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是性格問題?小學班主任指出:一般有2點原因,改善做1件事

孩子不愛學習幾乎成為所有學習問題的根源,也是讓很多家長無法逃脫輔導沼澤的核心原因。不少家長回顧孩子的學習過程,發現似乎沒有經歷系統性的學習時,孩子對所有一切的學習興趣都不算小,但是等到進入學校之後,反而對老師上課所講的內容,產生了極大的牴觸心理。

厭學是性格問題?小學班主任指出:一般有2點原因,改善做1件事

這樣的轉變僅僅在於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嗎?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林霖見證了近千名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這2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林霖指出,很多時候用單一先天因素來解釋問題,是無法得到答案的。厭學屬於一種情緒,但是並不代表一種性格,林霖指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緒,一般有2點原因,如果想要改善,那麼就要做1件事。

一般有2點原因:

1、無法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獲得學習興趣最直接的形式之一就是,得了滿分的成績單跟老師的表揚稱讚。這種正向循環的情緒,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言,是比任何的講道理、說大話都要管用的。

林霖指出,小學生的情緒更加直接,面對老師的批評或者是考試的受挫,那麼就會產生負面情緒,指望大部分的學生能夠自我調節是不可能的,而在大人看來,可能只是一件極小的事情,也可能成為孩子厭學的源頭之一,當無法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的時候,孩子自然無法自發性的去學習。

厭學是性格問題?小學班主任指出:一般有2點原因,改善做1件事

2、沒有目標激勵的學習過程

林霖提出,很多學生之所以無法自發性的去學習,是因為不懂得自己要學什麼、獲得什麼,也就是最簡單的來說,沒有目標的激勵。

這個目標可能是超過同班的某個同學,也可能是分數提高多少分,或者是期末可以贏得什麼獎品,這樣具象化的目標才會成為孩子去學習、去主動學習的原動力之一。

厭學是性格問題?小學班主任指出:一般有2點原因,改善做1件事

改善要做1件事:能力範圍內的目標設立

根據馬太效應,林霖認為,如果想要孩子想學習、願意學習,那麼首先要讓孩子完成一些目標,這個目標任務不必太大,在他們的能力範圍之內,這樣可以更好的去完成,同樣在完成之後,可以讓學生感覺,自己的能力提升了,在“完成目標”的激勵下,回去挑戰更大的目標,完成更多的學習任務,一點點的改善問題、提高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