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票零擔新玩法,安能推共生計劃,專線的春天來了?

自 3 月份復工以來,快運領域的頭部玩家們動作頻頻,前有“價格戰”、雲招商,後有安能、順豐接連發布新大票零擔產品。一定程度上,“黑天鵝”事件促進了行業資源的重新分配,快運企業邊界正逐漸突破。

全網快運本來便是從專線的基礎上誕生的,只不過切走了一塊適合快速標準化、產品化的小票市場。當前頭部快運企業的創始人們,多數都有著專線的基因,對他們而言,大票零擔也是較為熟悉的領域。因此,這些快運企業推出大票零擔產品,與其說是突破邊界,不如說是產品迴歸。

而這個過程中,大票零擔運營的主體專線企業該何去何從?安能提出了一個“共生共贏”的概念。

去產能

先來看一組數據。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因遭受疫情打擊,第一季度國內就有超過46萬家企業倒閉。隨著疫情蔓延到全球,製造業受到較為長期的影響。而供應鏈的傳導作用下,這種影響一定會向下遊傳遞到物流行業,中小企業先是面臨復工難題,復工後又面臨訂單難以恢復的困境。

這應該是中小物流企業經歷的最難的一個春天。

每天一睜眼,就面臨著成本的支出,運營成本、低產值與回款週期的持續拖累下,企業現金流吃緊。這是廣大中小物流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尤其是有些企業現金流算的很緊,根本經不起長達幾個月回款週期的順延。”不少物流人表示。

過去,由於物流行業准入門檻相對較低,尤其是對於公路運輸的核心力量專線領域而言,基本都是從“夫妻老婆店”發展起來的。受制於資金、同質化競爭、業務邊界、人才等因素,專線企業的規模瓶頸很難突破。

如今,市場正加速整合,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只是一方面。事實上,從去年開始市場就已經有明顯的產能出清的信號。據業內人士透露,去年一年,上海專線就消失了20%左右。而隨著國家對物流合規化的要求,對發票、物流園區用地、員工社保等方面的管控越來越嚴,這無疑將進一步壓縮專線企業的生存空間。由此來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專線行業的發展趨勢,而是對產能出清起到了加速作用。

進入去產能週期的行業,可以用“慘烈”來形容。如何淘汰競爭對手讓自己成為“剩者”,是大多數物流老闆苦思冥想的事情。可以看到,過去的幾年無論是聯盟還是融入平臺,專線企業自發地尋找組織。

此前,安能董事長王擁軍在“運聯 2020 趨勢與預測大會”上分析道:“中國3000多家上市公司裡,利潤低於2億元的就有2200家,絕大部分企業就幾千萬元的年利潤。而物流行業經過10-20年的奮鬥,沉澱出了一大部分年收入在2—3億元的腰部企業,他們本身其實並不差,只不過需要’穿上新衣服,’再有點’新增長’。”

發展才是硬道理。而如今的重重困境下,專線企業路在何方?

再組織

2014 年前後,專線領域興起聯盟之風。專線企業自發地探索自救道路,進行了園區模式、同線路整合、落貨模式等諸多嘗試,然而,成功者寥寥無幾。

直到 2018 年前後,諸如德坤、聚盟、三志、運派等,通過線路、區域網、園區等整合方式驗證市場,組建大票零擔平臺,才引起投資者對專線領域的關注。

從歷史投資案例中可以看到,大額的資本更偏向於流向平臺。雖然傳統物流企業務實、紮實、有利潤,但從中看不到增長,也看不清明天;而平臺型商業模式,讓資本看到了希望。

今年年初,安能、順豐快運分別拿到了3 億美元級別的籌碼;而後兩家企業又紛紛推出大票零擔產品,相信此時不少專線企業已經產生了危機感。

從成本的邏輯來看,根據專線與網絡不同的運營模式,其價格競爭為“幹線+配送”的競爭。小票零擔與大票零擔的公斤段界限位於300kg 前後,這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專線與全網快運的價格拐點。而隨著全網快運規模成長帶來的邊際效益,其具備將這一公斤段逐漸上探的可能,再從專線手中切出一塊市場也不是沒有可能。

而此前平臺模式風生水起時,王擁軍也曾闡述過平臺和物流企業之間的關係:“不是說這個一定要打敗那個,而是大家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平臺有平臺的邏輯,物流企業有物流企業的邏輯。”

因此,今日,安能推出“專線共生計劃”,將優選中國1000條專線,共同推動業務深度合作,共同掘金大票零擔及整車市場。可以看出,安能的本意不在價格屠殺,而是著力推動平臺的演化。

一方面,安能作為快運領域加盟模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經過多年發展,從成長速度、規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驗證了這種平臺模式的可行性。

而另一方面,平臺型企業的演進過程中,也需要將傳統物流企業接地氣的部分,與平臺有增長的商業模型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增長、有未來,同時也是懂客戶、懂運營的商業組織模型。

如今,當市面上的錢沒有那麼充足,貨源進一步壓縮中小專線企業生存空間時,或許也到了一個資源重新分配的契機。安能的“專線共生計劃”也為中小專線企業的融合提供了一種選擇。

與大象共舞

正如上文所說,從成本的邏輯上來看,全網快運具備向大票零擔滲透的可能。但從往年快運企業基於淡季填倉邏輯下,與專線進行的市場競爭來看,收效甚微。受益於專線靈活性強、成本低、時效快、破損低等優點,大票零擔的貨源大部分還是掌握在專線手中。

但我們也會發現,二者來回的拉扯中,專線的單車票量逐漸下降。這意味著專線的配載空間越來越小,將直接影響企業利潤。

安能和順豐快運等巨頭對大票零擔市場的切入,對於專線來說也許是一個轉機。尤其是當安能開放“專線共生計劃”後,專線企業可以“與大象共舞”。

安能官方對外的相關宣傳中顯示,其將向專線提供銷售服務,提高貨源規模;提供每月雙結算服務,縮短賬期,減少墊資;提供金融貸款業務,拓寬融資渠道,助力發展。

這一過程中,網絡與專線共同打造出幾個核心能力:

一是產品結構。快運網絡釋放前端攬貨能力,可以優化專線的客戶結構。安能全國網點用戶數已達22000家。如果將這些網點開放給專線作為銷售端,那麼將帶來專線業務規模很大量級的提升。另一方面,快運網絡將大票零擔加入產品體系之後,對專線來說也有了一個公斤段的彈性,專線以及網點可以用優勢的產品組合、靈活的定價來獲取市場。

二是成本結構。產品體系豐富後,專線也將具備更大的配載空間,從而進一步提升利潤率。另外,雖然目前大部分網絡都能覆蓋全國,但是並不能全部實現點點直達,多次中轉帶來的是成本高、時效慢、破損率高。而隨著專線的融入,專線在優勢線路範圍內,承接網絡型企業的貨物,不僅能充實自己的貨源,獲得額外收益,而且能幫助網絡拉直線路,降低破損,進而大幅度降低線路中轉的成本。這對於網絡和專線來說,是共贏之舉。

三是運營效率。產品結構、線路拉直,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服務質量與利潤率。而隨著專線貨物的流入,貨量規模的提升也將進一步助力企業在車線、場地、人效等方面擠出更多成本空間。因此,回過頭來再理解安能2019年一直強調的企業目標——“每年多降低一分錢”,當一分錢放大到龐大的體量中,對應的也是億元級別的利潤。而這種能力也將使得安能面臨“價格戰”等市場競爭時,更具底氣。

安能的“專線共生計劃”如何實現專線與平臺的融合?接下來又如何一起打天下?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