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完牙回家又出血了怎麼辦

不論是門診中還是諮詢中,常常會遇到拔牙後出血的患者前來進行處理。膽顫心驚地拔完牙,開開心心拿著三天的病假條回家,“葛優癱”在沙發上等著疼痛來襲,突然發現疼痛其實還好,嘴巴里面怎麼血腥味直衝腦門?出血了?怎麼辦?!

回答拔完牙後回家又出血了怎麼辦的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拔牙後出血

什麼情況才算是真正的拔牙後出血

先說不算拔牙後出血的情況。

拔完牙回家又出血了怎麼辦

牙齒結構示意圖

這是一張牙齒結構示意圖,我們不看牙齒,看牙齒周圍一圈的紅色牙齦。圍著牙齒的這一圈牙齦是緊密地附著在下面的骨頭上的,叫做附著齦,附著齦牙齦是不能移動的。所以拔完牙以後就會留下一個坑。

拔完牙回家又出血了怎麼辦

牙槽窩示意圖

這個坑叫做牙槽窩,拔完牙後的一週左右的時間內這個坑都是被血凝塊充填的,血凝塊既有保護牙槽窩的作用,也是後面牙槽窩進一步癒合的基礎,但是這期間的血凝塊幾乎是直接暴露在口腔的。所以在拔牙後當天以及後面兩天左右——前期由於傷口的少量滲血,後期由於血凝塊暴露於口腔造成的部分分解——口水內會出現或多或少的血絲使得口水呈淡淡的紅色,但是沒有血凝塊形成,明顯和濃濃的血液不一樣,這種情況不是真正的拔牙後出血,而是早期傷口導致的正常現象,不需要緊張。

真正的拔牙後出血是嘴裡流出甚至湧出鮮紅或暗紅色的血液,或者在口內形成血凝塊。

拔牙後出血分為原發性出血和繼發性出血。拔牙後醫生會交代口內的棉球輕咬半個小時後吐出來,正常情況下這個時候出血已經停止,而如果吐出棉球后仍然有活躍的出血,則屬於原發性出血;繼發性出血是指按照醫囑突出棉球后出血已然停止,以後(一到兩天後)由於其他原因比如感染等導致的再次出血。

發生拔牙後再次出血怎麼辦

一般拔牙後醫生都會建議患者觀察半小時左右,吐出棉球后沒有出血了再離開,這就是為了及時發現並處理原發性出血。

但是也有患者觀察半小時後吐出棉球后沒有出血,回到家吃點東西準備休息的時候卻發生了出血。這種情況常常是由於拔牙時周圍的牙齦組織發生了撕裂或者發生了小血管斷裂,通過棉球的壓迫,撕裂牙牙齦已經粘著在一起,斷裂的小血管口也閉塞了,但是回家後由於講話和進食等口腔活動,導致粘著的牙齦撕裂口再次裂開,或者斷裂的小血管口的血凝塊脫落,於是出現了拔牙後出血。

拔牙後出血的處理:

  • 遇到這種情況首先不要慌張,一般的拔牙後出血並沒有危險。
  • 在出血不是很兇猛的情況下,可以吐出口內的血液或者血凝塊,然後自己或者在家人的幫助下利用身邊的物體——首選無菌棉球或者紗布,其次可用乾淨的布條——壓迫在拔牙的部位,用牙齒輕咬住棉球或布團止血。
  • 在出血比較兇猛的情況下,低頭,讓口內包著的血液流出以後立即用無菌棉球或紗布,或者家中乾淨的布條準確地壓迫到拔牙的部位,用力咬住進行壓迫止血,然後立即到就近醫院的急診進行處理。

在家中應急處理的注意事項:

  • 用於壓迫止血的首選無菌棉球或者無菌紗布,次選乾淨的棉布塊;
  • 用於壓迫止血的棉球、紗布或者布塊不要太大,壓實後有拇指頭大小即可,放置時橫著擱在拔牙窩上方,避免棉球或紗布太小或者陷入牙槽窩,取出時帶出血凝塊導致再次出血;同時也要避免布塊太大,塞入口腔後影響呼吸;
  • 出血比較兇猛的情況下,要低頭或者平躺側頭讓血液流出,而不是怕血液流出而採取仰頭的方式,因為仰頭可能會使血液流出氣管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一般拔牙後出血不會有生命危險,但是窒息有;
  • 在家中採取措施進行應急處理後,及時到醫院檢查出血的原因並進行相應處理,尤其是出血比較兇猛的情況,一是避免後面再次出血,二是避免自己處理不當增加後期的感染風險。

所以拔牙後出血並不可怕,冷靜地進行應急處理後再及時就醫,情況盡在掌握。

怎麼避免拔牙後出血的情況

首先需要嚴格按照醫生交代的術後注意事項執行,包括:

  1. 拔牙後咬住棉卷,半小時後輕輕吐出;
  2. 拔牙當日不要用力漱口或刷牙,次日可刷牙,但注意勿觸及傷口;
  3. 不要用任何東西挑剔拔牙創口,以免引起創口出血或感染;
  4. 拔牙後少吐口水,拔牙當日ロ水中有少量血液是正常現象,不必緊張,如創口內有較多血液流出時請及時返回醫院治療止血;
  5. 拔牙創傷較大者,術後24小時內可用冰塊間斷冷敷並遵囑用藥;
  6. 拔牙後2小時可進軟食,不宜過熱,避免用拔牙一側咀嚼,不要或吸吮創口。

另外還會一些病人在拔牙前有血壓高、服用抗凝藥或者有皮膚劃傷後出血不止的病史等等,這些情況都要在手術前向醫生交代清楚,然後有醫生進行評估以後在決定是可以拔牙還是進行適當處理以後再行拔牙。但是千萬不要隱瞞這些情況,覺得來都來了如果因為上述情況不能拔牙豈不是白跑了,要知道醫院把出血作為急診情況而不把拔牙作為急診情況可是用前人的鮮血和痛苦總結出來經驗啊。

本文首發於個人科普公眾號“閒侃口腔”,歡迎關注、解口腔健康保健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