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之戰慘敗,戰國初期的霸主如此不堪,原因在於這兩點

伊闕在函谷關東邊,是秦國東出的必經之地,秦經歷了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發展,當時已經相當強悍。公元前296年,魏國和韓國的王相繼去世,兩國局勢動盪,而與韓魏相鄰的秦國當然要抓住這個機會,先後奪取韓國兩城。

韓國求救,魏國作為同盟理當增援,於是韓、魏、東周合兵24萬與秦對峙,最終被髮育完全的白起全殲。魏國作為戰國初期的霸主國家,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淪落至此,而秦國從弱小一步步爬上來,漸漸的變成一個龐然大物,有吞吐天下的大氣象。

伊闕之戰慘敗,戰國初期的霸主如此不堪,原因在於這兩點

伊闕之戰全過程

這就不得不說一下交友的重要性了,尤其是交到一個好朋友,白起就是這樣,剛入軍營不久就跟魏冉結交了,這多年的戰友情誼,生死兄弟讓兩人關係密切,而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舅舅,戰爭開始前,在魏冉的推薦下,昭襄王將白起升為左更(二十等爵第十二級),擔任秦軍主將與韓、魏、東周24萬聯軍對抗,而秦國的兵力不及聯軍的一半。

伊闕之戰慘敗,戰國初期的霸主如此不堪,原因在於這兩點

伊闕之戰

這種動輒幾十萬的戰爭最重要的就是上下一心,軍營中只能有一個聲音,秦軍是做到了,但對面的聯軍陣營很難做到。在戰國這樣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下,兩國的友好盟書只是一紙空文,完全沒有任何約束力,這種情況下的聯軍毫無疑問,肯定是一盤散沙,在聯軍中,韓國軍隊勢單力薄,主將暴鳶希望魏國作為先鋒,先出去幹。而魏國主將公孫喜跟他的想法恰恰相反,他想著韓國能先衝,他認為韓國雖然兵力不是很強,但他們裝備好啊,有強大的弓弩,盾牌盔甲等也都做工精良。就這樣,雙方的貌合神離給了白起機會。

白起帶兵講究殲滅敵方有生力量,而這需要敏銳的戰略目光,白起捕捉到了聯軍陣營的隱患,準備逐個擊破。白起先假裝與韓軍對陣,在陣前舉起無數的旌旗,讓對面誤以為這是主力部隊,一時間表現出全力以赴的樣子,毫不知情的韓軍被少量的秦國疑兵給牽制住了。

伊闕之戰慘敗,戰國初期的霸主如此不堪,原因在於這兩點

白起

而這恰好正中魏軍的下懷,魏國高高興興的看著前方的戰鬥,但秦軍主力已經繞到了聯軍的後方,魏軍毫無防備啊,被殺的措手不及,這陣型一亂,戰鬥力瞬間大減,死的死,逃的逃,魏國慘敗。而韓國看到後也是軍心大亂,更加不敵秦國,於是乎,秦軍一路追殺,24萬大軍一個不留。

戰國初期的秦魏對比

先來說說本文的主角魏國魏文侯啟用李悝為相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發展農業,軍事,興修水利,逐漸強大起來。還任用吳起,精選士兵訓練,練出精銳步兵魏武卒,創下“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的優秀戰績。

伊闕之戰慘敗,戰國初期的霸主如此不堪,原因在於這兩點

而魏武卒也在吳起的帶領下,攻下函谷關,奪取秦國黃河西岸五百多里地,打得當時的秦國毫無還手之力。更甚者,在陰晉之戰中以五萬魏武卒,擊敗了五十萬的秦軍,真正做到了以一當十。

秦國呢,上面說到了,被佔據了五百多里的土地,所幸當時趙魏反目,才有了喘息的機會,到後來的秦獻公時期,局勢相對穩定,但還是被壓縮在西部地區,奪回失地看起來遙遙無期。

而恰恰是這樣懸殊的實力對比,近百年過去後,秦魏雙方身份對換,並且魏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

伊闕之戰慘敗,戰國初期的霸主如此不堪,原因在於這兩點

秦孝公

魏國衰落的原因

一個政權的衰落,不僅僅有強大的外敵自身的腐朽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秦國經歷了衰敗,到了孝公時期,廣納賢才,等來了這個改變秦國的男人,商鞅。秦國的老氏族在國內享有特權,極大的抑制了秦國的發展,而商鞅要做的,就是打破舊有的制度,建立新的,公平的,適用於戰時秦國的法案。

一部《墾草令》作為變法序幕,在全國推廣開來,重農抑商,削弱貴族權勢,又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二十等軍功爵制等一系列新政,讓秦國煥然一新。

商鞅死後,商君法令繼續堅持了下來,惠文王時期張儀來到秦國,秦國內有嚴明法度,外有張儀連橫他國,這一年一年過去了,秦國也越來越強大,直至昭襄王時期,列國幾乎無力與秦單獨開戰。而這場

伊闕之戰,成為秦國東出最響亮的一槍。

伊闕之戰慘敗,戰國初期的霸主如此不堪,原因在於這兩點

商鞅

秦國能在外敵強大的時候,保持自身的冷靜明智,但魏國並不如此,魏國在經歷了初期的進步,在國力大大提升後就膨脹了。在魏武侯去世後,魏國陷入了短暫的混亂,幸好魏惠王繼位,穩定了亂局。魏惠王早期確實是治國有方,能識人善任,任命

公孫痤為相,還親自選拔了龐涓公子昂龍賈等年輕將領。

但得意就會忘形,魏惠王開始有些“糊塗”了。在少梁之戰中公孫痤被俘虜,回國後因為戰敗的恥辱,不久就去世了,魏惠王在他去世前探望,問之後的相國人選安排,公孫痤推薦商鞅,然而魏王認為商鞅年齡小,難堪大任,就拒絕了,公孫痤勸魏王殺掉商鞅也沒有采納,這樣,一位足以影響戰局的人才流失了。

伊闕之戰慘敗,戰國初期的霸主如此不堪,原因在於這兩點

魏惠王

又在馬陵之戰中損失龐涓等10餘萬人,稱霸局面一去不復返,而後又遭到秦國的攻打,魏國決定合縱他國來阻擋秦國,但是公孫衍的合縱運動還是沒有效果,魏惠王便對“合縱”產生質疑,又被張儀“聯合秦魏韓三國攻打齊楚”的主張打動,在“縱”“橫”之間搖擺不定,魏國不斷被削弱,即便到了魏襄王,魏昭王時期也沒有大的改變。

魏國是秦東出第三個滅亡的國家,兩百年不到的時間,從昔日的霸主,被趕下神壇,逐漸蠶食,最終滅國,一代強國淪落至此,讓人唏噓。


END.

我是七月,關注我@七月讀史,更多歷史,盡在眼前,記得點贊和評論哦~

參考資料:

《史記》

《戰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