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偉人毛主席是如何點評漢高祖劉邦的?

在中國古代的開國皇帝裡,除去少數民族,剩下的漢人皇帝中,幾乎全是世家大族出身,生來便有皇帝的命,只有兩位皇帝是從最底層奪得天下的,一個是朱元璋,一個是劉邦。按照毛主席對這兩位皇帝的說法是"老粗出人物","能幹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

“以史為鑑”:偉人毛主席是如何點評漢高祖劉邦的?

朱元璋

歷史電視劇裡的劉邦總給人一種油滑、市儈的感覺,在真正的歷史裡,劉邦是什麼樣子的呢?《史記》中記載漢高祖劉邦仁慈寬厚,樂善好施,胸襟闊達。年少時就懷有遠大的志向。劉邦常去咸陽服徭役,有機會就在咸陽四處逛逛,有一次剛好碰到秦始皇出巡,在見到周邊人流湧動的壯觀景象後,不禁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此!"

到了壯年後,劉邦不願從事老百姓的事,便做了泗水亭亭長,經常邀請官場上朋友到家裡喝酒,由於為人仁義闊達,凡是與其交往的人,無不心生親近與佩服。這些經歷造就了劉邦不一般的人格魅力。後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也靠著狐朋狗友,一步步成為反秦的領袖,最後在楚漢戰爭中擊敗項羽,成功建立漢朝成為皇帝。


“以史為鑑”:偉人毛主席是如何點評漢高祖劉邦的?

史記·高祖本紀

在成為皇帝后,劉邦總結成功的原因,詢問諸位大臣,他何以得天下而項羽失天下?有人說:漢王會用兵。有人則說:項羽只知打仗不懂治民,連年征戰,失了民心。劉邦聽完後,不以為然,說出了自己的見解,這段話被記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毛主席在與身邊人談及劉邦成功原因時,說到這個事情,並一字不差的把劉邦說的話背了出來"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這句話簡單來說就是"我策略上不如張良,治理上不如蕭何,行軍打仗不如韓信,但我能很好的用三人,這就是我贏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就一個范增也用不好,所以才輸給我。"

“以史為鑑”:偉人毛主席是如何點評漢高祖劉邦的?

胡喬木故居

1957年,毛主席在與吳冷西和胡喬木談話,當講到領導的任務是什麼時,他即興評述了漢代的幾個皇帝,說道劉邦時,稱讚劉邦會用人,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1962年時,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毛主席再次稱讚劉邦,說他能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並舉了一個例子說,有個知識分子名叫酈食其,去見劉邦。

初來時說是讀書人,孔夫子這一派的。劉邦回答:現在軍事時期,不見儒生。這個酈食其就發了火,他向管門房的人說,你給我滾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管門房的人進去照樣報告了一遍。這一次劉邦將其請了進去,酈食其進去的時候,劉邦正在洗腳,看到人來了,劉邦連忙起來歡迎。

“以史為鑑”:偉人毛主席是如何點評漢高祖劉邦的?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酈食其因為劉邦不見儒生的事,心中還有火,批評了劉邦一頓。他說,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為什麼輕視長者!這時候的酈食其已經60多歲了,劉邦比他年輕,所以他自稱長者。劉邦一聽,向他道歉,立即採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意見。此事被記載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

從上面看毛主席對劉邦的高評價基本是決策對、會用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

劉邦的成功很大程度在於他自己會審時度勢,然後做出正確的決策。與項羽的剛愎自用、沽名釣譽不同,劉邦在做決策時不會選擇從自身出發,而是從大局出發。

在與項羽約定誰先到關中誰先稱王后,項羽一路憑藉自己的勇武攻城略地,燒殺無數,令敵人既聞風喪膽又怨恨無比。劉邦則是儘量擴大自家的政治影響,採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策略,無聲中把劉邦仁義之名流傳出去。

“以史為鑑”:偉人毛主席是如何點評漢高祖劉邦的?

項羽

在這樣的計謀下,劉邦一路上遇到的抵抗遠不如項羽遇到的猛烈,甚至花費極小代價拿下戰略要地宛城。在進入關中後,劉邦採納軍師張良和猛將樊噲的建議,"封秦重寶財物府庫",並把部隊撤到咸陽外的霸上,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於是關中的秦人非常高興,爭相拿出自己家中的酒肉,犒勞漢軍。

劉邦卻堅決不接受,說漢軍糧食夠用,不想給關中百姓添麻煩。在這樣的正確決策下,關中秦人紛紛倒向劉邦,有人還想要推舉劉邦做秦王。反而是項羽在進入關中後,大肆屠戮,引得關中百姓怨聲載道,盡失民心。

劉邦在關中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主要與他了解社會民心有關。毛主席在讀到蘇聯《政治經濟學》時,曾說"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除了此,劉邦的正確決策還體現在楚漢相爭時。

他自己率兵牽扯項羽主力,令韓信收復六國故地,令彭越襲擾楚軍後方,在這樣的決策下,漢軍轉弱為強,逐漸贏得優勢。

“以史為鑑”:偉人毛主席是如何點評漢高祖劉邦的?

劉邦的成功有一半靠得是用人。正如他自己所說合理用張良、蕭何和韓信才是他贏得天下的關鍵。這一點毛主席甚為贊同,他說領導的任務就是決策和用人。劉邦善用人,他的帳下不只是張良、韓信、蕭何,還有陳平、周勃、酈食其、陸賈等各種人才。秦在統一六國後,仍然以未得天下的姿態去治天下,所以秦亡。

漢朝建立後,劉邦卻迅速轉變,這與劉邦採納陸賈的建議有關。陸賈對劉邦說:"馬上得天下,也要馬上治天下?"劉邦聽後,立刻改變治國策略,實行了安民、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當劉邦病危時,呂后問他: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劉邦言:曹參。呂后又問:曹參之後呢?劉邦答:王陵,然王陵質樸少文、秉性耿真,可以讓陳平輔佐。陳平智高卻難以擔當。周勃重厚少文,安定劉氏江山者必周勃也,可令其為太尉。

“以史為鑑”:偉人毛主席是如何點評漢高祖劉邦的?

影視劇中的呂后

在劉邦死後,漢朝的大臣安排果然如劉邦所言。在呂后死後,呂家叛亂的時候,也是周勃迅速帶兵平息了叛亂,穩定了劉氏江山。從這裡看出,劉邦確實有高明的用人方法。

然而劉邦用人成功,是因為手下能人眾多,之所以手下能人眾多,離不開他的豁達大度。《史記》記載,在劉邦做泗水亭亭長前,他就有仁慈寬厚,樂善好施的美名。等到他做了亭長後,他的名聲更顯。

一次在押送役徒去驪山服徭役途中,跑掉了一些人,按照秦法,役徒缺少一人其他人將按照連坐同樣獲罪。劉邦索性就將其餘的都釋放了,並決定自己也亡匿芒碭山中。這一豁達大度的做法,贏得了十幾個刑徒的追隨。

後來,在劉邦被尊稱為沛公後,他表現得更加豁達大度。在劉邦先入關時,秦王子嬰向他投降,有人提出殺秦王,劉邦卻說:"楚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後來在楚漢相爭中,有人向劉邦揭發陳平說:陳平在家時,盜其嫂;在魏國時不容於魏王,又投奔項羽;項羽不待見他,又來漢。


“以史為鑑”:偉人毛主席是如何點評漢高祖劉邦的?

秦王子嬰

今日大王拜為大官,令護軍。然後聽說陳平按照金子的多少辦事。所以希望王上明察。"劉邦在瞭解清楚後,不計前嫌,力排眾議重用陳平,後來陳平果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劉邦的大度還表現在他處在逆境時不沮喪,處在順境時也不得意炫耀。

劉邦在平亂英布後,曾路過家鄉沛縣,在與故鄉父老同飲時,有感而發乃做《大風歌》,憂慮國家守邊之事。劉邦在當上皇帝,勝利回朝時,仍心憂國事,可見他的胸懷。與此相對的是,項羽在進入關中後,迫切希望衣錦還鄉。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卻四處巡遊,令人造碑銘刻功績。

“以史為鑑”:偉人毛主席是如何點評漢高祖劉邦的?

劉邦成功的最後一個原因,就在於他能夠從諫如流,這也是後世眾多歷史學家評價劉邦最多的一點。在進入關中前,他能不計前嫌採納酈食其的建議奪取陳留。在楚漢相爭時,他採納張良建議封韓信為齊王。

在楚漢劃界鴻溝協定後,劉邦又聽從張良、陳平的建議,乘勝追擊引兵東撤的項羽,從而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劉邦在稱帝后,想要建都洛陽,之後卻聽從齊人劉敬建議定都長安。劉邦善於採納別人建議的這些事例,毛主席經常提起,並引以為鑑。

毛主席在很多時候,是把劉邦與項羽放在一塊評論的。他始終認為劉邦比項羽強,至於原因就是"劉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項羽非政治家"。除此外,毛主席還認為劉邦是古代封建王朝裡最厲害的一個,這可能與劉邦的布衣天子身份有關,在劉邦之前,尚未有農民建立王朝的事情。所以毛主席認為此等首創壯舉的人是厲害的。

參考資料

邸延生著. 歷史的借鑑 毛澤東評述中國曆代帝王. 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9.05.

戰英,姜維恭主編. 毛澤東評說中國帝王.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曹應旺.毛澤東評項羽、劉邦[J].人民週刊,2017,(第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