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适可而止,是否能和大清划江而治平分中国?

康氏阿生


此时,他可能想到的是,既然已经背负一世骂名就不要优柔寡断,必须一做到底。可能就是因为他太到底了,导致清朝这边感到后背发凉,再加上20岁盛气凌人的康熙帝天生就对三藩有敌意,让他如芒在背,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决定解除藩王的兵权。



吴三桂,在这个时候正和圆圆在云南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没有想到事情发展的如此之快,就算他跟康熙没有感情,但必定大清江山一大半都是老吴拿下的,要是交出兵权和封地,那不是很快就会唱一首《凉凉》。

本来二次叛变根本就不是他的本意,但是形势所逼,木有办法,1674年60岁的吴三桂经过两个月的犹豫还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直到两年过后,62岁的他才再次率领20万大军北上。就是这两年让他错失了非常宝贵的时机。


面对康熙的咄咄逼人,吴三桂老归老了,必定军事素养还在,有着当年拿下半壁江山的经验,是一路推进,北上无阻。反倒是康熙这边比较尴尬,随着猛将鳌拜被康熙诛杀,八旗兵已经失去当年和明军在萨尔浒的那种战斗力。所以,很快吴三桂就到了长江边上,可就在这时候,就出现了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他停止了进攻,以表示反叛不是他的本义,表示只要你不夺取我的兵权和封地,我就会成为一个和蔼的老人,乖乖的。这时候对比康熙吴三桂失去了他作为一个职业军阀的重要手段,那就是野心,要是吴三桂还年轻十来岁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很傻很天真的决定。康熙则是血气方刚,直接杀了他的儿子和孙子(吴应熊和吴世林)表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决心。吴三桂在停留一段时后再次进攻,却由于停留的这段时间贻误战机,康熙重整旗鼓集中全国的兵力。最终吴三桂失败,康熙成功削藩。

所以吴三桂和清军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划江而治,只有一鼓作气的前进,没有停留或则后退的机会。

网图侵删


杂说一通历史


如果吴三桂适可而止,是否能和大清划江而治平分中国?

吴三桂因追歼南明余势和张、李判军有功,被晋封为平西亲王,实属骄枭之雄。强逼亲绞南明永历皇帝,实属残爆毒辣,背信弃义,拋本民族和前明朝君臣之情于不顾,又属奸诈小人和汗奸。镇守云、贵其间,招兵买马,增强军事力量,强化周边民众,扩大势力范围,增加个人利益,招兵买马,增强军事实力,终其一因,还是隐约间既以防朝庭,又为自己的野心作准备。

虽然在时机尚未成熟的康熙下绍“三藩削减”的激怒下,吴三桂喊着出尔反尔的“反清复明”口号,借着“讨掳复明”的旗帜,蛊惑了重多人跟随支持和暴动,也在短短数月内,大有凶猛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近半个中国,直到长江南岸。

枭雄之心,狭隘轻估,以为长江天堑,易守难攻,纵是天鸟,也展翅难过。偏见与近功中,荒乱与急躁中,终因立国称帝,内部起讧,军心散乱土崩瓦解而告终。


三藩判乱,是康熙1673年下诏“三藩削减”的源头,虽着三藩势力的慢慢增强和扩大,康熙朝政意识到对大清江山的威胁,如果不加以限制,会对朝廷不利,于是下诏“三藩削减”,裁员减兵,减弱军事力量,降级降职,宿小势力范围。

“三藩削减”的下诏,彻底惹怒了吴三桂,于是就联合耿精忠,尚之信等支持者发动判乱,反抗满清政府。

从康熙的“三藩削减”,不难看出,三藩判乱之前的势力扩大,都在康熙眼里容不下,更不必说,吴三桂的适可而止和划江而治了,平分中国就更不可能了。


gydvj马兰老兵


我认为即使吴三桂适可而止,也不可能和大清划江而治平分中国,理由有以下三点:

1.吴三桂在汉人眼里是汉奸,不具备一呼百应的声望。

吴三桂放满清入关时就被汉人定义成了汉奸,所以吴三桂即使再反清也很少会有汉人支持他,因为名声臭了。


2.吴三桂如果反清属于叛乱,名义上不占优势。

吴三桂已经投靠满清了,再次反水也是属于叛乱,叛军在名义上就不占优势,再没人支持,很难和清朝抗衡。前明的旧臣对他恨之入骨,也不会有反清复明的组织帮助他。

3.清朝一直在提防吴三桂,吴三桂没有机会取得胜利。

清朝一直在提防吴三桂,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眼中,而且朝廷一直在想方设法限制吴三桂,吴三桂就像温水里的青蛙,还是盖上锅盖的,吴三桂失败只是时间的快慢的问题,反抗和不反抗都是一个结果。



以上就是我对吴三桂不可能和清朝平分天下的分析,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到留言区留言指正。

我是历史白话君,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不忘昨天!

历史白话君


实际上,当时的吴三桂正是因为想和满清划江而治,才最终败亡的。

三藩之乱中吴三桂的起兵,其实完全都是被逼的。

为什么?很简单,满清得了天下之后,自然是很开心的,开心的时候就会想,吴三桂这些人,可是汉人啊,我们夺了天下,这些人能安心吗?他们被封了亲王,拿着兵权,万一造反怎么办呢?

于是就削藩。

吴三桂这哥几个都是什么人?那是为了满清叛国叛族的人,为了取信满清,甚至连明朝的永历皇帝都用弓绞死了,要说这些人有反心,谁会信呢?

那么问题就来了,走狗们为了主子什么事儿都干了,结果到了这一步,主子想削藩,让他们丢掉兵权,回老家养老,他们怎么办?

那时候明朝灭亡还没多久,吴三桂这些人估计是全天下很多汉人诅咒的对象,不过人家有权有兵,人们是没办法,但如果没有兵没有权了呢?

仇家遍天下的这些人还不会被天下人撕吃了?

没办法,当时的小皇帝康熙什么都不懂,一味药削藩,吴三桂等人眼看顺从下去,就要死,那就干脆反了吧。


吴三桂打到了长江沿岸,自己止步不前给了满清机会

说实话,当时吴三桂等人真是不想反的,如果不是被满清逼着,他们好端端的也就当着王爷拿着兵权生活下去了,但满清逼到这种程度,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儿,三藩一反,满清当时是很受打击,刚刚平定下来的国家再度重燃战火,清军反应不及,被歼灭,被击溃的多之又多,三藩兵马很快就打到了长江沿岸。

这个时候,所谓的“千古一帝”慌了,急匆匆的要搬家回东北老家去。

不过大家谁都没想到的是,三藩竟然在长江止步了。

为何?就是三藩里势力最大的吴三桂,从内心就不想反,他只想不被削兵权,只想过过瘾,他是最想划江而治,平分天下。

这就是吴三桂的思想局限性。

这一停止就直接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满清的胜利确实是因为吴三桂缺乏战略眼光,企图划分中国

实际上当时的战局对三藩以及各地的反清武装是有利的,吴三桂这三个汉人最大的武装集团一反,各地的汉人势力也都开始点燃烽火,企图推翻满清势力,正是各地星星之火,正待燎原的时候,而且满清直接被打晕了,正是吴三桂在长江止步,企图和满清划江而治给了满清时间和机会,调集兵力,而后吴三桂病死,清军调集兵力南下,三藩之乱终于完结。

归根结底,吴三桂的失败,正是因为他想和满清划江而治。


关河南望


这样说应该更为恰当:正因为吴三桂适可而止了,才最终导致身死兵败的结局。划江而治在当时满清政府的统治已根深蒂固的背景下,绝对是个伪命题,要么直捣黄龙“斩首”清帝,要么彻底完蛋,因为和平稳定时期的造反,道义、武力、底子都处于劣势,持久战、消耗战连考虑都不要考虑,反得出其不意,打得速战速决,才有一线生机。

造反成功的典范,明成祖朱棣,就是践行了这样的原则,一门心思奔着南京而去,除了北京大本营,沿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绕,攻下南京,大势已成。而两百多年后的吴三桂,论用兵打仗绝不在朱棣之下,论前期形式更是势如破竹,不像朱棣把脑袋挂裤腰带上那般狼狈,之所以败亡,或许正是少了那股精气神儿。打到长江,六十余岁的吴三桂松了口气,给了大清宝贵的喘息时机,待到康熙调兵遣将到位,吴三桂已经败局已定。

又过了近两百年,一场披着“上帝”外衣的农民暴动也是一路势如破竹地打到长江,彼时的清廷已是残破不堪摇摇欲坠,就差最后踹上一脚,可惜“上帝之子”们沉浸在金陵的温柔乡里,那致命的一脚,始终没能踹出。


易小研幸运星


中国之所以统一,经济原因是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中国南北跨度大,气候多样,南方与北方之间有很大的相互需求,所以惟有建成统一的南北的政权,才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清朝入关时家底很薄,之所以一统江山,是因为对天下各利益集团的协调工作做到了位,再加上八旗军战力不错,所以最终在利益与共丶军事给力的作用下一统江山。

清朝的统一使得南北物产得以更广泛的交流,各利益集团的利益成倍增加。如果此时出现一个由吴三桂领导的划江而治的势力,那是不符合天下人根本利益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因此吴三桂的灭亡是必然的。

个人认为吴三桂灭亡原因有:

1,吴三桂背弃大明,借口没军饷而不回防北京,导致崇祯帝殉难,为天下士人不齿。

2,吴三桂降清后,剿杀大明势力很给力,为广大汉人所唾弃。

3,吴三桂并没有统一长江以南,长江以南其他势力当然不会支持他,而是会见机行事。

4,天下各利益集团早就选择了清朝,所以吴三桂不可能获得持久的人力丶物力丶财力的支持。

5,吴三桂的确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也并非出类拔萃,再加上他政治头脑不清楚,凡是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跟他。吴三桂一再背主弃德,为人谈不上信义,是一个不靠谱的人,有点脑子的人不会相信他,更不会忠于他。

6,当时清廷气势正盛,康熙帝是一代英主,其臣下也人才济济。

因此吴三桂当时反清,就是找死。如果他当时不造反,主动向康熙帝妥协,结果应该会好些。


鬼影147951010


吴三桂的反叛直接的导火索是康熙的“削藩令”

首先我们来讲述吴三桂这位枭雄,吴三桂在大明崇祯时代,担任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让努尔哈赤闻风丧胆,大明北部安全可谓固若金汤,但是在崇祯年间,朝中大臣勾心斗角,大明各地出现反叛队伍,以李自成为首的叛军尤为壮大,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而死。另外李自成屠杀了吴三桂家人,导致吴三桂放弃山海关,清军入关

吴三桂在投诚清军时,赢得多尔衮的信任,被封为平西王。顺治即位后,吴三桂攻下云南,顺治就委任吴三桂镇守云南,因为当时云南属于蛮夷之地,很难管理,其实顺治也是拿吴三桂当刀使,不料吴三桂在云南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

康熙即位后,吴三桂的势力已经可以抗衡清朝政府,康熙不得已下令削藩,吴三桂这位敏感的政治家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危险,于是在衡州称帝,康熙派兵镇压,吴三桂的军事实力远远超出康熙的想象,几次镇压吴三桂都无功而返,最后吴三桂得病去世,才得以平息这场削藩战争。

以上是吴三桂与康熙的较量,不难看出,吴三桂这位枭雄是不可能与康熙划江而治,所以他开关迎清是迫不得已,这才是真正的吴三桂,一位真正的英雄


忆古察史


这个假设应该有个前提即:吴三桂不止打到长江,并全占长江以南地区。而是应该一直打到淮河流域!!原因在于:守江必守淮!即使因为吴三桂力量和清军势均力敌,谁也吃不掉谁,而被迫和谈,也得有这个客观条件才行!单守长江是守不住的,并且不仅守不住,反而会因战略守势而加快失败的命运!(吴三桂正是这样失败的)当时吴三桂本有几个有利条件,却都没抓好:1,三藩起事,声势浩大,几乎大半中国为之动荡!一场全局性大洗牌,看似不可避免!但是,却败在吴三桂的迟疑不决,妄想划江而治上!2,吴三桂势力很大,响应者、投机于他者众多!此时吴要做的决不是划冮而治之类的保守思想。而是应该直捣黄龙,从四川、湖北、江苏各路出击!不给清军以喘息\\休整的机会!以击致暴,以暴引乱!使那些潜伏于清军内外的异志者看到希望,从而进行配合、投机!但吴三桂的稳扎稳打,不敢孤注一掷,给了清廷及清军时间和机会!使对手逆转了形势!3,清廷当时正处于上升期,但是对于占领的中国大地却是处于巩固期!对于这样的对手,吴三桂若不能逼之迫和,就必须拚死一搏!况且,吴三桂占领江南税粮根本之地,清廷岂能容忍?!一旦吴三桂力量衰落,转为被动,则清军必不惜代价,致其死命!综上:划江而治,必是清吴双方势均力敌且精疲力竭之后才会被考虑!否则即便吴三桂愿意,满清也不会同意的!


每日求进步


一家之言,我认为不能。

首先,准备跟满清划江而治的我们不见得比吴三桂更聪明,他之所以不适可而止,必然有各种权衡的考虑,而这些考虑是几百年后的我们难以深刻了解的。

其次,满清不允许,在关外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满清还屡屡进犯大明,更遑论已然统治中国的满清,八旗精锐还在,更有绿营军团助力,还有充沛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足够的战略纵深,为什么畏缩不前?

第三,老百姓不允许,到底谁才是正统的观念已然是我们这个民族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而决出正统对于满清和吴三桂都很重要。就当时而言,满清所占的优势比较大,所以吴三桂需要实现武力上的压倒性胜利才能取得正统的位置。因此,直捣北京,才能扔掉汉奸的名号,取得华夏君主的正统地位。

第四,战争不会停止,双方一旦交手就不可能轻易停下来。双方不仅有战斗欲望而且都有战斗的实力,所以没有停战的理由。如果北方蒙古攻击满清,南部台湾攻击吴三桂,或许双方会有停战的希望和可能。


减水书生


不可能适可而止的,如果是你都占了一半中国肯定想占另一半。再说了清朝康熙帝缓过来之后必定再打你,所以我认为吴三桂不会那么傻而坐以待毙,王朝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要是能和平解决史书上何来的血迹斑斑。就像解放战争后期国共和谈,国民党提议划江而治。由于各种因素也没有成功。一旦打死了就只能硬着头皮上。所以小编认为不可能和解跟划江而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