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上)韦力撰

中国古代的小说中,影响力之大者无过于《红楼梦》。二十世纪以来,对于《红楼梦》的研究成为了专门的学问,这个专业被称为“红学”,该书中的故事情节以及相应的人物,已然家喻户晓,因此,该书的故事情节也就用不着我在此啰嗦。

对于《红楼梦》的研究,红学界大概分有两个体系,一是关于文本本身的考证,二是对作者曹雪芹的研究。红学界大多认定《红楼梦》的故事,乃是作者曹雪芹根据其家庭情况写出的一部近似自传体的小说。对于这种写法的优与劣,研究者看法不一,比如陈独秀就写过一篇《〈红楼梦〉新序》,此文发表于1921年5月上海东亚图书馆出版的《红楼梦》卷首,以他的看法,这部小说有着如下的不足:“因此中国小说底内容和西洋小说大不相同,这就是小说家和历史家没有分工底缘故。以小说而兼历史底作用,一方面减少小说底趣味,一方面又减少历史底正确性,这种不分工的结果,至于两败俱伤。”当然,陈独秀所言指的是中国小说的普遍弊端,对于《红楼梦》本身他也有着相类的看法:“拿这个理论来看《石头记》,便可以看出作者善述故事和善写人情两种本领都有;但是他那种善述故事的本领,不但不能得读者人人之欢迎,并且还有人觉得琐屑可厌;因为我们到底是把他当作小说读的人多,把他当作史料研究的人少。”


《红楼梦》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木活字本


《红楼梦》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木活字本,插图一


《红楼梦》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木活字本,插图二


《红楼梦》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木活字本,插图三

但也有人不认可陈独秀的这种指摘,比如吴宓在《〈红楼梦〉新谈》中就认为《红楼梦》不输于西方任何的著名小说,其在该文中开篇即称:“《石头记》为中国小说一杰作。其入人之深,构思之精,行文之妙,即求之西国小说中,亦罕见其匹。西国小说,佳者固千百,各有所长,然如《石头记》之广博精到,诸美兼备者,实属寥寥。”

当年,和珅找到了一部《红楼梦》拿给乾隆皇帝看,弘历看后直截了当地说,这部小说其实写的是明珠家事,于是有人把纳兰性德目之为《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有人对这种说法表示异议,比如1921年5月18日的《晶报》上发表了署名“臞蝯”所作的《〈红楼〉佚话》一文,该文中提到了两种说法,其一为:“顷见某氏笔记一则,其说乃至可异,略曰:曹雪芹馆明珠家,珠有寡嫂,绝色也,偶与雪芹逅于园中,夜即遣婢招之。雪芹逾垣往,忽闻空中语曰:‘状元骑墙人。’悚然而退,然终情不自禁,复往,神语如初。雪芹弗顾曰:‘状元三年一个,美人千载难得也。’遂与欢狎。旋以事败见遂,故作《红楼梦》以泄忿。书中妇女之清白者,惟李宫裁一人,即指其所欢也。”臞蝯没有说他看到的笔记是什么名称,然而这种说法也是肯定《红楼梦》的故事讲的是明珠家事。

臞蝯转述的笔记中,称当年曹雪芹住在明珠家内,而明珠有一位寡嫂长得十分漂亮,某天在游园时,两人一见钟情,于是当晚这位寡嫂就派婢女招曹雪芹前往,虽然此时的曹雪芹心里还是有些警惕,但是他觉得美人千载难逢,还是和这位寡嫂进行了鱼水之欢,可是这件事被明珠知道了,于是将其赶出了门,雪芹对这个遭遇十分不满,于是就写出一部《红楼梦》,来张扬明珠家的丑事。而这位寡嫂也被曹雪芹写入了书中,这就是《红楼梦》中的李纨,因为她基本上是《红楼梦》中最清白的一位。

这个故事说来倒颇具想象力,可惜无法印证其所言的依据何在。臞蝯在讲述了这个离奇故事后,可能还是觉得不过瘾,于是他又讲出一个新段子:“雪芹有中表妹,名红红,能诗工琴,即书中之黛玉也,与雪芹誓为伉俪,未果,赍恨以殁。雪芹引为奇痛,因作是书以记之,书名曰《红楼梦》,宝玉所居曰‘怡红院’,皆隐女名也。雪芹居南京时,尝筑一小楼名‘悼红轩’。后归燕京,辟一小园,园中有楼,亦名‘悼红轩’。在内城东,今已荒废,而楼中‘悼红轩’匾额犹存,雪芹手笔也。”这段话是说,雪芹爱上了一位叫“红红”的表妹,此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两人私订终身,可惜红红未嫁给雪芹就去世了。

这件事令雪芹痛苦不已,于是以此女的故事写成了《红楼梦》,而书名也是根据此女的名字而来,书中的黛玉就是表妹。同样,宝玉所居住的怡红院,也是隐含着该表妹的名字,而曹雪芹在南京居住时,给其中一个小楼起名为悼红轩,后来迁居到北京时,也悬挂这个匾额。此文中还说,在北京内城的城东,有一处曹雪芹的故居,虽已荒废,但悼红轩的匾额却保留了下来,并且能够确认是曹雪芹手笔。


《红楼梦》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木活字本,插图四


《红楼梦》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木活字本,插图五

但问题就来了,臞蝯何以知之?可惜,他的叙述有如小说家言,没有注明出处,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多种,在这里就不一一引述了。除此之外,各种猜测还有很多,比如有的人认为《红楼梦》讲述的是清世祖与董鄂妃之间的传奇;也有的说,故事演绎的是雍正夺嫡之事,还有人说这本是讲述和珅家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对于曹雪芹的家世,相应的研究同样是汗牛充栋,比如他的祖上究竟是汉人还是满人的问题,他家何以进入了关内,对于他高祖曹振彦和曾祖曹玺等研究也是红学界的重点问题。曹家之所以跟康熙皇帝有着一种特殊隐秘的交往,其重要原因是曹玺之妻就是玄烨的乳母,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其少年时代,又曾是玄烨的伴读,玄烨当了皇帝之后,就派曹玺到江南去任江宁织造,这个职务是那个时代内务府的肥缺,因为其主要职责就是给宫廷采办各种御用物品,替皇帝花钱,油水之大可想而知。

但所有的传闻都有多种说法,另一个说法是,因为曹家跟康熙皇帝之间的特殊关系,所以皇帝派曹玺任江宁织造也并非只是给发小一个大捞油水的机会,其真实的目的,是在江南充当皇帝的耳目,通过与当地各界的交往来了解汉人的思想动向,及时让皇帝掌握社会舆情。故曹玺之后,曹寅接替这个职务,以至于此后的曹颙、曹頫都担任此职,于是曹家成为了江南数一数二的大家族。而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都是由曹寅负责接驾,就住在他的织造府内。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这等显赫的家族,一瞬间就像大厦倾覆般的倒掉了呢?对于这一点,也是后世研究的重点。其中说法之一,则是认为曹家跟玄烨之间关系太过密切,了解太多的内幕,更何况曹家的奏折都不通过六部转呈,而是直接寄给康熙皇帝本人,故他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秘密,而当胤禛成为皇帝时,当然不敢再用前一任皇帝的密探,尽管这个前任是他的父亲。当年曹家给玄烨递的密折有部分留了下来,后世读这些密折就能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比如康熙五十七年六月初二,玄烨给曹頫所上的密折做了如下的批语:“朕安。尔虽无知小孩,但所关非细,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虽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父密密奏闻,是与非朕自有洞鉴。就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绣像红楼梦》光绪二年京都隆福寺聚珍堂木活字本,书牌


《绣像红楼梦》光绪二年京都隆福寺聚珍堂木活字本,卷首

当然,曹家的倒掉也跟一些经济情况有很大的关系。曹寅去世后,他在任所产生的亏空近五十五万两白银,这么巨大的亏空玄烨并没有指责曹寅家人,而是派李煦代任盐差一年,让他想办法去弥补曹家的亏空。这位李煦果真有能耐,在一年内就补上了五十余万两,所欠仅差三万六千余两,对剩余的这个零头,曹颙以密折报告给了康熙,康熙对此折做出了如下的批示:“当日曹寅在日,惟恐亏空银两不能完。近身没之后,得以清了,此母子一家之幸。余剩之银,尔当留心,况织造费用不少,家中私债想是还有,朕只要六千两养马。”

看来玄烨倒是很大度,将这剩余的三万六千两抹掉了整数,是他以个人的名义赏给了曹頫三万两银子。关于曹家为什么欠了这么多钱,历史上有种说法,就是因为曹家的几次接驾,均为私人掏腰包,还有一点,皇帝南巡浩浩荡荡带着大批的随从,而这些随从都要得到一些好处,手下人跟着沾光的事,玄烨也清楚。他在康熙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批给曹家的奏折中说:“近来你家差事甚多,如磁器珐琅之类,先还有旨意,件数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珐琅今不知骗了多少,磁器朕总不知,已后非上传旨意,尔即当密折内声名奏闻,倘瞒著不奏,后来事发,恐尔当不起,一体得罪,悔之莫及矣。即有别样差使,亦是如此。”这样的众人沾光,以至于让皇帝都不能忍受,他劝曹家要把这些事情如实上报,免得自己受连累。因为以上的诸多原因,所以玄烨才想办法来弥补曹家所欠的公私费用。

既然皇帝已经替曹家弥补上了亏空,那为什么胤禛上台之后开始收拾曹家?到了雍正五年,曹頫仍然被以“织造款项亏空”等罪名革职抄家,这显然是一个政治事件,而非经济问题了。

对于《红楼梦》的另一大争论,就是该书的完缺。《红楼梦》的全本为一百二十回,后世有不少的人认为曹雪芹去世时只完成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者。提出此种说法的人,应该以俞曲园为最早,他在《小浮梅闲话》中称:“《船山诗草》有《赠高兰墅鹗同年》一首云‘艳情人自说《红楼》’,注云:‘《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为兰墅所补。’然则此书非出一手;按乡会试增五言八韵诗,始乾隆朝,而书中叙科场事已有诗,则其为高君所补可证矣。”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红楼梦》的第一位出版人程伟元在该书的序言中就有过类似的表述:

《石头记》是此书原名……好事者每传钞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本目录一百二十卷,今所藏只八十卷,殊非原本。即间有称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恨。不佞以是书既有一百二十回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钞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石头记》全书至是始告成矣。

即此可知,程伟元根据目录得知《红楼梦》全本为一百二十卷,而他只见到了八十卷,于是他就继续搜罗,终于从挑担的小贩那里买到了残存的部分,而后他跟友人共同进行编排,终于出版了全本的《红楼梦》。但细读这段话,却能得出另外一个结论,那就是曹雪芹已经写完了一百二十回全本,只是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仅剩下了八十回,而后程伟元找到了所缺部分,虽然不完全,但经过他找人补缀,终于凑成了全本。于是另一派则称《红楼梦》没有高鹗的补配问题,然而这种说法没有成为主流。最终的结论只能等着专家们继续争论下去吧。

那么,程伟元是找到了谁来替他把收到的残本编辑成书呢?此人就是后世所称续写《红楼梦》的高鹗,对于这段事,高鹗在序言中也予以了说明:

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来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时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铁岭高鹗序并书。

请注意,这段序言中,高鹗所说的一句话“以其所购全书见示”,由此可知,高鹗看到的虽然是程伟元所示的几部残本,但这些残本拼凑起来,也被高鹗视之为“全书”。于是高鹗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编辑整理,而后由程伟元以木活字形式印刷出版,这就成为了《红楼梦》成书后第一部正式出版物,该书出版于乾隆五十六年,这就是后世所称的“程甲本”。

虽然如此,后世专家仍然认为该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写的,直到近年《红楼梦》的出版依然有着高鹗的署名。比如俞平伯就在《红楼梦辨》中举出了三个理由,以证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这三个理由分别是:第一,后四十回和第一回自叙的话都不合;第二,史湘云的丢开;第三,不合作文时的程序。俞平伯的观点受到了胡适的称赞,而后他在这三点理由之后,又补充了三点:第一,小红的没有下落;第二,香菱的扶正;第三,贾宝玉肯做八股文,肯去考举人。以上的这些理由又都遭到了宋孔显的驳斥。1935年5月的《青年界》发表了宋孔显所写《〈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均曹雪芹作》一文,宋在该书中举出了很多实例,来驳斥胡适和俞平伯的看法,故而对高鹗是否续写了该书,红学界至今也没能达成共识。

但是,《红楼梦》所创造出的艺术成就,几乎受到了后世众口一词的赞誉。而该书中曹雪芹根据不同的角色和故事情节,所作的诗词曲赋,也成了读者颇为喜爱的内容,以至于其中的许多名段大家都能背诵,为此蔡义江写出了《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一书,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到:“自唐传奇始,‘文备众体’虽已成为我国小说体裁的一个特点,但毕竟多数情况都是在故事情节需要渲染铺张,或表示感慨咏叹之处,加几首诗词或一段赞赋骈文以增效果。所谓‘众体’,实在也有限得很。《红楼梦》则不然。除小说的主体文字本身也兼收了‘众体’之所长处,其他如诗、词、曲、歌谣、谚、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