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萬瓦崗軍的李密為何失敗?僅五千的李淵唐軍卻為何成功?

隋末群雄中勢力最大,實力最強的莫過於瓦崗軍。李密上瓦崗前,瓦崗只是一直以求生為目的的農民武裝,靠劫掠運河船隻為生。李密上瓦崗後,瓦崗被他打造成一直以推翻隋朝為目的,帶有明顯政治意圖的強大武裝勢力。不包括其他歸附他的農民武裝,僅其本身就擁有三十萬軍隊,實力傲視群雄。

三十萬瓦崗軍的李密為何失敗?僅五千的李淵唐軍卻為何成功?

而李淵,擔任太原留守籌劃起兵時只有五千人馬,學著李密的樣子開倉放糧才募集了三五萬人。晉陽起兵時,南下關中的部隊只有三萬人。他們一路發展壯大,到圍攻長安時總計二十萬人馬。實力與李密一比還是差距不少。

那麼強大的李密為何失敗?弱小的李淵卻能成功?

我認為有三方面因素:

李密上瓦崗後,一連立下三件大功。併發布討伐楊廣檄文,明確了推翻隋朝目的。李密還建議翟讓,開洛口倉吸引周圍流民前來就食,以擴大自身的實力。翟讓心悅誠服,將老大的位置讓給他。這是李密胸中格局大於翟讓的地方。

三十萬瓦崗軍的李密為何失敗?僅五千的李淵唐軍卻為何成功?

農民起義

但是,李密還曾向翟讓建議:“洛口倉的糧食多的吃不完,我們以此來吸引天下英雄,共聚洛陽這一中原之地,眾英雄必定響應,到時我們尊您為帝,可成大業!”這就證明李密最初的想法並非西取關中,而是攻克洛陽,然後成其帝業。

這個決策是李密最大的失誤,因為一旦洛陽久攻不下,隋軍一波接一波的支援,瓦崗軍就會非常被動,而西入關中,或者擴大自己的控制區域,然後機動作戰,將東都的敵人調出來再打,就掌握了主動。而李密捨不得放棄三大糧倉,想把敵人餓死在東都,這種戰略過於被動。從本質上講這是由於李密格局不足,對時局的洞察力有限,對洛陽守軍實力估計不足造成的。

反觀李淵,起兵之初就志在天下,他對手下說:“李密驕狂,我們要入關中,不能與他翻臉,不如拍他的馬屁,讓他在東都拖住隋軍,為我們入關贏得時間,帶他們兩敗俱傷之時,我們則可東出函谷關,與他們爭奪天下。”

然後,李淵用了一封言辭謙恭的信就哄住了李密。隨後事情的發展果如李淵所預計,李密與宇文化及打了個兩敗俱傷,然後被王世充打敗。李淵抓住機會西出函谷,一舉包圍洛陽。

三十萬瓦崗軍的李密為何失敗?僅五千的李淵唐軍卻為何成功?

李密並非看不到關中的優勢,早在他給楊玄感當軍師時就提出西入關中,利用四塞之地的優勢,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當他對洛陽久攻不下時他的心腹柴孝和也向他提出西入關中,但李密有難言之隱。

他缺乏對瓦崗眾將的統帥能力,擔心瓦崗舊部不跟他西進。殺死翟讓是一個原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李密不會籠絡人心,為我所用。瓦崗有實力的將領不少,像單雄信、徐世績、羅士信、程知節、秦叔寶、裴仁基等,但甘心為李密賣命的沒有幾個。

反觀李淵父子,軍隊成分也很複雜,起兵時的心腹裴寂、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隋朝投降將領屈突通、李靖,農民起義軍孫華、敵軍降將尉遲敬德、包括李密的堂叔李仲文都歸順了李淵。這些人才是李淵奪取天下的重要保障。所以,不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會收攏人心歸為己用對李密來說是一個硬傷。

三十萬瓦崗軍的李密為何失敗?僅五千的李淵唐軍卻為何成功?

二人有著同樣的貴族背景,李淵的爺爺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密的曾祖也是西魏八柱國之一。


但李淵在隋朝的官場打拼了幾十年,養成了隱忍不發,藏韜略與胸中的品格,直到起兵之前都不願將自己的打算告訴親兒子。

李密只當了幾天隋煬帝的親兵侍衛就被趕回了家,所以李密遠沒有李淵那麼老練,而是自持才高,聽不進去別人的話。

三十萬瓦崗軍的李密為何失敗?僅五千的李淵唐軍卻為何成功?

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後,手下都勸他去徐世績所駐守的黎陽,那裡還有糧倉與部隊,但李密因徐世績是翟讓舊部,信不過他,所以放棄。而是選擇了投奔李淵這一步臭棋。



其實,投奔李淵就代表放棄爭奪天下的野心。如果李密只求平安度過下半生,不問世事的話,李淵還有可能不殺他。但李密受不了李淵給他安排的負責宮廷膳食這一帶有侮辱性質的工作,決定回到關東,重新依靠徐世績爭奪天下。

李密如此心胸狹窄而又反覆無常,如何鬥得過老謀深算的李淵呢!最後慘死,首級被送到徐世績處。徐世績是個忠義之人,請求李淵將屍身運來,並以君臣之禮安葬了李密。

三十萬瓦崗軍的李密為何失敗?僅五千的李淵唐軍卻為何成功?

從這三點來看,在那個雲譎波詭、變幻莫測的時代,李密的失敗沒有偶爾,李淵的成功則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