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緩解養孩子焦慮的方法,叫多讀書

有一種緩解養孩子焦慮的方法,叫多讀書

自從看過《第一次上街買東西》,女兒就動了自己出門玩的念頭。好幾次她告訴我,想自己下樓玩,每次我都很難決定。

不同於我們小時候,在鄉村長大,可以到處溜達,肆意瘋玩,還有村裡叔叔嬸嬸庇護。

現在的城市,不確定因素太多,不安全事故太多。想到女兒單獨下樓,腦海裡會立馬浮現出各種可能,實在沒辦法放她出去玩。

小區裡倒經常看到,有小朋友自己在樓下玩。

上次帶女兒在樓下散步,遇到和她年齡相仿的小男孩,和一群哥哥在玩球,滿頭大汗的特別開心。中途看他接到媽媽的電話,催他回家洗澡。

看他嫻熟的回家,我不禁佩服他媽媽的勇氣,也反思起自己的焦慮——我的擔憂會不會讓女兒,對外面的世界產生不信任的想法,認為處處都有危險?

腦海一翻掙扎後,我想試著邁出艱難的第一步:

讓她自己下樓玩

看得出女兒期待裡夾雜了一絲害怕,獨自走到電梯旁,還回頭向我們招了招手。可電梯開門那一刻,她猶豫了。

放下手裡的小揹包,我擁抱了她,並了一句:“等你覺得可以了的時候再去吧。”

這句話說給女兒,也說給我自己,和她一樣,我還沒有做好足夠的思想準備讓他獨自下去玩,我們都需要些時間。

有一種緩解養孩子焦慮的方法,叫多讀書

01

為人父母后,我們內心都住進了一個叫“害怕”的怪物。

這幾年互聯網發達,各種負面信息鋪天蓋地,拐賣兒童、性侵、意外等等。每看一次這樣的新聞,內心的害怕就越發加重,恨不得用繩索把孩子拴在褲腰,才心安。

可又有的時候,覺得這樣的害怕讓我們心慌慌,迫於教孩子如何如何保護自己,以至於讓孩子的內心也住進了“害怕怪物”。

認識的一位兒童心理朋友,就有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個媽媽擔心孩子遇到性侵,就給孩子上教育課。她告訴孩子,哪些地方千萬不能給別人看,但並沒有說的太明白。那孩子聽了媽媽的話不久後,就遇到了社交麻煩。只要有小朋友看她,她就打。這個行為影響到了孩子的正常社交,沒人敢再靠近她,旁人也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她。

幸好這媽媽有意識,找了人幫忙疏導,孩子漸漸恢復了正常社交。如果她把孩子的行為歸結為“愛打人”,一味地訓斥她,估計那孩子的心結只會越來越複雜。

每次想到這個案例,都心有慼慼,也給我提了一個醒:焦慮中,更要保持冷靜,找到正確的教育方法再去引導孩子。

有一種緩解養孩子焦慮的方法,叫多讀書

02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一書中,作家薇妮斯蒂說:

“這世界就像一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後排觀眾也不得不這樣做,所以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事實上,媽媽的焦慮遠不止於此。相比外在的可以看得見,比得了的物質焦慮,那些看不見,無法比的焦慮才是最饒人心的。

比如孩子的死亡教育、性教育、行為問題引導等等。明知道孩子需要這方面的教育,需要我們的幫助引導,卻束手無策不知道怎麼教。那種焦慮最饒人心。

這兩年我一直堅持的學習,分享自己的育兒理念,有不少人稱我為老師。坦白說,這個稱呼嚴重了。

在育兒路上,能被稱之為老師的人應該都是大師級別的,如阿德勒、弗洛伊德、蒙特梭利等。

我是個普通媽媽,學習只有一個目的,希望通過學習,瞭解女兒的發展規律和心理特徵,能在她成長的路上給她理解、支持和幫助。而這個過程也能讓我自己處於不那麼焦慮的狀態。

所以每每遇到有人來求助,我都會苦口婆心地給他們推薦育兒書,心理學類的書。

身處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一切知識的輸入都是片段的,不成系統的,只有自己一點點學習、瞭解、消化,形成自己的育兒觀,才能應對得了養育孩子路上的焦慮。

學習育兒,不一定把孩子養得很優秀,但一定能緩解養育孩子的焦慮和無助

有一種緩解養孩子焦慮的方法,叫多讀書

03

關於育兒,我學習的順序更偏向於先看心理學類的書籍,如發展心理學、個體心理學,弄清楚了孩子的一些基本心理和發展規律,再去方法類的工具書。

心理學類的書籍推薦看《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兒童教育心理學》、《挑戰:孩子》;方法類工具書推薦看《正面管教》、《父母的語言》、《父母效能訓練》等等。

很多人覺得只看方法類的書就好,心理學專業類的書籍不需要。

其實不然。

用冰山理論來說,只看方法類工具書,永遠只能看到可見的冰山尖尖角,而掩埋下冰山下面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的,才是真正的冰山。讀心理學類的書,實際是潛入冰山下去找問題原因和答案。

養育孩子的焦慮,不是一時半會,所以需要我們建立自己的方法庫。畢竟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你只能通過學習,找到適合你孩子的。

如果你在養育孩子的時候焦慮了,不如試試去讀書吧。

作者:窈小窈,自媒體人,心理諮詢師,4歲女孩的媽媽。養育孩子,更是修行自己,希望能在我的文字裡,找到你,找到我自己。公眾號:窈小窈(yaoxiaoyao-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