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包肉——东北孩子心上的白月光

提起东北菜,我相信对于东北人来说第一反应不是小鸡炖蘑菇,不是地三鲜,不是东北大拉皮,一定是锅包肉。

要说起对锅包肉的热爱,也许他们自己也说不好是怎么个热爱,只记得打小时候起,每次去饭店,进门先点一盘锅包肉,已经成为了当时下馆子的固定菜谱。一家饭店要是没有这道菜,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开饭店的!

以前一直以为凡是饭店都有道菜叫锅包肉,直到后来长大离开了东北,才知道锅包肉不是想吃就能吃的,也才知道不是全世界的锅包肉都长得一个样!

记忆中,一份锅包肉刚从厨房中端出来,远远就能闻到一股醋味,白瓷盘托底,上面堆着挂着芡的炸肉片,肉片上有褐色的焦糊点,还有些香菜、大葱、胡萝卜作为点缀,趁热夹起,一口咬下去,口感酥脆,软硬相宜,一瞬间酸、甜、焦香、肉香充盈在口中,如果你细细品味——盘子就空了。

而如今,锅包肉可以说是一种统一了全国人民口味的美食!不只在东北,你去到哪个省都会看到这道菜!只不过你在别的地区吃的是否正宗那还有待商榷!

吃归吃,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锅包肉,又称“锅爆肉”,诞生于清朝光绪年间,是由当时的哈尔滨道台府的官厨郑兴文创制的。当时中东铁路的开通,让众多的俄罗斯人进入了东北大地,尤其是哈尔滨地区,生活着大量的俄罗斯人。哈尔滨道台府经常要往来接待这些俄国人,在餐宴上如何照顾这些人的口味就成了郑兴文要考虑的问题。

为迎合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传统的中餐焦炒肉片改成了酸甜口味,精选猪里脊肉,切片挂糊油炸,大火烹汁,水果点缀。这道中西合璧的菜,一下就打动了俄国人的味蕾,这些往来人员一有机会在道台府内用餐,必点这道被郑兴文命名为“锅爆肉”的菜肴。久而久之,这道菜的名字被传成了“锅包肉”,在哈尔滨的俄国人之间流行着。

建国之后,妇女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了响当当的口号,一批以女性为主体的产业得以兴建,比较著名的就是哈尔滨著名的“三八饭店”。

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总理来哈尔滨视察,亲临“三八饭店”,曾经在东北生活过的周恩来对她们做的锅包肉非常赞赏。其实这道菜也是当时的饭店负责人员去郑家连夜学习的。周总理在吃过之后后评价:“可别小看这道菜,它的价值也同样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点。”

而锅包肉自从在百年前诞生,历经数代人的改版,已经要发展成为了好几种的类型,例如内蒙古地区地区有咸口的锅包肉,辽宁地区有添加番茄酱的锅包肉,不过我感觉,如果有机会,你一定要去尝一尝哈尔滨最地道的第一家锅包肉,真的与其他盗版的口味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