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和二世胡亥為什麼總喜歡出巡?

趣史雜談說


秦始皇嬴正常常喜歡出巡,巡狩四方,鎮服天下,以彰顯皇帝的尊貴,皇帝的聖威。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當時的情形秦二世胡亥不是喜歡不喜歡出巡的政治角色,而是取決於秦始皇個人心裡的變化而已,如第五次出巡,也是他最後一次出巡《史記·秦始皇本記》有明確記載:“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這裡的信息就告訴人們胡亥的出遊完全是由秦始皇心緒的情緒而定,至於他在這次出遊中贏得了皇帝的寶座,人生的天賞意外,完全是在不知覺中巧合而已,也許歷史就是這樣在陰差陽錯中形成自然巧合,恰巧這個無能之輩胡亥就中了頭注,只是後話。

從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一共實行了五次大巡遊。

1、第一次巡遊是秦朝建立的第二年,即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這是剛剛掃滅東方各國的秦始皇開始第一次遠途巡視。第一次他去了帝國的西方,西垂隴西一帶。這次的巡視是在他一直面對東方,一場又一場的大戰使他無暇西顧。東方剛剛平定,他需要顧及西方,還有宣揚秦朝皇威,威震域外,擴大影響的作用。這一帶是嬴姓族群的發祥地,這也是他有意為之的個人意識,很是增長他的自我志氣與告慰先祖。

2、第二次巡遊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這次巡遊是東去泰山封禪,祭天告地、歌功頌德。全部活動是確立皇帝的權威。刻石紀功、岱宗之禮。在泰山之巔隆重舉行了封禪大典,這一次的巡遊達到了秦始皇個人權威的頂峰。

3、第三次巡遊是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去了東海之濱的芝罘、琅琊一帶。這一次的巡遊目的主要是尋求常生不老之藥有關,秦始皇在這樣的自己認為勝過三皇五帝的功績以後他是夢想自己能夠常生不老,因此他來到了東方之濱。

4、第四次大巡遊是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這一次他巡遊了北方,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尋訪仙人,圖解讖語。“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信仰神仙,迷信讖言,大規模移民河南,鞏固北方邊境。

5、第五次大巡遊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0年)這次的大巡遊其秦國的時局背景對於秦始皇來說非同一般。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發生了一系列令秦始皇心中不悅的事情,其一:“螢惑守心”。依據古代的觀念,這是天象兇險,殃及帝王的預示,秦始皇非常在意害怕。其二、“其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更有人在這塊隕石上刻寫了一條詛咒秦始皇的話:“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聞聽憤恨震怒,一怒之下命人將隕石焚燬,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其三、負責天象觀星佔氣的官吏向秦始皇報告“東南有天子氣”。對於秦始皇帝來說這還了得!這是改朝換代的前奏?怎樣化解這樣的危機?這樣是局面,他必須再次出巡,以威震之東南之邪氣。其四、更有怪異的現象出現,有一位從關東返回京城的使者夜過華陰,夜幕中有人手捧玉璧攔住使者說:“為吾遺滴池君。”併為此說:“今年祖龍死。”使者將玉璧面見皇上。彙報事情的原委,秦始皇默然良久,自言自語地說道:“祖龍者,人之先也”。不吉之兆深深的滋擾著他的心間,在秦宮裡這些天象讖語既是大英雄在古代也會攪得他煩亂無章,憤恨不已。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預示著秦朝的國祚,秦始皇的個人安危,秦始皇這次出巡心情很壞,很腦怒,不吉之兆使具有雄才大略的他依然悶悶不樂,心事匆匆,也是在這一次的巡遊中驕陽似火的華北平原上,七月流火,燥熱難忍,至平原津始皇一病不起,而且已經病入膏肓,到了那個生於趙國、死於趙地,沙丘之地,天子不祥的不太平的大平臺,一切都將貽誤了大事,竟斷送了他的家、他的國。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秦始皇為什麼不辭辛苦,甚至捨命顧及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的巡遊呢?這是因為秦國急促的把東方六國生吞活剝的給滅亡了,吞併了,但是原六國的臣民還在,思維意識還在,其在思想上的意識仍然還不斷的影響著秦帝國的統治,他就需要不斷的去巡視,去鎮捏。從軍事上,行政上,祭祀上他都要顧及,當然還有他的偉大貢獻——修長城、建馳道,郡縣制、度量衡,這是秦始皇為什麼要多次出巡的主要原因。


楊柳青青春之聲


史墨千秋,小墨來帶大家領略歷史的魅力。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曾經在全國巡行過五次。在秦始皇晚年時他也不忘出巡,最終他還倒在了自己第五次東巡的路上,那麼秦始皇為何這麼喜歡出巡,秦二世胡亥為何也要像他的父親一樣出巡?讓小墨為大家解開疑惑。

前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終攻陷了齊國的國都臨淄。至此天下六國的土地,皆為秦朝所有,秦始皇也成為了天下土地的唯一主人。

公元前221年,就在秦始皇剛剛統一六國不久,駐紮在南郡的秦朝營寨受到越人的偷襲,而南郡則是之前楚國的故地。天下局勢的動盪並沒有因為六國的統一而消除,秦國雖然能滅掉六國,但是並不代表六國人民就此歸順秦國。反而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又迎來了一個難題,那就是如何治理與鞏固自己的國家。

隨即秦始皇為秦朝的治理與發展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這一年中,秦始皇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廢除了戰國時期落後的分封制,建立起了更為先進、更為有效的郡縣制。

在郡縣制剛剛建立不久,一道詔書從咸陽城發佈天下,這就是曾經影響後世近千年的三公九卿制度。

對於一統的秦朝,在行政管理上已經有了郡縣制與三公九卿制,這兩種集權手段可以使秦始皇的權利下達到全國任何一個角落。然而秦始皇在法律上卻並沒有實行統一,因而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秦法。

推行秦法的過程中,秦始皇發現了六國文字的各不相同,因而他在這期間統一了文字。

隨著文字的統一,秦始皇便開始對全國車軌及度量衡進行統一,將秦國的標準通過法令的形式推廣到全國。

秦始皇巡行的導火索:

公元前221年底,秦始皇改革天下的各項政策頒佈不久,在南郡地區又出現了一次叛亂。當地縣令立刻派出新歸附的部隊前去平叛,但部隊在平叛的過程中卻也發生叛亂。秦始皇不得已徵調關中的秦軍前往平叛,然而也正是這次叛亂引起了秦始皇的警覺。

因為分封制的廢除,東方六國的士子對秦始皇的統治心懷極大的怨恨,天下的不安定因素始終沒有得到消除,這一系列的因素成為了秦始皇心中最大的心結。

在公元前221年即將結束的時候,秦始皇在一次朝會中向群臣宣佈了一道聖旨。

聖旨的內容很簡單,那就是在新的一年裡,秦始皇將開始巡行天下。

秦始皇巡行的目的: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他頒佈了一系列的治國措施以及眾多改革,實則並沒有起到收攏民心的作用。

六國原來的百姓還是沒有認可秦朝這一國家,秦始皇的治國理政方針還急需調整。但在這期間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急需解決,那就是秦始皇不知道自己所創建的這套中央體制有著怎樣的運轉情況;自己之前頒佈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全國取得了一個怎樣的成果。因而秦始皇想通過巡遊天下的方式,到天下各國去實地考察,以此來檢驗自己改革的成效。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建成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之後的第一年中,秦朝就迎來了兩次叛亂。因而秦始皇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巡遊,對東方六國已有的蠢蠢欲動的人,產生一種威懾力。

秦二世巡行的背景及目的:

秦始皇逝後,十八世子胡亥在趙高與李斯的協助下篡改了始皇帝的遺詔,從而當上了秦朝的第二位皇帝,亦稱秦二世。

胡亥此人繼位後又不思朝政、昏庸無能,每天只知道花天酒地,以致於宦官趙高獨攬朝政,從而使得秦朝上下烏煙瘴氣,民心不附。

在公元前209年,年僅21歲的秦二世胡亥卻認為是自己年少且又即位不久,天下百姓才不能歸附,因而他便仰慕秦始皇巡行郡縣而威服四海的事蹟,決心東巡。就這樣秦二世在李斯與馮去疾的陪同下,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巡行。

收筆:

儘管秦始皇與秦二世都有著巡行的過往,但秦始皇的巡行卻不同於秦二世的巡行。

秦二世的巡行可謂是完全效仿秦始皇巡行的先例,甚至胡亥都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地巡行,東巡的時候他應該幹些什麼。

胡亥登基後,他就只知道繼承秦始皇的厲發治民與東巡天下,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對天下百姓形成一種震懾,從而鞏固自己的統治。

但是胡亥不知道的是秦始皇雖然厲發治民,但他父親卻勤於理政,秦始皇雖然巡行天下威服四海,但他的父親也在趁機尋找自己治國理政的不足與漏洞。相對於胡亥來說,他的效仿完全就是依葫蘆畫瓢,沒有一點實質性的東西在裡面,也難怪秦朝會二世三年而亡。


大家好,我是小墨,每天都會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小故事。

關注 ,讓小墨帶您領略歷史的魅力!


史墨千秋


公元前二二零年,秦始皇出巡隴西、北地,到雞頭山,再回到中宮。

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巡視東方郡縣,到達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公元前二一八年,秦始皇去東方巡視,到陽武博浪沙時,遭到故韓國人張良僱請的大力士投擲的鐵錘攻擊,嬴政嚇得要死,等到驚魂甫定,刺客已逃。嬴政繼續東行。

公元前二一五年,秦始皇東遊,前往碣石,刻立石碑,歌頌自己的功德。同年,秦始皇北上巡查邊境。

公元前二一零年,秦始皇向東巡視,首先到達雲夢,在雲夢大澤附近遙祭舜帝;然後坐船順長江而下,經過丹陽,抵達錢塘,參觀錢塘大潮;接著,渡富春江,登會稽山,祭祀禹帝,然後折返。返都途中,走到平原津,嬴政染病,臥床不起;到沙丘平臺宮(趙武靈王趙雍餓死處),嬴政斷氣。

除了好大喜功,有一部分現實原因就是六國初平,需要去梳理各方的政治。

有人說,嬴政統一天下之後,不斷地巡遊全國,耀武揚威,勞民傷財。但是,站在他的立場上,巡遊實在是必不可少之舉。平定六國,到那些他從未踏足過的國土上巡遊,展示自己的威儀,安定地方民眾的民心,此舉不可避免。隋煬帝在天下統一之後的巡遊,也有此意。

秦始皇的巡遊也是帶有政治和軍事意味的,算是秉承前代的遺緒,開疆拓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