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也好,疯子也罢。

我很惭愧在这本书才读到65%的时候就急于去表达一些观点,这在我看来是对作者的不尊重。然而本人记性着实不好,就权当是一小部分读书笔记吧。据我长时间的观察来看,似乎在洗澡的时候大脑最是活跃,总是能冒出些新点子。而最苦恼的莫过于上满沐浴露浑身湿哒哒不能及时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待洗完澡后已经忘记大半。大概是因为脑子里的水已经被吹干了的缘故。

关于《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有书友表示,能够一口气看完整本书而不受其影响的,大多是天性乐观、内心强大的存在;还有一部分人中途弃书,品读过程中感到恐惧不安、思虑过度、不能自已。我相信能够一口气看完整本书的应该不在少数,而会因为内容感到恐惧不安和焦虑的,有的可能是因为某些案例产生共鸣,有的则是反复研究其中的理论和观点而钻进了牛角尖。不管怎样,读一本书,有所思考,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帮助,即有所得。对于那些深入研究探其究竟的读者,我们是否更应该抱有敬佩之意。

天才与疯子有太多共性,比如异于常人的执着,或者说是偏执,比如严密思维和理论体系。他们能够做到逻辑自洽(此处暂不讨论逻辑是否科学),知识渊博,聪明过人。

我因为种种原因,看书总是断断续续,好在阅读习惯不曾停止。目前为止还没有为其中某些知识、观点和思维感到恐惧和焦虑。可能是因为好奇和好玩,只是把每一个案例当做故事来看;也可能是因为阅历太浅,无法真正理解主角和作者所表达意思;甚至一度我尝试说服自己,是我不够聪明。

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自己的无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个世界信息量太大了,一切又是如此的瞬息万变。高铭越是往前探索,越是追寻那个答案,越感到迷惑。他不止一次地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真实。我们的世界,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也许并不是我们感知到的模样,甚至它并不存在。

庆幸的是,作者在每一个篇章中,虽然有时候提出疑问,但更多时候他站在陈述客观情况的角度,而不做过多评价。这是作为一部访谈手记最基本原则,也是作者尊重大众的体现。一方面不以个人主观去影响大众的思考和体悟,一方面也是考虑当下时代和社会的接受度问题。我们应该敬佩他的勇气,在很多层面上。

我总是很容易妥协于自己的浅尝辄止,不因过度追根究底的思虑而徒增烦恼,并自诩豁达。这大体也是我能把《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看下去的原因,有种似懂非懂的享受,时而略带停留和思索,时而似是而非地共鸣,却不再往下深入探寻半分。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提问和思考的重要性。一次令人回味的谈话,依托于丰富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提出好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常常能拨云见日,以四两拨千斤。特别是当你面对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普通人时。

许多读者呼吁理解万岁,希望社会能够以更大的包容度接纳这些与我们不一样的人群。是的,这个群体本身,以及他们之中的许多观点和认知都值得关注,但需要留意的是,无论他们如何聪明过人,如何毅力非凡,若是因为极端、破坏秩序而造成伤害,都将是文明所无法接受的。

聪明不聪明,其实不是第一位重要的,第一位重要的是自己要能够承担自己的聪明和才华,否则都是一纸空谈。

天才也好,疯子也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