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锅肉”的由来

回锅肉,也称熬锅肉,属于四川民间的传统名菜。因其历史的悠久,食用者甚多,逐渐成为当地乃至全国而影响世界,具有别具风味的四川名菜。

据此介绍,四川人,家家都能做出这道回锅肉,如果我们到四川,先“奔”回锅肉是名家的选择,俗话说“入蜀不吃回锅肉,等于没有到四川去”。久在外地的四川人,回川探亲访友时,首先想到和要食用的就是回锅肉。现在回锅肉的品类繁多,除了四川的回锅肉,其他还有连山回锅肉、红椒回锅肉、蕨菜回锅肉、干豇豆回锅肉等。

传说中便知,回锅肉是说在从前,四川人平日里很辛苦,偶尔吃一顿比较丰盛的饭菜,当地人称之为“打牙祭”的当家菜,一般会在每月的初一或十五食用。原始的做法是,先进行白煮,然后再进行爆炒加工。下面就把回锅肉在寻觅历史的前提下,让我们一起说说它的来历吧!

在清末时期,处于成都市郊辖区,有一位姓凌的翰林,因在官府未能得志就退隐在家中,专心研究烹饪的学问。他把原来先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把猪肉加入作料进行去腥处理,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进行煎炒做成菜。在先蒸熟的情况下,减少了猪肉可溶性蛋白质的流失,保持了猪肉质量的浓浓的鲜香,使原味不失,颜色泽亮。从此,响誉锦城的先蒸回锅肉的消息传遍开来。

这道菜的名字已经诞生,那为啥又叫回锅肉?这个“回”字,意思就是“还”的意思,就是说还原原来的地方。前边我们已经知道回锅肉是先将猪肉煮熟或者蒸熟,切成片或者切成块,然后再放入锅里加入作料进行翻炒。所以这道菜的名字由来,其实就是回锅肉真实做法的解释。

所以,这个菜就是把猪肉切成块,经去腥处理后,先在煮熟或者蒸熟的基础上,再切好后放入锅里来回爆炒而成。因此,这个“回”字就是再次回到锅里来回翻炒的意思,这就是回锅肉的来历,是最直白的说法而已。

传说中的回锅肉通常的说法是,起源于清代末期,由凌翰林偶然研究发明。然而,真相还有多种说法,回锅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宋。到了明代,回锅肉基本上已经定型。在清末豆瓣的创制,又大大提升了回锅肉的口感和优良的品质,使回锅肉成为川菜中的佼佼者。而众多吃家共同认定了回锅肉具有的特点是:口味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入口浓香。所谓回锅,就是再次烹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