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我們面對摹本時,不能被結構所迷惑,應該從線條入手,從

筆尖入手。縱觀摹本的線條,交待非常清楚,尤其是起始的交待可謂細緻入微。而正是這細緻入微處顯示了王羲之運筆的線路、筆法的隱現、用筆的起承轉換等。


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先從起筆處剖析:《二謝帖》中的“二”,上一“橫”是按的動作明顯,下方留有一個很大的斜角,說明書寫狀態的輕鬆,下一“橫”的起筆承上啟下,由轉而按,按的動作很快而微妙,形成兩種不同的起筆形狀。


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面”的第一“橫”起筆用了“切”的方法,顯得比較整齊而不拖泥帶水,“靜”的第一“橫”就用了“尖峰”,依此類推,要充分的關注它所有字的起筆的變化,是如何造成不同的起筆形狀的,我這樣分析的目的是在臨寫《聖教序》或其它信札時不會產生雷同的起筆。


另一方面也使得起筆的動作微妙起來,耐看起來,神化起來,我們要象一個偵探,對其所反映出的點點蛛絲馬跡都不能放過,它是讓我們理解其後面的龐大“景象”的端口,而我們在寫起筆時因觀察不細,往往顯得比較隨便、草率,交待模糊、筆意不清、筆形混濁;


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同樣,王書的收筆處總是露出他特有的筆意來,如“謝”字“寸”的一橫的收筆,“面字一橫的收筆,同樣類推,王羲之是在一種遊刃有餘的狀態下完成的。


對起筆與收筆的關注,其主要的目的是使臨帖的線條向著一種比較細緻、耐看的方面轉化,而不是大而化之的臨寫,帖學是強調筆法細膩的,用筆的起訖處是最能反映細膩和講究的,它可以說是一種對經典理解的開始!


還有是起承轉換的“關節”部位。一個字的結構是由多個筆畫組成的,而組成的關鍵部位就是關節,關節是最重要的,更是“法”的顯現!


它可以使有機的部件組合,使一個個不同的部份鏈接,變成一個有機的系統,從而塑造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整體,也是最能體現作者對筆法的理解和對書法的修養,它是頓挫的體現,節奏的具體化,而不是一味的流淌,行筆要有節制,

“節制”和“停頓”也是為了更好的“流”,是筆鋒的一次調整,也是“氣”的轉換,吐納合理而又合乎自然生理現象,這種開合有序、氣韻與筆法的流動與轉換是符合行筆書寫規律的!


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如“靜”字“爭”的起筆,是充滿彈性地與上一筆呼應的,如果缺少了彈力就成為了一種擺設而無生計可言,又如“省”字的第二個筆畫的起筆,首先與上一筆畫呼應,而後頓筆,再平拖而起,動作過程清晰而明瞭,還有“不”字的“橫撇”收筆是在調鋒、蓄勢後彈上去的行筆過程。


由此,引出一個彈性的問題,彈性是書寫過程中利用書寫的慣性來完成;還有一種是一個筆畫完成後稍作停頓(調鋒),而後

蓄勢以出。彈性體現了一種生命力,說明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連結是由生命的動力來鏈接的,而非機械的擺佈,“狀如死蛇”,而且,彈性還體現一種柔中帶剛的東西,彈性也體現出了一種線條的多變性。


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這種有關充滿彈性的起始與轉換的用筆特點在孫過庭《書譜》中有著很好的保留和顯現,而且,有的地方非常明顯地暴露,筆法的形跡已完全向我們展開,只是我們不去加以比較和分析!


如“草”、“成”、“真”、“使”、“令”、“乎”、“性”。不過,有一點要強調的是:無論信札還是《蘭亭》,都可以看出王羲之的用筆是尖的、健的,通過書寫時的提、按使得筆畫的起、收充滿著彈性與變化的玄妙,也使得引帶在鋒尖的提按中具有了一種時間性、節奏感,也更體現了作者對這種靈便的筆法應用與把握,以及自己充滿才情的展露!


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如果筆尖是鈍的、禿的,往往很難臨出王書的風神來,儘管信札原跡的筆畫不會這樣光滑,但也不會是由禿筆寫出的!


對信札的起訖、轉換關節的仔細觀察,可以幫助臨習本字帖,但是,以此方法應用到對《聖教》的臨習中來是可大大提高它的生命力的,可以從模糊的刻痕中轉現出清晰的筆法來,使得《聖教》充滿著活絡的氣息。


不僅如此,在其他方面,如行筆的過程、引帶的流變、信札與《蘭亭》的氣韻更可以摻入到臨習的過程中,這樣《聖教序》的筆法與韻味就顯現出來,不會因刻板所表現的外象那樣呆板、僵化,在學習與創作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展望的空間!


學筆法,請仔細觀察起訖、轉換關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