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製造業都往東南亞搬遷,而不向中西部搬遷?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最新消息:57家日企將正式開始撤離中國,這些企業累計從日本政府手中獲得了574億日元(約合37.5億元人民幣)的補貼。其中,有30家企業將生產轉移到越南、緬甸、泰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

為什麼製造業都往東南亞搬遷,而不向中西部搬遷?

  • 除了外企搬離外,國內製造業的產業鏈遷移也出現些現象,比如說珠三角向臨近珠三角轉移及向江西南部等地轉移,江蘇的蘇南向蘇北一線轉移等。

我們會發現:東南亞國家的製造業產業鏈顯然更受青睞,即使是國內的製造業遷移也都沒有選擇向中西部搬遷,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我們來看看,製造業產業鏈轉移的真實現象

其實,在東南亞看到的,最多的是日資,其次是韓資,最後才是臺資,港資,中國的企業還是很少的。

為什麼製造業都往東南亞搬遷,而不向中西部搬遷?

  • 在純粹的競爭行業來講,大多數都是民營企業,企業的生產要素有關鍵一條“企業家才能”,創始人大多是70年代以前的人,泥腿子上岸,他們的文化水平,國際化視野是不具備經營跨國公司的能力,他們想出海都沒戲。

有人經常對溫州老闆說:哪怕你們產值過億,工廠只分大作坊和小作坊。

大概在10年前,我們出門打工的目的地幾乎只能到沿海,後來到過深圳、東莞、廣州等的這些人又都回去了。

以珠三角為例,假若消失了5萬家企業,稀釋到全國2851個縣級城市中去,每個縣級地區只增加17.5家,這些民企規模都不算大,從十幾個人到幾百個人不等,分佈到內地根本算不上什麼,很多的搬遷其實都只是毛毛雨。

也就是說,實際上屬於內資企業搬走的很少,搬走的大多數是外企企業,這些外企要麼之前就在那邊生產,隨著形勢發展,那邊擴大規模,國內逐漸縮小規模,形式上給人一種搬走的感覺。

二、國內製造業產業鏈轉移的“新現象”

以我的觀點看,目前國內製造業總體的轉移方向是由2個:

為什麼製造業都往東南亞搬遷,而不向中西部搬遷?

  • 一是省內的發達地區向非發達地區轉移。比如:說珠三角向臨近珠三角轉移及向江西南部等地轉移;還有蘇南向蘇北一線轉移,這些一般都是一種產業規劃,要在本省內非發達地區集中建產業園,形成集群效應,帶動區域平衡發展。
  • 二是市場驅動的,比如向武漢,重慶和鄭州的產業轉移,或者直接發動地區內部的轉移: 珠三角內部轉移:深圳向東莞惠州佛山轉移等。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你都會發現這2個才是主流,而不是去東南亞就是主流。

  • 總的來講,東南亞的製造業,如果能真的發展起來,早就在70,80年代發展起來了,不會等到現在了。
為什麼製造業都往東南亞搬遷,而不向中西部搬遷?

我們要知道,現在搬到東南亞的主要以3個類行業居多:1、汙染行業;2、產業鏈短,需要工人多,比如說傢俱行業;3、全出口產業等。

目前,東南亞各類技術人才仍然十分缺少,東南亞人才很兩極化,製造業最需要的中級人才非常缺,東南亞這麼多年,中端產業還沒有發展起來,只能接受中低端製造業。

  • 總的來講,東南亞各國是在慢慢融入以中國為核心的經濟循環中,中國提供重工,化工和設備,東南亞提供人力,原材料和市場的發展整合。

三、製造業東南亞轉移,並非真的只是人力成本低

我們要知道,現在轉移到東南亞的工廠,最大的任務是把整合中國國內和外面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搞清楚哪些留在國內,哪些搬過國外。

為什麼製造業都往東南亞搬遷,而不向中西部搬遷?

我們瞭解到的工資水平,像珠三角大約在4000左右,深圳可能到5000以上,內地應該平均不到3000,長三角和珠三角基本相差不大。

這裡所指的是基本工資,東南亞的越南可能接近了2000,緬甸1200-1500,柬埔寨略低一點,還有孟加拉,工資不到1000,人工這方面的空間肯定是有的。

製造業屬於生產密集型,主要的支出就是人工。但國外生產,主要是供應鏈沒有那麼齊全,很多東西沒有,很多事情也幹不了,都還要我們國內來輔助。

  • 其實並非是因為人力成本低,很多企業選擇搬遷東南亞,關鍵還是將基礎低端產業外移,匹配我們國內的中高端產業鏈以及人才技術支持才是關鍵。

因此,製造業東南亞的轉移必須打通這個關節,這才是工廠轉移後面要考慮的,我們不要奢望全部產業鏈留在國內,適當外移也許更妥當。

四、向國內中西部搬遷為何沒形成規模化?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那製造業最重要的還是控制成本,這是目前未能形成向中西部搬遷規模化的主因。

為什麼製造業都往東南亞搬遷,而不向中西部搬遷?

舉個例子,同樣是標準品的螺紋鋼,東北的鋼鐵廠成本是2600元/噸,上海的鋼鐵廠成本是2400元一頓,在市場充分競爭的情況下上海的鋼鐵廠很可能以2450元/噸的價格銷售,東北的鋼鐵廠在價格競爭的情況下很快就會資不抵債破產。

對於製造業,成本是最重要的因素,甚至是決定企業生存的因素。高端製造業因為競爭壁壘的關係對成本的依賴會小一點,但依舊非常重要。

不同項目的製造業,成本構成會有所不同,比方說福耀的玻璃廠,能源是最重要的成本支出,美國的能源比中國的便宜,所以他就去美國投資。

但大部分製造業,特別是外貿型的製造業,都有兩項非常重要的成本支出:一個是物流支出成本,一個人力支出成本。

物流成本與地理環境有關,因為海運非常便宜,一般來說製造業都會優先選擇有海運或者大噸位航運的城市發展,最典型的就是三峽大壩對於重慶市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人力支出成本與居民收入,城鎮化率都有很大的關係。

  • 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中國存在城鄉二元的分化,上海的製造業工廠未必聘用上海本地人,比方說珠三角很多製造業工人實際是四川人,實際上中國西部地區的人力資源成本不見得低於東部地區,而物流成本卻遠高於東部。

也就是說,中西部的基礎設施以及交通物流的便利性仍然不足,這也是為何國家不斷投資巨資輔助中西部建設,就是想要實現未來可為。

最後的話:製造業的產業鏈,中國會領先,東南亞在追趕

為什麼製造業都往東南亞搬遷,而不向中西部搬遷?

在科技興國的戰略下,隨著人工智能,雲平臺大數據,5G技術的普及,中國機器人工業正在快速發展,工業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

  • 也許很快我們就將徹底突破勞動力的束縛,以大量重複的簡單勞動作為基礎的產業可能成為歷史。歷史不會再把這個同樣的發展機會留給印度和東南亞地區。

我們真的很幸運,抓住了歷史機遇的尾巴,而這個機遇並不是像擊鼓傳花那樣永遠從先發地區傳給後發地區。

醉井觀商,以小見大,善於思考,樂於分享,更多的商業點評、行業趨勢分析等,歡迎關注,一起探討溝通,共贏共生,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