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粘稠“后患无穷”,留心身体这5大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

血液粘稠可影响血液正常流动速度,血液中老化细胞会大量积聚,加重血液粘稠度,易引起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同时也加快动脉硬化发生。对于肥胖的中老年人要注意血液黏稠症状,想多种办法来降低血液粘稠度。

血液粘稠有哪些表现?

1、蹲下困难且感觉到胸闷

大部分血液粘稠度高的患者伴有高血脂,此类人身体肥胖,蹲下困难。只要蹲下就会出现呼吸不畅和胸闷气短。由于蹲下时回流到心脏血液会有所减少,血液变得粘稠,导致血液流通变慢,影响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过程,所以会出现呼吸憋气的情况。

2、一过性视觉模糊

大部分中老年人视力不好,偶尔出现暂时性的视力模糊,这有可能和血液粘稠有关。血液粘稠时会导致眼部微循环血液流通不畅,血液粘稠度过高,视网膜和视神经得不到充足血液和氧气供应,让其处于暂时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引起视力受损。

3、早晨起来后头晕

正常情况下经过一晚上休息,第2天早晨精神饱满且全身有力。血液过粘稠的人全身血液循环不良,导致思维迟钝或头晕。一般稍微活动或吃饭后,症状会有所减轻或缓解。另外也有一部分人吃晚饭后精神状态反而变好,会因为过度兴奋而导致入睡困难。

4、嘴唇周围发紫

血液粘稠度高的人,体内红细胞比容量大,但血氧饱和度不能满足生理需求,所以嘴唇周围青紫。此外做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时,血液粘稠和微循环不畅,会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胸闷气短。

5、肢体麻木

血液粘稠时可伤害到毛细血管,让毛细血管变狭窄或堵塞,甚至引起血栓。特别是四肢末梢循环效果出现微循环障碍,导致四肢麻木,末梢皮肤温度降低或软组织水肿。

温馨提示

每天早晨醒来后喝杯温开水,能快速稀释血液,尽量喝20℃左右的淡茶水或白开水。每天要保证有7~8个小时睡眠时间,能加快新陈代谢速度,促进血液循环。血液粘稠是因为体内有太多代谢废物没有排出,所以多参加户外活动,能提高代谢水平,加快血液循环。多吃含膳食纤维蔬菜和粗粮,能组织胆固醇吸收,降低血液粘稠度。也可选择豆类或豆制品,能软化血液中胆固醇颗粒,改善血液粘稠度。

参考资料:《血液粘稠真可怕,稀释血液有方法?》,搜狐,20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