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是《永乐大典》主编,侍奉大明三代皇帝,为何下场如此悲惨?

前言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说起这幅对联,想必大家都知道是谁所作,他便是明朝的大才子——解缙。

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解缙生活在明朝国家甫定,刚由战乱走向稳定的特殊时期。按理说,在一代王业初创之时,应该正是广求人才并委以重用的时候,然而,解缙虽然历经三朝,主编《永乐大典》的一代才人大儒,但却始终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相反,他一生遭际坎坷,最终死于非命!

解缙死的时候年仅47岁,且死得十分惨烈——被埋在雪中活活冻死。那么问题来了,解缙作为三朝老臣,深受朱元璋和朱棣器重,为何最后会落得如此下场呢?我们本文就来探析一下,解缙之死是因何造成的?

朱元璋——剧照

锋芒毕露

解缙的父亲名叫谢开,据说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在朱元璋起兵反抗元朝统治的时候,曾经向他求教。后来朱元璋登基称帝之后,想请谢开出来做官,却被他婉言拒绝了。也许在谢开看来,老朱家的官并不好做,所以坚决不就!但从后来他鼓励去儿子解缙去考取功名来说,谢家人并非绝无名利之心。

洪武二十一年,年仅二十岁的解缙考中进士,朱元璋对这个年轻人的才华极为赏识,对他说道:“朕与你义则君臣,恩犹父子,你应该话无不言。”

那时候,朱元璋经常将亲信官员的父亲召进皇宫来叙话,有一天,朱元璋对解缙的父亲说:“解缙大器晚成,你将他带回去,继续攻读,等十年后,大用未晚”。靖难之变后,朱棣开始选组内阁,其中解缙就位居首位。而朱棣命他办的第一件差事,便是审阅建文帝年间的奏疏,约有一千多份。当时朱棣的要求是:凡是涉及到国家具体事务的,留下,参奏实施;凡是涉及到燕王和其他藩王,给建文帝朱允炆出主意,对藩王不利的奏疏,均销毁。当然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不过是朱棣笼络人心的手段而已。

解缙——剧照

解缙接到朱棣的命令之后,便开始联合诸部共同办理,没过多久,便将这些奏疏一一整理出来了。深受朱棣赏识。

到后来,解缙还主持编撰了《太祖实录》,即朱元璋的传记。还主编了《列女传》,这在后来成为了妇女读书识字的必学课本之一。再后来,他还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也因此多次受到了朱棣的表彰和赏赐。此时的解缙可以说已经是正式走向了人生巅峰,成为皇帝眼中的大红人了!

但这也是悲剧的开始!

《永乐大典》

性格决定命运

按理来说,解缙年轻的时候在朱元璋手下多次受挫,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历增加,特别是亲眼所见身边的一起起血案的发生,他应该要接受教训,变得圆滑老成才对。况且此刻自己还是朱棣身边的大红人,应该要好好把握机会,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然而,解缙仍然没有改掉他那耿直爽快,敢于直言的性格,加上他本身就才高八斗,所以便使得他有了一种傲视群雄的感觉。

在现在看来,这种性格并无什么不好,但是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封建时期,这样的性格可以说是非常之危险的。关于解缙的性格特点,在《明史·解缙传》中就有着明确的记载:

“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藏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

所以通过表述我们可以看到,解缙的这种性格特点,是绝对不可能与那些蝇营狗苟、献媚取宠、投机专营的人为伍的。所以在很多时候,也很容易得罪这些人。

《大明风华》朱棣——剧照

比如有一次朱棣写下了一些大臣的姓名,要他分析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他写道:

赛义天资厚重,但遇到事情没有主见,容易听信别人之言;夏原吉的个人品德很好,但是不知道疏远小人;宋礼憨厚率直,但是为人苛刻,不能体恤比人;李志刚依附权势,品行不端;黄福本性率直,确有操守……

这些人有的已经是位居尚书,有的则是朱棣准备重用的,但是在解缙的笔下,这些人的优点被他写的过于轻飘,短处则写得十分刻薄,丝毫不留情面。特别是他在评价方宾的时候,甚至说他是“簿书之才”、“驵侩之心”,要知道,所谓的“薄书”,就是指文书一类的人。而所谓的“驵侩”,便指的是做生意的中间人,这对于一个朝廷大臣来说,无疑是一种诋毁,甚至是侮辱!解缙这样肆无忌惮的对自己同僚评头论足,自然会受到别人的怨恨。

所以在后来,解缙遭到一些官员的弹劾攻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坦直率真确实算不上一个缺点,但如果事事如此,那么必定会遭到别人的记恨。解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然而最不应该的,便是解缙盲目掺和到皇帝的家事中,最终导致自己悲剧的发生!

解缙——剧照

盲目介入皇帝家事

我们知道,在靖难之变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朱棣都没有选立太子。当时有人建议说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理由是他曾经帮助朱棣从北京一路杀到南京,战功赫赫,所以应该被立为太子。当然,此时的朱高煦也深受朱棣喜爱,朱棣心中也似乎有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但也有人说,皇长子朱高炽仁义,有经国之才,所以应该被立为太子。

朱棣一时难以决断,便叫解缙来问其意见。倘若是势利的人,那么便会逢迎朱棣,顺势而上,支持朱棣选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如此一来的话,既可以讨得朱棣高兴,也能使汉王欢喜,说不定还能受到汉王的重用,可谓是一举多得。当然了,这毕竟是老朱家自己的家事,具体立谁为太子与自己也没有太大关系,所以选择顺从皇帝的想法就是最好的选择。

明成祖——朱棣

然而解缙并没有这样做,他对朱棣说道:“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听完之后,不以为然,默不出声。但谁料解缙突然跪倒在地,不断扣头说道:“好圣孙”。

解缙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在朱棣的儿子中,皇长子朱高炽仁义孝顺,是太子的不二人选。此外,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后来的明宣宗)也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可永保朱家江山长远稳固。朱棣恰好此时也喜欢孙子朱瞻基,于是这才点头答应立朱高炽为太子。

此时,太子朱高炽的位置虽然已经定下来了,但解缙也就得罪了汉王朱高煦。而选立太子本是宫廷秘事,外人是不应该知道的,但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丘福等人商议立汉王的言论逐渐传到了宫廷外面,顿时间引来了不少的批评,使得朱棣大为气愤。随后,朱高煦便趁机说这是解缙所为,随后又告他在廷试中判卷不公,随后朱棣一怒之下,将其贬为了广西布政局参议。其实这表面上是说他判卷不公,但其实这是朱高煦向朱棣进谗言的结果。谁知道,那个曾经被解缙指为趋炎附势的礼部侍郎李至刚此时又落井下石,说解缙对皇上给他的处分不仅不谢恩,还口出怨言。朱棣十分生气,随即便将他贬到了交趾督饷。

《大明风华》明仁宗朱高炽——剧照

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正好赶上朱棣御驾亲征漠北,他只好去拜见太子朱高炽,随后便离京还职。但这立刻又遭到朱高煦的弹劾,说他私自觐见太子,毫无人臣之礼。

这一下,朱棣真的是忍无可忍了,随即便下令将解缙打入诏狱。解缙在诏狱中受了很多酷刑,还连累了不少官员也下狱。

时间就这样过了五年。永乐十三年冬,有一天诏狱的锦衣卫指挥纪纲将诏狱囚犯人员名单拿给朱棣看,朱棣指着解缙的名字问:此人还在狱里吗?纪纲似乎得到了朱棣的暗示,待回到诏狱中后,便将解缙灌醉,然后将他拖出去埋入了大雪之中,不一会儿,解缙便断气了!

《大明风华》汉王朱高煦——剧照

总结

总的来说,解缙的死虽然有他耿直如一的性格原因,但其实最重要,

应该是那架争权逐利皆依托暗箱操作,不顾操守,只要手段的皇家宫廷机器。而在这架机器面前,那些忠于朝廷,坚持自我者便会受到打击、压迫乃至是死亡。解缙的死,无非就是皇权争夺的结果!

参考文献:《明史·解缙传》、《明成祖实录》、《解缙的荣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