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街踏盡公卿骨——曾經失傳千年的唐代第一長篇詩歌

《秦婦吟》

晚唐:韋莊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陽城外花如雪。

東西南北路人絕,綠楊悄悄香塵滅。

路旁忽見如花人,獨向綠楊陰下歇。

鳳側鸞欹鬢腳斜,紅攢黛斂眉心折。

借問女郎何處來?含顰欲語聲先咽。

回頭斂袂謝行人,喪亂漂淪何堪說!

三年陷賊留秦地,依稀記得秦中事。

君能為妾解金鞍,妾亦與君停玉趾。

……

天街踏盡公卿骨——曾經失傳千年的唐代第一長篇詩歌

韋莊,字端己,漢族,長安杜陵(今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詩人、詞人,五代時前蜀宰相。

韋莊雖然大半輩子在為科舉考試而努力,可是這並不影響他在詩詞創作上的斐然成就。他在唐朝末年黃巢大軍攻城略地之時,漂泊在長安與洛陽,親眼目睹種種戰火離亂的情形。883年,韋莊借一位逃難女子之口,寫成長篇敘事詩《秦婦吟》,這首詩為七言歌行體,共238句,1666字,為唐代第一長詩。

《秦婦吟》一經問世,就引起巨大反響,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並稱“樂府三絕”,韋莊也因此被人贊為“秦婦吟秀才(唐代稱進士為秀才)”。但就是這樣一篇傑作,卻由於作者的“志希免禍”、編纂自己的詩集時都有意放棄這首詩,所以在這之後居然就失傳了。雖然後世總會傳頌這首唐代第一長詩的名聲,可除了像“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這樣的句子,其他內容都不可知。

但是歷史就是如此令人捉摸不透,千年之後的1900年,法國人伯希和從敦煌的藏經洞裡運走一大批寶藏,中間就有這首《秦婦吟》。再後來近代考古學家、敦煌學家羅振玉看到了伯希和搞來的一些敦煌卷子,著名學者王國維又從日本人那裡獲得了一些殘稿;幾經坎坷,最終,伯希和整理出國外藏的《秦婦吟》兩種,寄給了羅振玉和王國維,這一首歷史上極富盛名卻多年難覓蹤跡的詩篇才終於重見天日。

一般人們都認為,韋莊之所以不願讓這首給自己帶來極大聲譽的詩歌流傳下去,大概是因為這首詩採用了現實主義的手法,記述了黃巢軍隊給唐王朝帶來的毀滅性打擊、給普通百姓帶來的巨大災難,也寫了當時的官兵的不堪一擊和給人民帶來的同樣的影響。

黃巢軍隊進入長安,於是“家家流血如泉沸,處處冤聲聲動地。舞伎歌姬盡暗捐,嬰兒稚女皆生棄。”“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淒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而被人們寄予希望的唐王朝的官兵,與黃巢軍隊作戰則是“簸旗掉劍卻來歸,又道官軍悉敗績。”而他們在日常也會對百姓橫徵暴斂,“旋教魔鬼傍鄉村,誅剝生靈過朝夕。”詩歌之中還選取介紹了一位曾經的富翁的不幸遭遇,“千間倉兮萬絲箱,黃巢過後猶殘半。自從洛下屯師旅,日夜巡兵入村塢。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風吹白虎。入門下馬若旋風,罄室傾囊如捲土。家財既盡骨肉離,今日垂年一身苦。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萬家,朝飢山上尋蓬子,夜宿霜中臥荻花!”

也許正是在詩歌之中對這種兵匪一家的狀況進行了大膽的批判與揭露,這首詩成為唐代長篇敘事詩的代表作之一,被人們各位傳誦。但是或許正是此詩,讓朝廷中的一些當權者甚為忌恨,也使得韋莊屢試不第。於是晚年韋莊也極為諱言此詩,甚至不許子孫傳錄。在由韋莊的弟弟韋藹幫助編纂的《浣花集》中,這首唐代第一長詩的確是沒有收入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