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第四次中東戰爭,與前幾次中東戰爭不同,它是由阿拉伯國家主動開戰,並第一次顯示出阿拉伯國家也具備從事現代戰爭的能力。其次,它是軍事史上集結先進技術兵器最多、密度最大的大規模現代化戰爭,戰爭過程中並出現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會戰。在西奈戰場一隅之地,埃以雙方共投入1800輛坦克交戰。在北線,以、敘兩軍也在一次會戰中投入了1500輛坦克交戰。在這兩次坦克戰中,坦克密度與坦克戰規模、強度,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庫爾斯克會戰。後者在高潮時期也只有1200輛坦克同時投入同一戰場。在戰術上,也有不少創新,如埃軍用高壓水龍沖刷以軍駐守的沙堤,為進攻部隊打開通路。以軍在蘇伊士運河安裝油管,以古老的火攻阻止埃軍渡河等。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但是,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最高成則是以軍把內線機動戰術運用得爐火純青。在第一階段,以軍在西、北兩線同時遭遇突然襲擊,陷入被動。但從第二階段開始,以軍穩定了戰線、摸清了雙方態勢與阿方意圖後,充分利用內線作戰的戰略優勢和以軍的高度機動能力,先集中主力於北線,在戈蘭高地擊敗阿軍中較弱的敘軍。而後,以軍揮師西指,集中兵力進攻埃軍,並戰而勝之。在內線機動過程中,以軍在總體劣勢中尋求一翼優勢,避免兩線平均用力,達成了對敘、埃各個擊破的戰略效果,保證了以軍反敗為勝,最終奪取戰爭勝利。

對一個恪守宗教法規的穆斯林來說,1973年10月6日是個很特殊的日子。按照穆斯林的宗教習俗,這一天正當穆斯林的齋月節。在齋月節,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應舉行莊嚴的宗教儀式,白天不吃飯,縮短工作時間,減少活動,以表示對“阿拉”的忠誠。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對以色列人而言,10月6日也很特殊,因為這一天是猶太教的“贖罪日”。在這一天,猶太人要保持絕對休息狀態,從日出到日落,必須不吃、不喝、不吸菸、不廣播,公務員也不進行公務活動。因此,這一天,以軍大多數官兵都依宗教習慣留駐軍營,前沿陣地上只留少數士兵看守。

但就是在這一天,駐守蘇伊士運河西岸、“巴列夫防線”上的以色列軍隊遭到了埃及軍隊的突然進攻。進攻一開始,數百架埃軍戰鬥機、轟炸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隆隆飛過運河,對以軍陣地狂轟濫炸。以軍猝不及防,被炸得人仰馬翻。緊接著,埃軍地面部隊在飛機與防空導彈掩護下,乘大批兩棲裝甲車和橡皮舟,分別從坎塔臘、伊斯梅利亞、德維斯瓦、沙盧法和蘇伊士城等渡河點同時強渡蘇伊士運河。埃軍前鋒抵岸後,奮勇攀登河堤,以強大炮火摧毀以軍前沿工事、火力點,並用爆破筒炸、用高壓水龍衝,迅速在運河東岸以軍精心修築、設置有鐵絲網和雷區、用以阻止埃軍坦克衝擊的沙堤上開闢出60多條通道。緊接著,埃軍主力渡過蘇伊士運河,楔入以軍陣地,再分兵多路,向以軍防線縱深卷擊,圍攻以軍各據點。不到三天,埃軍就控制了蘇伊士運河東岸縱深10至15公里的以軍陣地。被稱為固若金湯的以軍“巴列夫防線”被衝得七零八落,以軍損失慘重。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這,就是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第一幕。

這次戰爭,是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蘇丹等主要阿拉伯國家為收復巴勒斯坦失地,經過周密準備之後,對老對手以色列發動的一次主動進攻。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聯軍慘遭失敗,喪失了大片土地。這被阿拉伯國家視為奇恥大辱。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埃及尤其損失慘重,因而一心要以武力收復失地,報一箭之仇。經過多次較量,埃及深感阿拉伯國家在幾次作戰中敗給以色列,敗就敗在武器、裝備與人員素質不如人,因而不惜巨資,從蘇聯購進了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並請來大批蘇聯顧問,對埃軍官兵進行高強度與現代化戰爭的嚴格訓練,以提高埃軍官兵素質及使用現代化武器的能力。同時,埃及還向阿拉伯國家尋求援助。在埃及推動下,阿拉伯國家決定乘聯合國召開23屆年會之際,再次聯合行動,以突然襲擊手段向以色列發起全面進攻,消滅以色列,恢復阿拉伯人的民族權力。為爭取對以戰爭勝利,阿拉伯國家進行了嚴密、細緻的政治、外交與軍事準備。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初,所有阿拉伯國家軍事首腦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共同商討未來對以戰爭的戰略。會後,埃及成立了武裝部隊聯合司令部。4月,阿拉伯各國參謀長又在開羅舉行會議,最終統一了對以作戰的基本原則與作戰思想。6月間,承擔對以作戰主要突擊任務的阿拉伯前線國家敘利亞與埃及兩國軍政領導人頻頻互訪,具體商定了兩國對以聯合行動的戰略目標與作戰方案:先把以色列趕出它所佔領的部分阿拉伯領土,然後利用石油武器施加壓力,迫使以色列撤回“六·五”戰爭前的邊界。8月,埃、敘最後確定了兩國從西、北兩線對進,夾攻以色列的聯合作戰計劃。

為爭取更多的阿拉伯國家直接參加對以作戰,埃及和敘利亞在加緊合作的同時,也致力於改善和發展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外交關係。同時,埃、敘還派遣外交官去歐洲,爭取歐洲國家對埃、敘和阿拉伯國家對以作戰的理解與支持。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在新一輪阿以戰爭中,埃及和敘利亞軍隊要戰勝以色列軍隊、實現戰爭目標,關鍵是如何突破以軍在西線沿蘇伊士運河精心構築的“巴列夫防線”和東線在戈蘭高地上的防禦工事。

所謂“巴列夫防線”,是以軍沿蘇伊士運河東岸修建的一條長123公里、以當時的以軍參謀長巴列夫命名的戰略防線。“巴列夫防線”的骨幹工程是把原來沿蘇伊士運河東岸的沙堤從6米加高到8.5米,並把沙堤面對運河的一面削成55度陡坡,再在坡上設置綿密的蛇腹形鐵絲網和地雷區,並鋪設通向運河的凝固汽油管,以備一旦開戰,可在河面上燃起一道火障,阻止埃軍渡河。在“巴列夫防線”上,以軍還沿運河構築了31個核心堡壘,形成交叉火力網。為擴大防禦縱深,以軍另在“巴列夫防線”以東的西奈半島腹地,修建了秘密機場和若干個“霍克”防空導彈陣地。在北戰場的戈蘭高地,以軍利用戈蘭高地的天然屏障作用,構築了由堅固支撐點、反坦克壕、地雷場組成的多道防線,並在縱深地區依託有利地形,構築了若干反坦克陣地。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為開戰時順利摧毀“巴列夫防線”和以軍在戈蘭高地設置的障礙,埃、敘兩國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臨戰模擬訓練。從1973年開始,為克服蘇伊士運河障礙以及解決部隊渡河後突破以軍“巴列夫防線”的沿河沙堤、攻佔以軍防守嚴密的據點等戰術問題,埃軍在尼羅河支流選擇了一處類似地形,模擬蘇伊士運河和“巴列夫防線”進行實戰演練。敘軍則選擇了與戈蘭高地相似的地形,反覆演練如何在山區為進攻部隊開闢通道、如何強攻敵軍據守的高山防線等戰術科目。同時,埃、敘兩國還加緊增購先進裝備,在預設戰場增建炮兵、導彈陣地,改造、擴建道路系統,修築戰鬥工事,儲備作戰物資。敘利亞特別在前沿陣地上重新構築了三道反坦克防線,包括設置大量混凝土反坦克障礙等,用以削弱以軍坦克部隊的機動優勢。

此外,埃、敘軍隊還對進攻行動進行了出色的戰略偽裝,以求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目的。1972年底,埃及借防禦以軍進攻的名義,不惜耗資400萬美元,在蘇伊士運河西岸修建了一道巨大河堤,用來掩護炮兵和坦克的集結活動。埃及還從1973年初開始,秘密徵召後備役人員服役,然後又大張旗鼓地公開復員,給以色列造成埃及不準備打仗的錯覺。臨戰前兩小時,埃及前線指揮部還製造一些“理由”,派遣一些士兵下蘇伊士運河游泳,在沙灘上晾衣服,使前線保持一派“歌舞昇平”、“運河無戰事”的太平景象。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為保守秘密,確保達成進攻的突然性,埃、敘還對備戰活動採取了特別嚴密的保密措施。如埃及除了總統、國防部長等少數幾個人外,其餘的人對作戰意圖、計劃皆一無所知。敘利亞也只有總統等十幾個高級軍、政人員瞭解這次戰爭的各種計劃。在備戰過程中,埃、敘都規定重要文件只能手抄或派專人傳送,不得使用電話或無線電傳送高級機密。作戰命令直到在開戰前6小時才下達到師一級、開戰前3小時才下達到營一級。

1973年10月6日14時,蘇伊士運河東岸以軍據守的“巴列夫防線”一處沙壘中,突然傳出隆隆兩聲巨響。埃及蛙人前一天晚上乘黑夜潛過蘇伊士運河、埋在以軍陣地上的兩個定時炸藥包按預先設定的時間起爆,揭開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序幕。緊接著,埃、敘兩軍從西、北兩線同時出擊,對以軍陣地突然發動了準備已久的全線進攻。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戰爭開始時,阿拉伯方面直接參戰國除埃及、敘利亞外,還有伊拉克、利比亞、約旦、阿爾及利亞、蘇丹、科威特、沙特阿拉伯、摩洛哥等國。阿拉伯聯軍計有52萬人、4100輛坦克、1042架飛機、140艘戰艦。以軍共有11.5萬人、1700輛坦克、360架飛機、40艘戰艦。在數量上,阿軍在人員、坦克、飛機、艦艇等方面,對以軍分別享有4.5倍、2.5倍、3倍與3.5倍的優勢。但以軍在裝備質量和人員素質、部隊訓練水平、協同、機動能力等方面對阿軍仍佔有很大優勢。由於以軍失去先手,戰爭開局顯然對以軍不利。

作為阿軍的主要突擊力量和第四次中東戰爭的主要謀劃者,埃軍作戰計劃的第一步是強渡蘇伊士運河,突破以軍“巴列夫防線”,控制運河東岸;第二步是攻佔米特拉山口、克迪山口和哈特米亞山口一線,保障運河東岸埃軍新佔陣地的安全,然後向縱深發展進攻。為此,埃軍在蘇伊士運河西岸集結了2個軍團、9個師的地面部隊,總兵力約12萬人,分為南、北兩路。北路第2軍團共5個師擔任戰役主攻,南路第8軍團4個師助攻。海、空軍及各類特種兵負責掩護、協同地面部隊突擊。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戰爭一開始,西線埃軍就出動了200多架飛機,分為多個戰鬥集群,分頭撲向以軍在西奈半島的前線指揮部、炮兵陣地、部隊集結地域、防空導彈系統、通訊雷達設施和機構、各交通樞紐、補給中心、油庫等軍事目標,進行地毯式轟炸。與此同時,隱蔽在運河西岸沙壘後面的2000門埃軍榴彈炮和重型迫擊炮,也一齊開火,把無數復仇的大口徑炮彈潑水般傾到在以軍“巴列夫防線”的前沿工事及後方目標,把以軍打得暈頭轉向。

為配合正面作戰,埃軍傘兵分成多路突擊分隊,分乘直升機在以軍控制的西奈半島縱深地區降落,到處破壞以軍交通線、通訊和補給設施、捕捉以軍零散人員。海軍為牽制以軍,封鎖了蒂朗海峽和曼德海峽以及亞喀巴灣和紅海出口,並在沙伊沙赫姆地區進行海上登陸作戰,給以軍後方製造恐慌,牽制以軍主力。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當埃軍在西線向以軍發起攻擊的同時,北線的敘利亞軍隊也向戈蘭高地的以軍陣地發起猛攻。敘軍首先出動100架飛機對以軍在戈蘭高地的前沿指揮所、炮兵與導彈陣地、屯兵點、通訊雷達設施、各交通樞紐、補給中心、油庫等軍事目標,進行猛烈轟炸。1500門敘軍大炮也瞄準以軍陣地進行壓制性射擊。隨後,敘軍地面部隊第一梯隊三個師,在1000多輛坦克以及空軍和地空導彈部隊掩護下,分三路向戈蘭高地以軍陣地發起總攻。

在頭三天,敘軍進攻也很順利。中路與南路是敘軍主要突擊方向。戰鬥第一天,敘軍第9步兵師就突破了以軍第188裝甲旅的防線,攻佔戰略要地艾哈邁里亞,並利用夜暗頻頻發起攻擊,把以軍第188裝甲旅圍困在庫奈特拉。隨後,敘軍出動二線坦克,與以軍增援部隊決戰。敘以1500輛坦克來往衝撞,激戰近48小時。以軍第188裝甲旅僅剩10餘輛坦克逃生,其餘悉數被殲。在混戰中,敘軍突破1967年停火線約75公里,進至敘、以邊境的太巴列湖附近。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在北路,敘軍的進攻目標是謝赫山、馬薩達等地。敘軍進攻部隊首先出動推土坦克和架橋坦克,剋制以軍反坦克壕。又出動掃雷坦克,排除以軍雷場。然後再以戰鬥坦克掩護步兵衝鋒,對以軍發起多輪攻擊,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以色列方面經過第三次中東戰爭,侵佔了阿拉伯國家大片土地,戰略縱深得到擴大。在北面,以軍因佔領了敘利亞的戈蘭高地,戰略態勢大為改善;在西南面,以軍佔領了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戰略縱深增大200公里以上;在東面,以軍佔領了約旦河西岸,戰略縱深增大90公里以上。戰略縱深的擴大,使以色列的戰略由攻勢轉為守勢,以保住其新獲得的“戰略邊界”為目標。在這一防禦型戰略思想指導下,以軍在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構築了堅固的防禦陣地,特別是沿蘇伊士運河東岸修築了“巴列夫防線”。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因戰略上轉向防禦,以軍產生了懶惰、麻痺傾向,戰術上嚴重依賴防禦工事,前沿駐兵不多。戰爭開始前,以軍對阿拉拍聯軍的種種戰備活動和進攻跡象一無所知。因此,在戰爭頭三天,一向以枕戈待旦而著稱的以色列軍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陷入被動。儘管如此,以軍終究是一支反應敏捷、能征善戰、戰鬥素質很高的軍隊。在最初的挫敗、驚慌後,以軍戰線開始穩定下來,很快遏止了阿拉伯聯軍的攻勢,並在防禦中發現了埃、敘軍隊的弱點。從第四天開始,戰局開始變化,以軍開始擺脫被動局面。第四次中東戰爭進入第二階段。

埃軍初戰得勝,佔領了運河東岸的部分土地,達到了預期目的。而且,埃軍經過三天的進攻戰,也已疲勞。所以,從10月10日起,埃軍調整部署,在西奈半島停止進攻,重點轉向鞏固新佔陣地,這使以軍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機會。以軍利用這一短暫的戰鬥間歇,調整戰略,制訂了先北線、後西線、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決心先集中主力於北線,解決敘利亞軍隊,然後回師西線,擊敗埃軍,徹底扭轉戰局。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10月10日,以軍在北線集中了15個旅和1000輛坦克,由飛機掩護,對敘軍發起主動進攻。以軍突破敘軍防線後,又採取正面突擊與迂迴包圍相結合的戰術,分三路向敘軍反擊,很快突破敘軍防線,解除了庫奈特拉之圍,救出了第188裝甲旅殘部。11日,以軍繼續向戈蘭高地增兵,使北線以軍達到22個旅,近10萬人。以軍坦克500輛,分多路向大馬士革方向快速推進。12日,以軍越過1967年停火線,深入敘利亞境內30公里地。敘軍主力全部回撤至首都大馬士革及其周圍地域,沿公路兩側建立防禦陣地,阻止以色列繼續向大馬士革推進,戰略上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困難境地。

當以軍在北線集中主力反擊敘軍時,埃軍為策應敘軍,在西線發起了新攻勢。10月14日,埃軍出動80架飛機、200門火炮,對以軍發動第二輪全面進攻。埃軍在對以軍防線進行了持續90分鐘的火力突擊後,出動裝甲師、機械化師的1000輛坦克,向以軍發起突擊,雙方在蘇伊士運河東岸展開了一次大規模坦克會戰。埃軍坦克第一次脫離防空網和反坦克防禦系統,分三路向哈特米亞、吉迪和米特拉山口的以軍陣地猛烈進攻。以軍則利用埃軍坦克部隊脫離其防空網和反坦克陣地掩護之機,並利用各山埡口兩側的有利地形,集中一切能調動的部隊,步、坦、炮協同,還出動飛機發射空地導彈,打擊埃軍坦克。在這次坦克會戰中,以軍共投入約800輛坦克。經過數小時激戰,以軍損失50輛坦克,卻擊毀了埃軍200輛坦克。埃軍因損失慘重,被迫退回進攻出發陣地。此後,以軍將作戰重點移至西奈半島,使西奈戰線的以軍迅速增至12個旅,並向西奈調去了大批飛機和坦克。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10月15日,西線以軍開始向埃軍全線反攻。第四次中東戰爭進入第三階段。10月16日,以軍3個旅向埃軍發起了主力會戰前的試探性進攻,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坦克戰和炮戰。同時,以軍根據美國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發現在大苦湖地區的埃軍第2、3軍團結合部出現了約30公里寬的間隙,便抓住埃軍在運河西岸兵力空虛之機,派精銳從埃軍兩個主力軍團的結合部突入運河西岸,建立橋頭堡,摧毀埃軍防空導彈陣地,並迅速調集5個旅,組成突擊兵團,在空軍的支援下,源源不斷地渡過運河。

以軍進入蘇伊士運河西岸埃軍腹地後,不斷擴大攻勢,朝南、北方向卷擊,猛攻埃軍後方的公路、鐵路和運河沿岸的交通網、埃軍導彈基地、補給中心、雷達站等,並切斷了運河東岸埃軍第2、3軍團的後路。東岸以軍配合行動,發起攻勢,使埃軍第2、3軍團腹背受敵,戰略上完全陷入被動。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10月22日,正當作戰雙方相持不下時,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338號決議》,呼籲埃、以雙方“就地停火”。埃、敘等雖表示接受停火,但以色列卻繼續發展攻勢。23日凌晨,西線以軍沙龍旅向阿塔卡地區猛攻。當日晚,以軍佔領蘇伊士城郊外的煉油廠,基本完成了對埃軍第3軍團的包圍。在北線,以軍於10月22日出動1個傘兵旅,奪取了敘軍在戈蘭高地的最後一個陣地老頭山。敘軍隨後發動多次反擊,收復了一些失地,但成效不大,雙方仍處於對峙狀態。

為迫使以色列停火,在10月24日舉行的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會議上,埃及外長要求美、蘇派軍隊監督中東停火。蘇聯為把軍隊開進中東地區,立即命令7個空降師進入戒備狀態。美國則針鋒相對,宣佈全軍進入緊急狀態。蘇美雙方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但聯合國安理會經過協調,通過了幾內亞等八國提出的決議草案,決定成立一支“聯合國緊急部隊”,派往中東監督停火,美蘇戰爭危機才告結束。

1973年10月24日,交戰雙方均表示接受停火,第四次中東戰爭方告結束。在這場歷時18天的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聯軍損失8500人,裝備損失包括2200輛坦克、450架飛機以及10艘戰艦。以軍損失2800人、裝備損失包括850輛坦克、110架飛機、1艘戰艦。雙方戰爭消耗在50億美元以上。領土方面各有得失。埃軍收復了蘇伊士運河東岸縱深10—15公里、南北長192公里的土地,總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以色列新佔的領土則包括蘇伊士運河西岸1900餘平方公里的埃及領土和戈蘭高地以東440平方公里的敘利亞領土。這次戰爭雖然表明以軍總體上仍保持優勢,但阿拉伯國家的軍事能力有了質的升躍。以軍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享有的絕對優勢已經一去不復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