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刁角美食搬迁追踪录.PDF

俗话说:武林有秘笈,美味藏陋巷。但是随着城市发展,南京的刁角美味小店是吃一家少一家。

这些吃货心头的奢侈好味,有的拆迁再搬迁,有的消失了像没有存在过一样。

这个世界上最不会说谎的是味觉,最执着的是吃货。吃了多年的小店突然消失了,就像失去了全世界。

那些心心念念的美食到底搬去哪儿了?一起来挖~

大炮盐酥鸡

还记得2016年3月份,是淘淘巷6楼的大炮盐酥鸡营业的最后一天。不大的店面被大炮盐酥鸡的忠粉们塞满。那天,他们吃的不是盐酥鸡,是十四年的回忆。

过了两个月,大炮盐酥鸡在河西万达重新回归,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台湾味道。

随后,大炮盐酥鸡又在淘淘巷B1楼开了新店。点评上洪武路88号悦荟广场F1层的地址是有误的,已经帮你们核实过了。

翻新后的淘淘巷入门,有大炮盐酥鸡的导向,还写着一句亲切的话:爷爷叫你回来吃饭了!

店里装修得很舒服,墙上有着老客写的便利贴,表白爷爷和盐酥鸡的,表白爱情和自己的,都可以看到。

12块钱一份的盐酥鸡依旧良心,大块鸡肉裹上薄薄一层红薯粉,炸至金黄,油酥肉香。

掰开可以看到含着汁水的细嫩肉质,直觉告诉我:嗯,喜欢。

除了招牌盐酥鸡,店里还有不少正宗台湾套餐、特色小吃。卤肉饭、扣肉饭、大排饭便宜大碗,还可以随便加小菜。

在寸土寸金的新街口,大炮盐酥鸡算得上是平价之光,月光上班族的精神家园。

旧址:新街口正洪街店

新址:淘淘巷负一楼

线之汇桂林米线店

在南京,知道线之汇的可以算得上资深吃货了。小店算起来开了也有20余年,但却“命途多舛”经历了4次搬迁。

原王府大街老友桂林米线馆搬到了石鼓路79号,后来房租到期搬到石鼓路120号妇幼对面,又搬到了石鼓路39号。

好在,美味依然还在。

老板娘说:不敢搬太远,搬远了怕老客找不到。

汤底是特色,将广西当地酸辣的口味稍作改良,各种香料配上大骨汤,喝下满口香。

水煮系列基本不踩雷,再配上免费的特色泡萝卜,空口就能吃完一盘。

用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兰魁先生的话说是:“你千急莫讲,一讲口水就流。

旧址:王府大街

新址:石鼓路39号(东方名苑旁)

汪家馄饨(金粟庵店)

把时间往前拨20年,汪家馄饨还是走街串巷的小摊。如今,三弟兄每人开了一家店。每天营业到下午2点,去晚了毛都吃不到。

继老大雨花台的店搬之后,

今年6月份,最个性的老三也搬了。

搬家之后,环境好了,座位多了,但没了旁边摊子上烧饼的搭配,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墙壁灶台熏黑的烟火气和端着碗站着吃的惬意,也都停留在了食客的记忆之中。

馄饨皮薄肉大,入口滑溜,猪油的鲜香混杂着的烟熏味,点上辣油,香气充满口腔。

说不上来哪里好,蓝鲸人会笃定地告诉你:汪家馄饨,就是好吃。

旧址:集庆路来凤小区9号

新址:集庆路124号(泽天大酒店对面)

一三六面馆

一三六是南京老饕们喜欢光顾的一家面馆,破旧的门头下藏着三十几年的老南京情怀。

原先开在珠江路同仁医院旁边时,叫做一流面馆,搬家后才改名为一三六面馆。

点评上营业时间是周一周三周六,在这里辟谣一下,店家其实没那么傲娇了,每天都上班。

他们家的炝面、炸得金黄爽脆的皮肚、鲜香的辣油,俘获了不少六鲜面爱好者的芳心,又以量大的优势把其他面馆远远甩在身后。

皮肚、肥肠、肉丝、木耳、青菜、鸡蛋、榨菜……配菜满满当当地铺在面上,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十几块钱花得很值。

再加颗特色虎皮鸡蛋,偏甜的卤味配上一口辣得人涕泗横流的面汤,稳中带甩。

新址:进香河路进香河集贸市场南门3号

评南水饺

评南水饺,曾经开在美食云集的评事街。与大名鼎鼎的李记清真馆、章云板鸭邻居。

评事街拆了之后,店面搬到了朝天宫西街。他们家的水饺很多老城南人从小吃到大,味道跟外婆妈妈包的一样。

店门口常年支着一口热水锅,滚水咕嘟咕嘟地扑着锅盖子,白胖饺子在里面来回掸上三两滚,一盘饺子就出锅了。

菊叶鲜肉水饺点单率非常高。猪肉肥瘦相间,馅料盈盈透着光。菊花脑清爽消暑,吃一口汁水噗噗往外冒,留得一嘴清香气。

豆腐鲜肉水饺里豆香与肉糜的鲜香融为一体,细密绵软的口感像一床被子裹住舌尖,让人很难不喜欢。

旧址:评事街

新址:朝天宫西街张公桥小区

老叶哨子面

老叶哨子面曾开在破败的雨花路上,和味真馄饨、椿和面馆三足鼎立。

因为拆迁,味真馄饨迁至茶南大街,而椿和面馆因为昂贵的房租退出历史舞台。老叶哨子面最先搬到西祠街区,最终落根虹悦城后街。

哨子面是招牌,细细的面条,煮面的时间掌握的很好,口感劲道余味绵长,散发着清香的坚果香气。

店里还有各种老城南口味的卤味浇头,放心点,都不会踩雷。

旧址:雨花路

新址:长虹路415号4栋105室(虹悦后街)

朱记小眼镜蒸饭

螺丝转弯,南京最奇葩的路名之一,曾经藏着南京蒸饭界的无冕之王。

小眼镜当年有多傲娇,经历过的人都知道。

每天早晨6点不到就排队,人均30分钟起。老朱工作时心情不美丽,点单时最好简单粗暴,唧唧歪歪的话小眼镜一秒就会发飙。

老板朱世斌做蒸饭的动作,在吃货眼里,有几分浮夸。颠着魔鬼般的步伐抓饭、布菜、收钱,数九寒天只穿一件毛衣还汗如雨下。

这样魔幻的早晨终止于2016年3月。因为影响交通,螺丝转弯几十米的早餐摊全部取缔。时隔一年,它重回新街口,终于有了一家自己的门店。

旧址

:新街口螺丝转弯

新址:新街口正洪街广场五星电器北门

忘不了酸菜鱼

南京人,几乎都爱吃酸菜鱼。明明不是南京菜,南京吃货们却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自动默认为:最好吃的酸菜鱼在南京,并且不接受任何反驳。

说到酸菜鱼,老南京人会送你三个字:忘不了。

忘不了原来是北圩路上的一个舞厅改造而成的,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全南京寻觅夜宵的吃货会用热情把这里点亮。

这里的师傅经过多年征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鱼片厚薄均匀,寸寸入味,真的让人忘不了。

酸菜味道很正宗,各种层次的酸辣在嘴里绽放。

后来北圩路拆迁,忘不了停止营业。失踪了近一年后,它总算在距离北圩路2公里的应天大街开了新店,老客的思鱼之情总算有了寄托。

旧址:北圩路

新址

:应天大街839号

黄勤记凉粉

对很多老南京来说,黄勤记是一家情怀老店。不少以前在这吃凉粉的小杆子,现在都成家立业了!

它原先在江南贡院附近,一张贴墙的桌子,只有三两个位子。几乎人人手捧一碗凉粉,站着呼啦呼啦两三口,连着卤汁一起下肚。

老板通常一只手托三碗,麻利地往里面放入自家熬制的酱油、醋,最后点一滴香油,撒一把大头菜。配料看似平常,味道难却找第二家。

黄勤记现已是第四代传承,店址迁到了老门东。老板以前是瘦瘦的眼镜男,如今留了胡子,发福微胖,凉粉豆干也都涨到了10元一碗。

旧址:夫子庙贡院街

新址:三条营(老门东美食一条街)

民间老鸡汤面馆

2010年,宁海路上的民间鸡汤面因拆迁搬走。各自奔天涯的南师大学子重回南京,

多想和同窗再在这里干一碗热鸡汤,然后回到各自奋斗的路上。

好在,老鸡汤面并没有消失,老板把面馆搬到了中山路虹桥加油站旁。

鸡丝、鸡血、鸡肫、鸡肠……滚烫的鸡汤,劲道的手擀面,金黄油亮薄薄一层鸡油覆盖在汤面上,再加一撮碧绿的葱花点缀。

味道还是熟悉的味道,仍是多少南师大人心中的第一名。

小杂汤也很清爽,一碗下肚,多了几分与生活斗争的气力。

旧址:宁海路(南师大附近)

新址:中山北路194号虹桥加油站旁(近湖南路)

秋林龙虾

李志的《热河》里有这么一句:秋林龙虾换了新的地方。

于是逼哥死忠粉来到南京,去热河看梧桐垃圾,看32路穿过挹江门,也会顺便找一找秋林龙虾到底搬到了什么地方。

秋林新店搬到了中山北路,靠近中山码头。店面变大了,但环境还是一样的“糙”。

@华妃奴婢也想做皇上

但秋林向来以味立足,龙虾的品质很好,龙虾剪腮去头,洗得非常干净。

蒜泥口味百吃不厌,鲜嫩Q弹,虾肉紧实不散。剥过之后要蘸上蒜泥更美味,带来一种“铁汉柔情”的反差萌。

@华妃奴婢也想做皇上

旧址:热河路

新址:中山北路605号(中山码头附近)

韩姐海鲜牌档

韩姐排档店原先开在许府巷,虽然店名已经足够生动形象,但老客还是习惯叫它“许府巷小海鲜”。

这个“小”字一方面形容出了当时店面的逼仄,一方面又完美体现了吃货们窃喜的心态,花小钱就能吃海鲜,何乐不为。

后来韩姐把店面搬去了老菜市,但是环境和审美嘛……一言难尽

但瑕不掩瑜。韩姐家的海鲜有一大票的死忠粉。

店里没有菜单,客人直接看着海鲜点菜。但是装海鲜的柜子呈现出一种五彩斑斓的黑,对此老客已经见怪不怪,第一次来吃的人却难免觉得自己误入了小黑作坊,分分钟就要夺门而出。

如果你能承受得住这样视觉上的冲击,那么在味觉上韩姐一定不会亏待你。

香螺、蛏子、小龙鱼、海蟹、鱿鱼、鸦片鱼、海肠等等海货都在海缸中活养,虽然算不上非常肥美,但口感饱满多汁,紧实Q弹。

料理的手法也简单,清蒸、蒜蓉……再重口点,就是椒盐。

一口一个海的味道,于是吃完一抹嘴,大家都变成了诗人:大海啊都是水,鱿鱼啊八条腿。

旧址:鼓楼区许府巷25号

新址:同庆楼水佐岗老菜市8号

你还知道哪些让你念念不忘,却已经搬迁的美食?

摄影 / 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