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情緒不穩定,試試這個方法

“砰,又碎了一個碗”,張嫂唉聲嘆氣地說,“咱家那個娃,不愛吃飯,頓頓都是連哄帶騙,最近打碎好幾個碗了。”

姥姥看見他不肯吃飯,追著喂,孩子說:“不要吃了,吃不下了,肚子裝不下了。”姥姥覺得孩子肯定沒有吃飽,繼續喂。孩子怒了,姥姥說:“吃最後一口,乖。”

“我不要吃了。”孩子用手捂住嘴,另一隻手不停揮舞,砰地一聲,小孩一推,碗沒有拿住,碎了。

陪孩子看電動畫片,其中的一個片段,哥哥帶弟弟出來玩耍,弟弟要喝汽水,哥哥說吃冰淇淋,弟弟一直在強調要喝“汽水”,“我說的話,你們怎麼都不聽,我只要喝汽水”。

弟弟獨自去小賣部去買汽水,售貨員說:“沒有汽水”。

弟弟發怒了,“為什麼不聽我說話,我只要汽水。”

弟弟憤怒的變成了力氣很大的機器人,任何試圖想阻止他的人,反而更激起他的怒氣,甚至把地錘了一個很大的坑。弟弟變得越來越狂,破壞力越來越強,大家都束手無措。突然一杯汽水放在他面前,弟弟臉上露出可愛小人的微笑,一下子弟弟變回小孩,喝完汽水,乖乖地睡覺了。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在別人說話的時候都在聽,也會給出反應,但都給不出正確的理解。

這讓我想起了《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裡面講的傾聽的重要性。

小孩子情緒不穩定,試試這個方法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本書雖比較厚重,但作者運用電影故事教學法,有趣味性的給大家講解了溝通中的藝術。本書分為三部分:“看入人裡”講述了在人際關係溝通中,自覺與情緒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講述分析語言的運用和非語言線索的特徵,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看人之間”講述了關係的演變,側重於親密關係,提出了改善溝通的各種方法。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作者羅納德·B·阿德勒和拉塞爾·F·普羅特他們在1990年的一次溝通會議上相識,他們就使用故事片作為教學達成了共識。多年來,他們一直圍繞溝通這個主題撰寫文章、四處演講,併合作多本教材。他們還幫助專業和商務人士改進職場中的人際溝通技巧。

在我們所處的這個環境中,傾聽隨處不在,除了聽力有問題之外,任何時候我們都能傾聽。

但是在一個家庭中,我們很難做到傾聽,變成了大家口中的嘮叨者,所以有孩子不聽話、大哭、亂髮脾氣等現象。

或許有些人會辯駁,我有認真聽呀,你所謂的聽估計只是聽見聲音而已。


小孩子情緒不穩定,試試這個方法


1.什麼是真正的傾聽?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明確指出,聽與傾聽其實兩者大不相同。

聽是聲波傳到耳膜引起振動後經聽覺神經傳送到大腦的過程;傾聽是大腦將這些電化學脈衝重構為原始聲音的再現,再賦予其意義的過程

有時候我們會自動或無意識的“屏蔽掉”我們所厭惡的聲音。比如,媽媽在大街上玩手機,孩子要求媽媽注意安全,媽媽還是無動於衷的自個玩自個的。

也有時候我們是在認真的聽的。

“媽媽,媽媽,我給你講一個笑話。”“好的。”

“以前爸爸讀書的時候,在路邊亂買東西吃,上課的時候肚子疼,還沒跑到廁所,爸爸就拉了,回家被婆婆罵了,好不好笑?”

“好笑。”眼睛也不看一下他,就回答道。

明顯感覺孩子略帶失望和憂傷的小眼神看著我。

反思了一下,這就是心不在焉的傾聽,沒有理解孩子的深沉含義,其實他想要和我玩,引起我的注意。

當你關注的某個重要的人或說的重要的話,你會心無旁騖地傾聽,你會提高自己的意識,讓自己很專注,很積極的傾聽。這樣的傾聽是我們所推崇的。

傾聽含有5個過程:聽到、專注、理解、回應和記憶。不僅僅是我,我想大多數人都還處在聽到這個階段。


小孩子情緒不穩定,試試這個方法


2. 為什麼有時我們無法有效傾聽?

誰擁有話語權,誰就是主角。能有效傾聽別人的時間越來越少,主要有以下原因:

超負荷的信息 當各種信息鋪面而來的時候,我們無法專注傾聽。

先入為主 我們都是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比如我們正在專注看視頻,旁人在說他關心的話題,與我們無關,我們就很難集中精力去傾聽。

錯誤假定 我們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通常認為自己的認知比孩子高很多。當孩子提出某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會認為孩子想法太簡單、太淺顯,不值得我們付出注意力。對待孩子的提問也是敷衍了事。

缺乏明顯的益處 “沉默是金”與“口若懸河”,通常我們都會選“口若懸河”,認為這樣更能吸引人,能帶來更多的好處。

缺乏訓練 有時我們也想到達認真傾聽的目標,但不得要領。我們從上幼兒園開始,都會傾聽了,所以不需要學習傾聽的技巧,多數人會這樣想。雖然傾聽技巧可以訓練,但我們花在上面的時間少之又少。


小孩子情緒不穩定,試試這個方法


3. 如何做一個積極的傾聽者?

少說話 用心理解別人說話的心情,即使有需要澄清的事項,也等人家說完。

擺脫注意力分散 去朋友家做客,會有一個現象,一邊看電視,一邊聊天。這樣會使分散我們傾聽的注意力。

不要過早評斷 經常會有這種情況,聊到某個自己熟悉的事情時,有極強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慾望,話還沒有聽完,就呼嘯而出。甚至會引起爭吵,有一種盲人摸象的感覺。

尋找重點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一種人,可以侃侃而談的聊一下午,從出生,聊到政治。對於這種說得多而話題散的人,我們要提取對方的核心觀點了。

回應 作為一個積極的傾聽者,我們可以使用接力使力,用沉默和簡短的言論來鼓舞對方。問話不僅有利於提問者,對傾聽者來說也可以是有用的工具。當提問者說的某些話有些模糊,我們運用

釋義重述對方的話,使我們更能理解對方的信息。支持對方的觀點,少評價。

小朋友放學回來,把書包一放,生氣的坐在沙發上。

“媽媽今天我不開心。”

“怎麼啦,能給我說說嘛?”

“洋洋轉圈的時候撞到我的胸膛了。”

“你是說洋洋轉圈的時候不小心撞到你了嗎?肯定很疼,給我瞧瞧,揉揉。”

“是的,現在不疼了。”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一書展示了傾聽的重要性,使我們瞭解了從家庭到工作,從孩子、父母親到朋友同事之間,真正的傾聽是什麼,為什麼會有無效的傾聽,以及我們該如何積極的有效傾聽。當我們擁有正確的傾聽模式,會幫助我們打開真正的情感聯結和解決問題的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