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针”疗法追踪:涉事医院暂停该疗法,官网删除“治愈”脑瘫表述

一位家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郑大三附院今天(10月25日)通知出院,“不封针了,还退了两支鼠神经生长因子的钱”。该家长介绍,目前儿童康复科已停止办理入院。

医院官网的“科室导航”一栏,儿童康复科的科室介绍中,此前引起争议的一些敏感表述已进行了微调。比如,删去了“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疗法”由万国兰教授国内创制的表述。疗效介绍部分,“年龄小者可治愈或 ‘正常化’ ”也已被删除。

10月25日,以往哭声一片的郑大三附院康复治疗区大门紧闭。患儿家长供图

2019年10月25日,在饱受外界质疑近一周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三附院)治疗小儿脑瘫的“封针”疗法,目前已暂停。

10月24日,南方周末以《“封针神术”畅行河南30年:曾是当地科技攻关项目,有家长带健康孩子来治》为题,对“封针”疗法予以详细报道。此前的10月22日,涉事院方郑大三附院独家回应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详见《“封针”疗法深陷骗术漩涡,涉事医院独家回应,医学界和网友买不买账?》)。

一位家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医院今天(10月25日)通知出院,“不封针了,还退了两支鼠神经生长因子的钱”。

该家长介绍,目前儿童康复科已停止办理入院,“最近不 ‘封针’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封’”。不过,儿童康复科的门诊照常进行。

10月25日中午,一位宝妈专门来到郑大三附院北院住院楼2号楼10层,以往哭声一片的康复治疗区大门紧闭,从玻璃向里张望,不见一个人影。

南方周末记者向多位家长求证后了解到,10月24日白天,“封针”疗法尚在正常进行。但据上观新闻报道,当时已有家长注意到了“封针”的方式与以往不同——让家长在治疗室外等候,由护士止完血后直接把孩子抱出来,而且不让孩子身上有棉球。一次扎针的数量也比之前减少了一半。

“封针”疗法引发质疑后,仍有患儿接受了治疗,但也有家长主动放弃了该疗法。有家长透露,病房里,医护人员对“封针”疗法闭口不谈,家长们一般也不会主动挑起话题。

10月25日中午,南方周末记者联系郑大三附院副院长、儿童康复科主任朱登纳,询问“封针”疗法将暂停至何时,是院方主动暂停还是被官方叫停,截至发稿,未获回复。此前,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曾表示,已要求涉事医院展开调查。

目前,郑大三附院的气氛明显不同以往。

住院楼2号楼9楼病区,由一位自称是行政人员的男性把门。专门赶往郑大三附院的希希母亲想要咨询有关“封针”的情况,听到“封针”二字,一群护士立刻围了上来。前述行政人员向她表示,去门诊咨询。“他也没说可以 ‘封针’ 还是不可以,就把我打发了出来。”希希母亲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电梯里,见到一位怀抱宝宝的妈妈,希希母亲顺口问了句:“今天 ‘封针’了吗?我们家不知道以后封不封。”此时,一位身着便装的男士突然接过话茬,“你家宝宝什么情况,你自己不知道吗?”随后,他一路跟随希希母亲,直至她离开病区。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郑大三附院官网的“科室导航”一栏,儿童康复科的科室介绍中,此前引起争议的一些敏感表述已进行了微调。比如,删去了“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疗法”由万国兰教授国内创制的表述。疗效介绍部分,“年龄小者可治愈或 ‘正常化’ ”也已被删除。不过,在对儿童康复科创始人万国兰的介绍页面中,依旧保留了“国内创制”“神术”的说法。

南方周末记者马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