目的,学好非暴力沟通,主要的核心在于四点:谈事实,讲感受,提需求,善倾听。

书的最后,马歇尔博士提到他的外祖母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你还会跳舞,你就不要行走。

这句话也送给你们,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开阔的心境,做生活里的舞者。

-END-


兜兜先生:每周领读一本书,不定期发布影评,与你们一起向上生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